俄关闭华商市场10万人失业 华商损失21亿美元
发布时间: | 2009-07-15 | 点击次数: | 0 |
热案简述:
俄罗斯切尔基佐夫市场关闭疑云
2009年7月13日,俄罗斯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关闭导致众多原先在市场里工作的移民工人失业。图为一名失业的亚裔员工
莫斯科的华人圈子里,切尔基佐夫市场被戏称为“一只蚂蚁”,这个叫法是根据市场所在地--- 伊斯梅洛沃的发音演化而来。事实上,在这里讨生活的人们,的确像蚂蚁一样辛苦辗转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赵嘉麟 | 俄罗斯莫斯科报道
林世伟在俄罗斯的服装批发生意遇到了大麻烦。他估算了一下,如果就这么回老家福建晋江的话,自己大概要赔掉5000万元人民币。
然而,就算留下,又能做什么呢?面庞黝黑的他深深吸了口烟。“怎么办?只能等啦。”他的闽南口音很重。
俄罗斯华商的“9.11”
让林世伟头痛的是旅俄华商们所谓的“9.11”事件。
2008年9月11日,俄罗斯护法机关在莫斯科东部的切尔基佐夫市场展开特别行动,共查封约6000个集装箱货物,总重约10万吨,货值约20亿美元,其中就包括林世伟的200多包运动套装,每包货值约1800美元。
俄罗斯检察院侦查委员会称,扣货理由是这批货物没有运单和仓储证明,属“走私商品”。
作为事件目击者,林世伟7月3日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一些细节:当天中午,约10名穿迷彩服的佩枪特警乘车来到市场。他们和保安人员说了几句话后,掏出黄色塑料锁扣封了仓库,并设了岗哨。约3天后,特警们开箱验货,拿走了一些皮衣等昂贵商品。夜里,一些商贩通过向看管的特警塞钱,进入仓库取货。但没多久,这种办法行不通了。
林世伟说,自己没有“赎货”,是觉得俄方过几天后会分批把货放出来,统一收罚款---这种情况以前不是没有。但是,10个月过去了,俄方没有丝毫松动。此外,一些商贩“赎”出的货物在市场销售时,也被税警没收。
林世伟说,自己损失的还不止这批货。今年6月29日起,切尔基佐夫市场被勒令停业整顿,持续时间不详。这样一来,从林世伟那里采购服装的越南商人无法营业,也就还不出欠他的近2000万卢布货款(约合65万美元)。而且,个别越南人已不知所终。
此外,林世伟还有2000多包存货在市场仓库,无法销售。他早先在国内订购的一批货正运往莫斯科,估计也很难卖出。林世伟说,他已经让国内厂家停止发货。
“每天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好”
对于有媒体报道华商因莫斯科“9.11”事件“跳楼、自杀”,林世伟表示毫不知情。此间华人商会则指该报道“失实”,并称多数华商仍在等待解决方案。
莫斯科北方华人商会会长关百新对本刊记者说,受损失的华商情绪低落,“每天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好”。其中,批发玩具、童装的商人选择放弃,因为货物积压后“连仓储费也卖不出来”;而经营皮鞋、裘皮服装的商人不同---因为货值高,赔不起,“但他们没有奢望,能有70%~80%到手就不错了”。
关百新说,虽然以前华商也曾遭遇俄方封库拉货的情况,但“9.11”事件涉及的货值为历次最高。他说,如果所有货物被罚没或销毁,“60%~70%的人再也不能做生意了”。
关百新认为,中方此次的整体损失不止20亿美元。他算了一笔账:切尔基佐夫市场内,固定华商数量约3.5万人,他们受影响最大。同时,货物在俄被扣影响到一大批国内企业---主要是分布在浙江、福建、山东、河北等地的小商品和服装生产厂,它们对俄出口的全年计划会受影响,可能因此停产。
“机器一停就都停了。工人怎么办?库存原材料怎么办?大的链条突然就这么断了!”关百新的情绪有些激动。
此外,他指出,切尔基佐夫市场是俄罗斯最大的集散市场,“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的市场放在一起,也没有它大”。这个市场除满足附近居民需求外,还能以莫斯科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
每天像蚂蚁一样工作
在莫斯科的华人圈子里,切尔基佐夫市场被戏称为“一只蚂蚁”,这个叫法是根据市场所在地---伊斯梅洛沃的发音演化而来。事实上,在这里讨生活的人们,的确像蚂蚁一样辛苦辗转。
每天清晨6点,当多数莫斯科人还未从睡梦中苏醒,林世伟和其他商贩已经赶到了市场。这里就像个小小的“联合国”:印度人销售家电;阿富汗人主营日杂;高加索人把皮具擦得锃亮;土耳其人挂起了羊毛地毯;衣衫鲜艳的吉普赛妇女拖着小孩兜售首饰;高喊“让路”的中亚搬运工拉着推车穿梭在人群中。这里还有汉语流利的越南小贩,以及讲着东北话、闽南话等方言的中国商人。
总面积200公顷的市场内还有停车场和仓库。货物被卡车运来卸下后,又被塞进客车拉走。除了新年,这里没什么休息日。只在去年5月中旬有次例外---汶川大地震后,这里的华人聚在一起为灾区捐款。林世伟当时掏了1万卢布。
切尔基佐夫市场也被叫作集装箱市场。原先,大家就是在集装箱外挂样品,在箱里卖货,既没电灯,也没电话。在露天市场里,即便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人们也只能跺脚驱寒。就算这样,市场经营者---AST集团每月还要收取每个集装箱约800美元的“管理费”。
随着市场架起顶棚、设了摊位、通上电,“管理费”也节节上涨。在市场仓库买下一个货柜的林世伟,目前每月要给AST集团3300美元“管理费”和5.7万卢布“税费”---且这两笔钱都没有收据和完税凭证。
“在莫斯科的中国商人,哪个没被关过铁笼!”
除了定期缴费,商贩们还有“额外支出”---来自俄方腐败警察的敲诈。
一位福建商人对本刊记者说,切尔基佐夫市场周围的警察盯上了中国人,想尽各种办法要钱。一些警察在盘查中国商人时会说上几句汉语,比如“护照”、“罚款”、“钱”。如果被查者一切正常,警察就说“啤酒”---意思是给他钱买酒喝。“如果不给钱,警察就拿走护照,把人带上车,在周围转,不让你开张,直到要到钱。”
这位商人说,2002年的一天他去交房租,身上带了2000多卢布和400美元。警察盘查后,没有任何理由地要他交出一半的钱。“我不同意,就被带到警察局,关在铁笼里。最后的解决办法还是我交出一半的钱。”
林世伟在谈到俄罗斯警察时,气愤地说:“这算什么,我还被打过呢!”他回忆道,自己刚来莫斯科后,因为护照上交办理落地签需一周时间,所以开了份证明。即便如此,警察发现林世伟没有护照后,依然抬手就打,还关了他几小时。最后,林世伟不得不交出3000卢布“罚款”后才重获自由。
俄罗斯中国南方商会会长王广源对本刊记者说,一方面俄机构办事效率低,另一方面中国人遇事习惯给钱,所以出现有华商被敲诈的事情。“在莫斯科的中国商人,哪个没被关过铁笼!我也被关过!”他苦笑着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俄《导报》2006年援引俄联邦移民局公关处副处长丹尼斯.索尔达季科夫的话说,“中国人是移民里最守纪律的之一。”
“灰色清关”利益链
而现在,“守纪律的”中国人却被俄方指责从事“大规模走私”。对此,王广源一肚子委屈。“我们不是走私犯!”他提高声调说。1992年就进入独联体市场的王广源认为,要明白真相必须了解中俄民间贸易的发展过程。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轻工产品奇缺,因而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黑河、绥芬河等中方境内边贸市场的火爆行情,以及倒爷跨境带货现象。
为限制倒爷贸易,俄政府1994年大幅调低公民免税携带入境的商品价格上限。与此同时,中俄一些城市间陆续开通定期货运包机。
以“包机包税”为代表的“灰色清关”浮出水面,即由发货人按整架飞机载货量向俄方“清关公司”交纳费用,由后者全程代办报关、纳税、商检等手续。而“清关公司”往往与俄海关,甚至边防军相互勾结,通过为货物快速入境提供便利和瞒报、虚报货品和货值,而从中捞取好处。
“包机包税”问世后,华商逐渐由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进入俄罗斯,并随后来到莫斯科,通过租宾馆、商务楼售货。与此同时,中方境内的边贸市场风光不再。
王广源说,当时,一个集装箱货物从中方厂家拉走一直送到莫斯科,总共收费1.2万美元,费时一周。而正规清关不仅价格高得多,而且一个月未必能到货---这对于服装等季节性很强的货物来说,影响极大。他表示,由于存在“灰色清关”的途径,导致处在激烈竞争下的华商越来越多地放弃正规清关。
一位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灰色清关”的问题也与一些华商外贸知识不够、经营方式不规范有关。不少在俄华商是没有外贸经营权的个体经营者和中小型私营企业,因此“灰色清关”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包机包税”的红火场面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了变化。按王广源的话说,“中国商人开始遭殃了”。由于选择“灰色清关”后,货主在俄无法得到正式清关的文件,因此成为俄方严打的对象。
1998年,俄方以货物证件不全为由,查抄了被称作“兵营”的商贸楼,大批北京和东北商人就此倒下。与此同时,AST集团却在切尔基佐夫市场分区招商,等着一个个走投无路的华商愿者上钩。
“2002年,又开始乱了。运货的飞机经常被扣---和俄方强力部门关系好的货运公司开始不正当竞争,给(中国)商人做文章。”王广源说,2005年后,俄方逐渐加大打击“灰色清关”的力度,华商时有损失。按他的形象说法,“中国商人进来的时候穿着西装、皮鞋,回去的时候就只剩下裤头了”。
王广源对记者说,整顿中俄民间贸易的秩序是华商“梦寐以求的事情”,“谁也不想每天都提心吊胆”。但他指出,这需要中俄双方合作进行:俄方应打击由腐败官员、海关和“清关公司”组成的利益集团,而中方需鼓励正规和有实力的货运公司参与中俄民间贸易。
俄罗斯中国南方商会副会长江学兵特别指出,俄方存在的一些问题挫伤了华商在俄合法经营的积极性。据他介绍,一名批发领带的江苏商人曾选择正常清关程序,但俄海关人员却将部分货物调包,借机罚款。虽然后来那位商人将海关人员告到法庭并最终打赢了官司,但他去年5月还是离开了俄罗斯,“因为心寒了”。
林世伟也表示,如果切尔基佐夫市场如俄官方所说将在今年关闭,而莫斯科到时又没有正规的市场,他也打算和一些老乡退回国内做边贸。
俄罗斯主管部门表态华商不认可
俄罗斯外交部第一亚洲局俄中经贸关系处代处长丹尼斯·帕列茨基7月1日就此事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去年9月发生的 扣押货物事件“没有任何政治性质的内幕,也不是针对中国商人”,俄方主管部门表示愿意充分与中国货主合作。
但是,俄方等待中国货主前来交涉的说法并没有引起在俄华商的共鸣。华商普遍表示,由于被扣货物多数通过“灰色清关 ”进入,而有关单据全部在“清关公司”手中,因此华商在缺少必要证件的情况下去俄方那里,“就等于飞蛾扑火”。
此外,针对俄官方称被扣中国货物中有不少玩具和儿童服装“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说法,华商们也不太理解。林世伟说: “现在已经不是中国商人刚刚在这里做生意了。已经经营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以前不说?”而在俄经商的孟先生指出,中国商品的质量近年来已经有明显提高,而且此次俄方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质检报告,“是在故意找茬”。
背后依稀可见俄方内斗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俄官方此次打击切尔基佐夫市场规模空前。自从上月初俄罗斯总理普京指出去年9月在“某市场”被扣的20亿美元货物“没有销毁,也没有主人”之后,俄方的一系列举动迅速出台。
官方和亲政府媒体开启“揭丑行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了切尔基佐夫市场的纪录片,《共青团真理报》上月连载了记者乔装商贩深入市场“卖走私货”的报道,《俄罗斯报》则称非法产品在俄市场份额达40%,“走私行为和地下工厂极大阻碍国家经济发展”。
诸多机构为一个市场而大费周章并非没有道理,从中依稀可以看到俄国内政治势力相互争斗的影子。
6月29日,俄检察院侦查委员会称,已要求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一个月内整顿切尔基佐夫市场的违法现象。而卢日科夫次日却宣布“没有看到正式文件”,并诘问侦查委员会为何不在“走私商品进入市场”的问题上追究海关和边防军的相关责任。
据俄媒体报道,卢日科夫与切尔基佐夫市场和AST集团老板捷利曼·伊斯梅洛夫关系密切。伊斯梅洛夫投资15亿美元在土耳其建设的豪华酒店于今年5月开业,卢日科夫夫妇专程去捧场。
但是,这些“内幕消息”对于林世伟等华商而言,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只关心什么时候能进入切尔基佐夫市场拿出自己的货。与此同时,本刊记者从俄罗斯中国南方商会获悉,日前已有几百名华商开始“转移阵地”---在位于莫斯科东南的“莫斯科”商贸中心租赁店铺。虽然这个商贸中心在外观上与中国的正规大型批发市场差别不大,但是,只要“灰色清关”的阴影一天不散,华商们就难保不会再次遭遇他们的“9·11”。 (本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2009年7月13日,俄罗斯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市场关闭导致众多原先在市场里工作的移民工人失业。图为一名失业的亚裔员工
莫斯科的华人圈子里,切尔基佐夫市场被戏称为“一只蚂蚁”,这个叫法是根据市场所在地--- 伊斯梅洛沃的发音演化而来。事实上,在这里讨生活的人们,的确像蚂蚁一样辛苦辗转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赵嘉麟 | 俄罗斯莫斯科报道
林世伟在俄罗斯的服装批发生意遇到了大麻烦。他估算了一下,如果就这么回老家福建晋江的话,自己大概要赔掉5000万元人民币。
然而,就算留下,又能做什么呢?面庞黝黑的他深深吸了口烟。“怎么办?只能等啦。”他的闽南口音很重。
俄罗斯华商的“9.11”
让林世伟头痛的是旅俄华商们所谓的“9.11”事件。
2008年9月11日,俄罗斯护法机关在莫斯科东部的切尔基佐夫市场展开特别行动,共查封约6000个集装箱货物,总重约10万吨,货值约20亿美元,其中就包括林世伟的200多包运动套装,每包货值约1800美元。
俄罗斯检察院侦查委员会称,扣货理由是这批货物没有运单和仓储证明,属“走私商品”。
作为事件目击者,林世伟7月3日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一些细节:当天中午,约10名穿迷彩服的佩枪特警乘车来到市场。他们和保安人员说了几句话后,掏出黄色塑料锁扣封了仓库,并设了岗哨。约3天后,特警们开箱验货,拿走了一些皮衣等昂贵商品。夜里,一些商贩通过向看管的特警塞钱,进入仓库取货。但没多久,这种办法行不通了。
林世伟说,自己没有“赎货”,是觉得俄方过几天后会分批把货放出来,统一收罚款---这种情况以前不是没有。但是,10个月过去了,俄方没有丝毫松动。此外,一些商贩“赎”出的货物在市场销售时,也被税警没收。
林世伟说,自己损失的还不止这批货。今年6月29日起,切尔基佐夫市场被勒令停业整顿,持续时间不详。这样一来,从林世伟那里采购服装的越南商人无法营业,也就还不出欠他的近2000万卢布货款(约合65万美元)。而且,个别越南人已不知所终。
此外,林世伟还有2000多包存货在市场仓库,无法销售。他早先在国内订购的一批货正运往莫斯科,估计也很难卖出。林世伟说,他已经让国内厂家停止发货。
“每天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好”
对于有媒体报道华商因莫斯科“9.11”事件“跳楼、自杀”,林世伟表示毫不知情。此间华人商会则指该报道“失实”,并称多数华商仍在等待解决方案。
莫斯科北方华人商会会长关百新对本刊记者说,受损失的华商情绪低落,“每天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好”。其中,批发玩具、童装的商人选择放弃,因为货物积压后“连仓储费也卖不出来”;而经营皮鞋、裘皮服装的商人不同---因为货值高,赔不起,“但他们没有奢望,能有70%~80%到手就不错了”。
关百新说,虽然以前华商也曾遭遇俄方封库拉货的情况,但“9.11”事件涉及的货值为历次最高。他说,如果所有货物被罚没或销毁,“60%~70%的人再也不能做生意了”。
关百新认为,中方此次的整体损失不止20亿美元。他算了一笔账:切尔基佐夫市场内,固定华商数量约3.5万人,他们受影响最大。同时,货物在俄被扣影响到一大批国内企业---主要是分布在浙江、福建、山东、河北等地的小商品和服装生产厂,它们对俄出口的全年计划会受影响,可能因此停产。
“机器一停就都停了。工人怎么办?库存原材料怎么办?大的链条突然就这么断了!”关百新的情绪有些激动。
此外,他指出,切尔基佐夫市场是俄罗斯最大的集散市场,“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和车里雅宾斯克的市场放在一起,也没有它大”。这个市场除满足附近居民需求外,还能以莫斯科为中心辐射周边城市。
每天像蚂蚁一样工作
在莫斯科的华人圈子里,切尔基佐夫市场被戏称为“一只蚂蚁”,这个叫法是根据市场所在地---伊斯梅洛沃的发音演化而来。事实上,在这里讨生活的人们,的确像蚂蚁一样辛苦辗转。
每天清晨6点,当多数莫斯科人还未从睡梦中苏醒,林世伟和其他商贩已经赶到了市场。这里就像个小小的“联合国”:印度人销售家电;阿富汗人主营日杂;高加索人把皮具擦得锃亮;土耳其人挂起了羊毛地毯;衣衫鲜艳的吉普赛妇女拖着小孩兜售首饰;高喊“让路”的中亚搬运工拉着推车穿梭在人群中。这里还有汉语流利的越南小贩,以及讲着东北话、闽南话等方言的中国商人。
总面积200公顷的市场内还有停车场和仓库。货物被卡车运来卸下后,又被塞进客车拉走。除了新年,这里没什么休息日。只在去年5月中旬有次例外---汶川大地震后,这里的华人聚在一起为灾区捐款。林世伟当时掏了1万卢布。
切尔基佐夫市场也被叫作集装箱市场。原先,大家就是在集装箱外挂样品,在箱里卖货,既没电灯,也没电话。在露天市场里,即便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人们也只能跺脚驱寒。就算这样,市场经营者---AST集团每月还要收取每个集装箱约800美元的“管理费”。
随着市场架起顶棚、设了摊位、通上电,“管理费”也节节上涨。在市场仓库买下一个货柜的林世伟,目前每月要给AST集团3300美元“管理费”和5.7万卢布“税费”---且这两笔钱都没有收据和完税凭证。
“在莫斯科的中国商人,哪个没被关过铁笼!”
除了定期缴费,商贩们还有“额外支出”---来自俄方腐败警察的敲诈。
一位福建商人对本刊记者说,切尔基佐夫市场周围的警察盯上了中国人,想尽各种办法要钱。一些警察在盘查中国商人时会说上几句汉语,比如“护照”、“罚款”、“钱”。如果被查者一切正常,警察就说“啤酒”---意思是给他钱买酒喝。“如果不给钱,警察就拿走护照,把人带上车,在周围转,不让你开张,直到要到钱。”
这位商人说,2002年的一天他去交房租,身上带了2000多卢布和400美元。警察盘查后,没有任何理由地要他交出一半的钱。“我不同意,就被带到警察局,关在铁笼里。最后的解决办法还是我交出一半的钱。”
林世伟在谈到俄罗斯警察时,气愤地说:“这算什么,我还被打过呢!”他回忆道,自己刚来莫斯科后,因为护照上交办理落地签需一周时间,所以开了份证明。即便如此,警察发现林世伟没有护照后,依然抬手就打,还关了他几小时。最后,林世伟不得不交出3000卢布“罚款”后才重获自由。
俄罗斯中国南方商会会长王广源对本刊记者说,一方面俄机构办事效率低,另一方面中国人遇事习惯给钱,所以出现有华商被敲诈的事情。“在莫斯科的中国商人,哪个没被关过铁笼!我也被关过!”他苦笑着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俄《导报》2006年援引俄联邦移民局公关处副处长丹尼斯.索尔达季科夫的话说,“中国人是移民里最守纪律的之一。”
“灰色清关”利益链
而现在,“守纪律的”中国人却被俄方指责从事“大规模走私”。对此,王广源一肚子委屈。“我们不是走私犯!”他提高声调说。1992年就进入独联体市场的王广源认为,要明白真相必须了解中俄民间贸易的发展过程。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轻工产品奇缺,因而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黑河、绥芬河等中方境内边贸市场的火爆行情,以及倒爷跨境带货现象。
为限制倒爷贸易,俄政府1994年大幅调低公民免税携带入境的商品价格上限。与此同时,中俄一些城市间陆续开通定期货运包机。
以“包机包税”为代表的“灰色清关”浮出水面,即由发货人按整架飞机载货量向俄方“清关公司”交纳费用,由后者全程代办报关、纳税、商检等手续。而“清关公司”往往与俄海关,甚至边防军相互勾结,通过为货物快速入境提供便利和瞒报、虚报货品和货值,而从中捞取好处。
“包机包税”问世后,华商逐渐由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进入俄罗斯,并随后来到莫斯科,通过租宾馆、商务楼售货。与此同时,中方境内的边贸市场风光不再。
王广源说,当时,一个集装箱货物从中方厂家拉走一直送到莫斯科,总共收费1.2万美元,费时一周。而正规清关不仅价格高得多,而且一个月未必能到货---这对于服装等季节性很强的货物来说,影响极大。他表示,由于存在“灰色清关”的途径,导致处在激烈竞争下的华商越来越多地放弃正规清关。
一位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说,“灰色清关”的问题也与一些华商外贸知识不够、经营方式不规范有关。不少在俄华商是没有外贸经营权的个体经营者和中小型私营企业,因此“灰色清关”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包机包税”的红火场面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了变化。按王广源的话说,“中国商人开始遭殃了”。由于选择“灰色清关”后,货主在俄无法得到正式清关的文件,因此成为俄方严打的对象。
1998年,俄方以货物证件不全为由,查抄了被称作“兵营”的商贸楼,大批北京和东北商人就此倒下。与此同时,AST集团却在切尔基佐夫市场分区招商,等着一个个走投无路的华商愿者上钩。
“2002年,又开始乱了。运货的飞机经常被扣---和俄方强力部门关系好的货运公司开始不正当竞争,给(中国)商人做文章。”王广源说,2005年后,俄方逐渐加大打击“灰色清关”的力度,华商时有损失。按他的形象说法,“中国商人进来的时候穿着西装、皮鞋,回去的时候就只剩下裤头了”。
王广源对记者说,整顿中俄民间贸易的秩序是华商“梦寐以求的事情”,“谁也不想每天都提心吊胆”。但他指出,这需要中俄双方合作进行:俄方应打击由腐败官员、海关和“清关公司”组成的利益集团,而中方需鼓励正规和有实力的货运公司参与中俄民间贸易。
俄罗斯中国南方商会副会长江学兵特别指出,俄方存在的一些问题挫伤了华商在俄合法经营的积极性。据他介绍,一名批发领带的江苏商人曾选择正常清关程序,但俄海关人员却将部分货物调包,借机罚款。虽然后来那位商人将海关人员告到法庭并最终打赢了官司,但他去年5月还是离开了俄罗斯,“因为心寒了”。
林世伟也表示,如果切尔基佐夫市场如俄官方所说将在今年关闭,而莫斯科到时又没有正规的市场,他也打算和一些老乡退回国内做边贸。
俄罗斯主管部门表态华商不认可
俄罗斯外交部第一亚洲局俄中经贸关系处代处长丹尼斯·帕列茨基7月1日就此事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去年9月发生的 扣押货物事件“没有任何政治性质的内幕,也不是针对中国商人”,俄方主管部门表示愿意充分与中国货主合作。
但是,俄方等待中国货主前来交涉的说法并没有引起在俄华商的共鸣。华商普遍表示,由于被扣货物多数通过“灰色清关 ”进入,而有关单据全部在“清关公司”手中,因此华商在缺少必要证件的情况下去俄方那里,“就等于飞蛾扑火”。
此外,针对俄官方称被扣中国货物中有不少玩具和儿童服装“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说法,华商们也不太理解。林世伟说: “现在已经不是中国商人刚刚在这里做生意了。已经经营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以前不说?”而在俄经商的孟先生指出,中国商品的质量近年来已经有明显提高,而且此次俄方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质检报告,“是在故意找茬”。
背后依稀可见俄方内斗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俄官方此次打击切尔基佐夫市场规模空前。自从上月初俄罗斯总理普京指出去年9月在“某市场”被扣的20亿美元货物“没有销毁,也没有主人”之后,俄方的一系列举动迅速出台。
官方和亲政府媒体开启“揭丑行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了切尔基佐夫市场的纪录片,《共青团真理报》上月连载了记者乔装商贩深入市场“卖走私货”的报道,《俄罗斯报》则称非法产品在俄市场份额达40%,“走私行为和地下工厂极大阻碍国家经济发展”。
诸多机构为一个市场而大费周章并非没有道理,从中依稀可以看到俄国内政治势力相互争斗的影子。
6月29日,俄检察院侦查委员会称,已要求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一个月内整顿切尔基佐夫市场的违法现象。而卢日科夫次日却宣布“没有看到正式文件”,并诘问侦查委员会为何不在“走私商品进入市场”的问题上追究海关和边防军的相关责任。
据俄媒体报道,卢日科夫与切尔基佐夫市场和AST集团老板捷利曼·伊斯梅洛夫关系密切。伊斯梅洛夫投资15亿美元在土耳其建设的豪华酒店于今年5月开业,卢日科夫夫妇专程去捧场。
但是,这些“内幕消息”对于林世伟等华商而言,似乎并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只关心什么时候能进入切尔基佐夫市场拿出自己的货。与此同时,本刊记者从俄罗斯中国南方商会获悉,日前已有几百名华商开始“转移阵地”---在位于莫斯科东南的“莫斯科”商贸中心租赁店铺。虽然这个商贸中心在外观上与中国的正规大型批发市场差别不大,但是,只要“灰色清关”的阴影一天不散,华商们就难保不会再次遭遇他们的“9·11”。 (本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人物简述:
外交部就俄扣华商钱货事件提出交涉
2009-07-15 02:59:00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核心提示:外交部14日发布消息说,外交部领事司近日就俄方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事进行了交涉。6月29日,莫斯科市东区政府临时关闭了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一批中方经商人员的钱款货物被扣留在市场内。
京华时报7月15日报道 外交部昨天发布消息说,外交部领事司近日就俄方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事进行了交涉。
6月29日,莫斯科市东区政府临时关闭了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一批中方经商人员的钱款货物被扣留在该市场内。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外交部领事司分别多次向俄调查委员会、警察、移民等部门及俄驻华使馆提出交涉,要求俄方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此案,确保相关中方经商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其合法财物的安全。
外交部和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将继续跟踪事态发展,与俄方保持密切沟通和联系,切实维护在俄中方经商人员的合法权益。
新闻回顾:俄罗斯临时关闭大市场 华商命运受关注
新闻提要:莫斯科二十九日宣布,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自当日起被临时关闭。被查扣的二十亿美元中国商品和在市场谋生的中国商人命运再次引起关注。当局接到对该市场违反卫生规定的大量投诉,所以下令临时关闭市场。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柳志卿)
俄关闭华商市场10万人失业 华商损失21亿美元
2009-07-13 09:08:00 来源: 环球时报(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后可能令局势出现爆炸性危险!”俄联邦移民联合会11日在一份声明中就关闭俄罗斯最大华商市场一事发出了上述警告。切尔基佐沃市场被关闭后,不仅令广大华商利益受损,也给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据俄方估计,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关闭将造成超过10万人失业,可能导致犯罪率上升。一些俄官员和学者开始呼吁政府通过协商解决当前因关闭市场造成的紧张局势,还有人建议,移民局不能只是抓非法移民,也应尽力帮助这些人取得打工所需的合法身份。然而,莫斯科当局依然强硬,对希望讨要自己货款的华商多次予以逮捕。
据俄《生意人报》11日报道,俄联邦移民联合会发表声明称,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后面临着“爆炸性危险”。联合会领导人拉希德说:“资料表明,有10多万人由于市场关闭而失业。许多人状况悲惨,情况有一触即发的架势。”拉希德强调,市场上销售的不全是走私商品,因此关闭市场损害了诚实商人和小商贩的利益。这些人目前不打算离开莫斯科,因为在市场中有他们的货物和财产。
俄联邦移民联合会会长阿明称,因市场关闭失去工作的既有在市场工作的人,也有俄各地从市场进货的商贩以及生产商。“这些绝望的人现在连房租都交不起,晚上只能露宿街头”。在谈到将非法移民驱逐出境问题时,阿明表示:“那些触犯了行政法的百姓们成了替罪羊,而真正的罪犯却逍遥法外。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官员、一个商人被拘捕。”
7月11日,俄联邦移民局就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引发的移民问题召开了工作会议。俄社会局也称,将于近期致信移民局局长,建议给这一市场中的所有外来移民以合法身份。社会局表示,移民局不应只是开列非法移民名单,他们也应协助这些人获得打工所需的合法身份。
与俄官员对局势的担心相比,华商的境遇更令人担忧。现在大批华商每天都要求俄方让其进入市场,每次都遭到俄方拒绝。据俄新网报道,7月9日,1500名中国商人再次试图冲击切尔基佐沃市场。“共有500辆轿车和150辆小货车开到市场门口。摊主们要求警察退还堆放货物的集装箱。”莫斯科东部行政区内务局工作人员声称:“他们一开始提出的要求还完全合理,但后来就演变成要闹事了。”此次事件造成187人被拘留。
然而,据《环球时报》驻俄罗斯记者了解,莫斯科方面所谓华商“冲击市场”、“闹事”的说法并不准确。6月29日,俄方以临时检查卫生为由突然关闭市场,很多华商都没料到,因此钱款和货物都留在了市场中。由于不知道市场是否还会重新开门,华商们只好经常去市场门口看看,盼望能早日取回自己的钱款和货物。一位华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次华商的整体损失肯定超过21亿美元,必然会造成一批企业倒闭。一些华商已经开始自寻出路,向“莫斯科”商贸中心等其他市场搬迁,这个市场的1/3目前已被华商租赁下来,一些华商已经开始做生意了。但更多的华商则是一种茫然,还在等待俄方的决定,是彻底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还是会重新开放。
俄《观点报》11日称,俄政治分析中心专家萨林表示,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另外,造成大量移民滞留也是个严重的问题,应当通过协商努力解决。萨林认为,应对市场的商品和移民进行清理,对于走私商品,可以允许其在上缴关税后出售,这样许多华商在处理完商品后自然就会回国。然而,莫斯科市政当局却表示,不准备帮助这些中国商人。11日当天,莫斯科市政当局还以卫生不合格为由关闭了俄移民联合会为因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关闭而失业的人们免费开设的一家露天食堂。
2009-07-15 02:59:00 来源: 京华时报(北京)
核心提示:外交部14日发布消息说,外交部领事司近日就俄方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事进行了交涉。6月29日,莫斯科市东区政府临时关闭了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一批中方经商人员的钱款货物被扣留在市场内。
京华时报7月15日报道 外交部昨天发布消息说,外交部领事司近日就俄方关闭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事进行了交涉。
6月29日,莫斯科市东区政府临时关闭了切尔基佐夫斯基大市场,一批中方经商人员的钱款货物被扣留在该市场内。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外交部领事司分别多次向俄调查委员会、警察、移民等部门及俄驻华使馆提出交涉,要求俄方公平、公正、合理地处理此案,确保相关中方经商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证其合法财物的安全。
外交部和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将继续跟踪事态发展,与俄方保持密切沟通和联系,切实维护在俄中方经商人员的合法权益。
新闻回顾:俄罗斯临时关闭大市场 华商命运受关注
新闻提要:莫斯科二十九日宣布,切尔基佐夫斯基集装箱大市场自当日起被临时关闭。被查扣的二十亿美元中国商品和在市场谋生的中国商人命运再次引起关注。当局接到对该市场违反卫生规定的大量投诉,所以下令临时关闭市场。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柳志卿)
俄关闭华商市场10万人失业 华商损失21亿美元
2009-07-13 09:08:00 来源: 环球时报(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后可能令局势出现爆炸性危险!”俄联邦移民联合会11日在一份声明中就关闭俄罗斯最大华商市场一事发出了上述警告。切尔基佐沃市场被关闭后,不仅令广大华商利益受损,也给俄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据俄方估计,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关闭将造成超过10万人失业,可能导致犯罪率上升。一些俄官员和学者开始呼吁政府通过协商解决当前因关闭市场造成的紧张局势,还有人建议,移民局不能只是抓非法移民,也应尽力帮助这些人取得打工所需的合法身份。然而,莫斯科当局依然强硬,对希望讨要自己货款的华商多次予以逮捕。
据俄《生意人报》11日报道,俄联邦移民联合会发表声明称,切尔基佐沃市场关闭后面临着“爆炸性危险”。联合会领导人拉希德说:“资料表明,有10多万人由于市场关闭而失业。许多人状况悲惨,情况有一触即发的架势。”拉希德强调,市场上销售的不全是走私商品,因此关闭市场损害了诚实商人和小商贩的利益。这些人目前不打算离开莫斯科,因为在市场中有他们的货物和财产。
俄联邦移民联合会会长阿明称,因市场关闭失去工作的既有在市场工作的人,也有俄各地从市场进货的商贩以及生产商。“这些绝望的人现在连房租都交不起,晚上只能露宿街头”。在谈到将非法移民驱逐出境问题时,阿明表示:“那些触犯了行政法的百姓们成了替罪羊,而真正的罪犯却逍遥法外。毕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官员、一个商人被拘捕。”
7月11日,俄联邦移民局就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引发的移民问题召开了工作会议。俄社会局也称,将于近期致信移民局局长,建议给这一市场中的所有外来移民以合法身份。社会局表示,移民局不应只是开列非法移民名单,他们也应协助这些人获得打工所需的合法身份。
与俄官员对局势的担心相比,华商的境遇更令人担忧。现在大批华商每天都要求俄方让其进入市场,每次都遭到俄方拒绝。据俄新网报道,7月9日,1500名中国商人再次试图冲击切尔基佐沃市场。“共有500辆轿车和150辆小货车开到市场门口。摊主们要求警察退还堆放货物的集装箱。”莫斯科东部行政区内务局工作人员声称:“他们一开始提出的要求还完全合理,但后来就演变成要闹事了。”此次事件造成187人被拘留。
然而,据《环球时报》驻俄罗斯记者了解,莫斯科方面所谓华商“冲击市场”、“闹事”的说法并不准确。6月29日,俄方以临时检查卫生为由突然关闭市场,很多华商都没料到,因此钱款和货物都留在了市场中。由于不知道市场是否还会重新开门,华商们只好经常去市场门口看看,盼望能早日取回自己的钱款和货物。一位华商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次华商的整体损失肯定超过21亿美元,必然会造成一批企业倒闭。一些华商已经开始自寻出路,向“莫斯科”商贸中心等其他市场搬迁,这个市场的1/3目前已被华商租赁下来,一些华商已经开始做生意了。但更多的华商则是一种茫然,还在等待俄方的决定,是彻底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还是会重新开放。
俄《观点报》11日称,俄政治分析中心专家萨林表示,关闭切尔基佐沃市场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为它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另外,造成大量移民滞留也是个严重的问题,应当通过协商努力解决。萨林认为,应对市场的商品和移民进行清理,对于走私商品,可以允许其在上缴关税后出售,这样许多华商在处理完商品后自然就会回国。然而,莫斯科市政当局却表示,不准备帮助这些中国商人。11日当天,莫斯科市政当局还以卫生不合格为由关闭了俄移民联合会为因切尔基佐沃市场的关闭而失业的人们免费开设的一家露天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