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热案追踪
李可染生前说过:我是悲剧
发布时间: 2009-05-20 点击次数: 0
热案简述:
   

国画大师李可染身后遗产纠纷

文章来源:龙虎网    
 
时间:2009-5-4 10:1


  今年是李可染去世二十周年,关于这位国画大师的话题再次跃进人们的视野。遗憾的是,吸引公众目光的不是他的艺术成就,也不是后人举办的各种纪念活动,而是他的遗孀与前妻子女之间的一场遗产纠纷——



  李可染生前说过:“我是悲剧。”

  1989年12月5日,这位82岁的国画大师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按理说他的“悲剧”也应该在那天画上一个句号。现在看来不然,他身后的悲剧是愈演愈烈,他的遗孀与前妻的子女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遗产纠纷。

  “羊”丢了

  李玉琴对此事的形容是:亡羊补牢。

  这里所说的“羊”不是指其他,而是他的父亲李可染大师留下的作品。因为很多“羊”都不翼而飞———这是产生遗产纠纷的主要原因。

  1989年12月5日,李可染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生前未留有遗嘱。两年后的1991年2月21日,李玉琴和他的兄弟姐妹以及继母邹佩珠一家坐到了桌前,谈论父亲的遗产处理。

  李可染1907年3月生于江苏徐州,1931年与著名戏曲家兼戏评家苏少卿之女苏娥结婚,此后分别生下三子一女:长女李玉琴、长子李玉双、次子李秀彬、三子苏玉虎。1938年8月,苏娥病逝于上海,子女则由苏少卿抚养长大。1944年1月,李可染与邹佩珠在重庆结婚,育有两子一女。

  这一天的家庭会议由邹佩珠主持,经过商议双方达成了共识:同意将遗作中的精品和代表作集中起来保管,作为家庭成员的共同财富,以备将来提供给纪念馆、出画册、巡回展览、复制宣传等使用。

  当时商定,这部分作品一旦确认后,将永远保留,不分散、不变动,并将于适当的时机(大约十年左右)奉献给国家。集中保管作品近期内由家庭负责保管,并登记造册。在遗作中划出一部分作品给“艺术基金会”和“家庭基金会”使用。

  李玉琴说:“1989年末,两家一起对父亲的部分作品进行了清点。1989年清点时共500余幅,而两年后,1992年再次清点时约有400多幅。”苏玉虎说,前后两次都是自己做的登记,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初是有50幅左右的出入,但是后来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作品,总数加起来也对,就没有太在意。”

  当着所有继承人的面,对这些作品进行了现场登记,且留有清册,人手一册,清册详细记载每件作品名称、尺寸、年代、颜色、题款等细节。经过商议,这些作品由邹佩珠统一保管五年。

  历史的指针指向了1996年,也没有发生任何问题。李玉琴等前妻子女觉得,自己应该相信并尊重继母的意见,当时没有对这笔财产提出太多异议,一切风平浪静。

  但李玉琴等人很快发现,“羊”丢了。

  遗产纠纷

  李可染长孙女、也是原告之一的李冬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经邹佩珠保管的李可染作品不翼而飞。

  苏玉虎说:“几年前,我们逐渐发现父亲作品在没有通知全体继承人、未经继承人允许的情况下,经常被拍卖或赠送。父亲的作品保管情况长期不向共有人通报,由共有人提供作品成立的李可染基金会存在账目不清、暗箱操作的种种问题。”

  “父亲李可染生前以‘苦学派’著称,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学界和收藏界一般认为其存世作品约在3000张左右。然而,多年来,李可染遗留艺术作品未得到真正完善的保护和管理。几年前,我们要求清点父亲的存世作品,发现大量已经不知去向,现得到认可的作品仅两百余件,父亲一生的心血仅剩冰山一角。 ”

  李可染作品近几年拍卖价格一路飙升:2004年,《井冈山》以1100万成交;2006年,他的《漓江天下景》创下1350万的天价;2008年的一幅《万山红叶》则拍出4000多万元,一般正常尺幅的作品也高达400万元。

  他们向邹佩珠提出疑问,而对方答复说,她保管的李可染的绘画作品目前仅200余幅。于是,李玉琴等人向继母提出,就遗产的保管问题再次共同商议,但遭到拒绝。

  协商无果,最终对簿公堂。

  2007年4月,双方在北京市一中级法院展开交锋。李玉琴等前妻子女要求分割李可染遗留绘画作品,并且对父亲的作品进行清点、登记。法院很快做出判决,驳回了李玉琴等人的请求。

  李玉琴等人并没有放弃,他们很快就再次提出了上诉,并且认为,邹佩珠对李可染的遗产进行了隐匿。“父亲留下的作品数量众多,绝对不可能是200幅。”

  李可染遗产之谜

  李可染一生到底画了多少画?

  根据邹佩珠在法庭上提供的材料显示,李可染的遗作清单为:200幅水墨画,25幅水彩,200多幅书法,16本素描速写。

  苏玉虎显然不认可这样的说法,李可染13岁学画,82岁去世,按照这张清单,被称作“中国现代山水画之父”的李可染平均一年仅创作几幅山水,他不能接受这样的解释。根据他自己的查证,应该最少是2000张,上限应该在4000张,这与收藏界3000张的估算吻合。
  “2000张是什么概念呢?我们以他画了40年画来算,因为中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画得少,就以40年来算,2000张相当于每年画50张画,其中包括山水、牛和写生,即使不算写生,只算山水和牛,那么50多张中就只有20多张山水,这就相当于每半个月画一张山水。李可染画山水画,一张需要多少时间?万青力在书中提过,一张好的山水,也不过是一天的时间。画牛就更快了。”

  “比如他的写生作品,1956年他在外写生一年,他就画了近两百张,这在基金会的官方发布中都有,而现在法院邹佩珠确认的写生只有30张。那么这样算来,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作品不知去向。即使李可染生前会赠送,卖画,也不会这么多。而且父亲生前送人的画也并不多,写生更很少出现在市场上。”

  1989年李可染去世之前,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拍卖目录上的数量也不多。“这些是父亲在的时候拍的,但是不会太多,父亲不会这样做。”

  而1989年李可染创作的作品,邹佩珠承认在她保管下的山水只有一张,牛和人物是5张。李可染是在1989年12月去世的,那一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一年只有一张山水画存在邹佩珠那里,那么其他的画哪里去了?

  台湾地区出版的《李可染书画集》,是一张张的原作由家中拿出,到图片社拍照,用于出版画册,那本书中共选有一百多张作品,现在有五十多张不在邹佩珠提供的目录里。“那五十多张作品,张张是精品,都是父亲自己亲自挑选,都是他的心血之作,去世前五天还在家中对原作进行校对,这些作品都哪里去了?”

  根据苏玉虎的回忆:“1989年,父亲每周六请刘金涛师傅来托裱作品,每次是六个门板,每个门板上正反面共4张画,每次就有二十多张。最后一次,父亲去世那一天,门板上还有17张作品未来及取下,很多人都应见到过。”

  “这只是丢失的‘羊’中的一部分。”他们认为,自己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没有在父亲去世后,对他的其他遗产进行清点。比如文字,是研究李可染的非常重要的部分。

  “其中有什么呢?比如他的笔记本。他说从七十岁开始,每日写总结,从七十岁到去世,共十二年,每日一张,这就有三千六百多张,其中有父亲对每日创作的纪录。现在是全封闭,为什么这些笔记要封闭起来?”

  “真相越辩越明”

  关于这些疑问,邹佩珠也给出了自己的答复。

  邹佩珠解释说,在抗日战争之前,李可染的年龄不足30岁,其作品很少,其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在建国之后创作的。而且,李可染作画很慢,该事实在画界是公认的,其口头禅是“废画三千”。由于战乱和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李可染不仅失去了很多创作时间、精力,同时也遗失了很多作品。

  而且,邹佩珠透露了李可染的作品许多不为人知的去向。

  “李可染的家庭负担很重,其前妻有四个孩子,我与李可染结婚之后,都是靠卖画养活一大家子人,庞大的家庭开销都要靠卖李可染的画作来维持生计。李可染是一个生活上需要别人认真呵护的人,他经常丢失作品,比如带着很多的画去美院给学生讲课,讲完课坐公共汽车回来之后就发现画不见了,把画给丢了。在画界,自古以来有作画送人的传统,李可染送什么人、送多少幅画、送什么画,我都是不知道的。建国以后,李可染遵照政府的指令,给国际友人或有关政府单位作画,该画作所有权从一开始就不属于李可染。”

  邹佩珠还提出,李可染去世后,为了建立基金会、修建墓地、举办画展等等所需的开销,都是来自于出卖李可染的画作。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自李可染去世后开始筹建,是各方当事人都统一意见同意运作的。在李可染去世之后,办理了多次画展,从财力到人力等等,都是很浩大的工程,都需要经济来源。上述各项开支都是靠出售李可染的画作得来。

  而对于苏玉虎所说的对李可染遗留绘画的两次清点,邹佩珠对此予以否认,认为根本没有所谓的两次清点。

  现已89岁高龄的邹佩珠,曾供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授职,在美术界颇受尊崇。北京大学李可染艺术研究会会长徐佩元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邹佩珠先生近日已确定将先生作品全部捐赠给国家,并收藏于将落成的李可染美术馆。”

  但这些举动并没有能平息纠纷,李玉琴等人除了对官司提出上诉,还列举了李可染生前学生的回忆,每篇文章里都说到李可染艺术创作的勤奋。

  长女李玉琴说:“希望大家关注这个案件,真相将越辩越明。”
 

人物简述:
   

李可染生前说过:我是悲剧

  李可染生前说过:“我是悲剧。”1989年12月5日,这位82岁的国画大师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悲剧”并没有在那天画上句号——他的遗孀与前妻所生子女陷入一场旷日持久的遗产纠纷。日前,持续好几年的李可染先生遗产案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李可染先生的中国画作品108件、书法作品122件、速写9册、水彩画13件归遗孀邹佩珠所有。目前,邹佩珠女士将属于她与她的三个孩子(李小可、李庚、李珠)的李可染作品捐献给国家作为正在筹建中的北京美术馆李可染艺术馆的藏品,并将于6月1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李可染家族孙辈表示,按照法律规定,原告李可染前妻所生四子女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出申诉,“更多的工作需要等待有新的遗作出现,并进行进一步整理。我们期待公众的关注。”

  昨天,原告方向早报记者表示,邹佩珠认可其保存的李可染绘画作品仅剩216幅,这远远不是李可染作品真实的存世数量。“就在一审进行过程中,在法院尚未就遗产进行任何分配前,邹佩珠在未与其他遗产共有人进行任何通报的情况下,擅自将108幅李可染精品托管给了北京画院,并自称这108幅精品为其个人所有。这108幅作品,是邹佩珠自行决定划为其名下,凭借这108幅作品的捐赠,掩盖更多被掩藏起来的李可染遗产的事实。” 原告李可染前妻的四个子女这样回应终审判决,“现在这样的判决结果,意味着李可染大量未公开的传世精品今后不会再公开,或者被认定为赝品,这是中国艺术界的巨大损失。”

  李家家务事的“难断”在于1989年12月5日,李可染猝然离世,没有留下遗嘱。李可染子女均同意不分割遗产。前妻子女称,1989年和 1992年,全体继承人对家中李可染部分作品进行了清点。第一次查明绘画作品500余件、书法作品240余件,收藏名人字画100余件;第二次清点时作品有所减少。(东方早报记者 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