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愉:传播梅花文化的梅花专家
发布时间: | 2009-06-22 09:30:05 | 点击次数: | 0 |
简述:
寒夜
宋•杜爵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宋•杜爵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简介:
传播梅花文化的梅花专家
——采访中国工程院皖籍院士陈俊愉先生
记者:金子
陈俊愉先生,1917年9月21日生,安徽安庆人。著名园林学家、园艺教育家,国际园艺学会梅品种国际登陆权威,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腊梅分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花研究室主任。
在中国最高的学术科研机构——中国工程院633名院士名单里,一般人绝对存在疑惑:一个一生研究梅花的人,竟然名在院士之中。说起研究水稻、研究棉花、研究苹果、研究西瓜等,人们似乎有理由认为——其中杰出的科研专家当然可以当选成为国家院士。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就是一位国人敬重、世人皆知中国科学院院士。而研究梅花也能成为国家院士,还是令人难以理喻的。带着这样的谜团,本刊记者拜访了居住在中国林业大学的年逾90高龄的安徽籍著名园艺教授、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
一、
寒夜
宋•杜爵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一个人的爱好和追求总是与自己的生存年代紧密相关的。一个世纪以前,不可能有人喜欢成为影视明星;半个世纪以前,不可能有人迷恋网络游戏。那么,陈老先生青春年少的时候是怎样一个生活年代呢?那个年代又是怎样影响他的生活与理想呢?
陈老先生祖籍系安徽安庆,1917年9月21日出生在天津,后来搬迁到南京,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家里60多人,四代同堂,陈老是长房长孙。曾祖父陈尧斋,曾当过清朝新疆的布政使,类似于现今的副省长兼财政厅长。祖父是安徽淮寺道的道尹,也就是现在地委专员,行署专员。父亲虽然在市税务局做过官。陈俊愉毫不避讳说过,其父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花花公子。
这样一个类似于巴金笔下的《家》,自然有着家的前院后园,自然养着各种各样的花草禽鱼。孩提时代的小俊愉放学回家后,不能像现在这样看电视、上电脑,当时就喜欢在花园里玩来玩去,跟家里的工匠们学这学那。
按照一般家庭来看,上辈是绝对不允许一个长房长孙放学回家就在花园里与众多小伙伴追来跑去的;如同《红楼梦》里面,贾宝玉的父亲是很反对宝玉与府内的丫头们在一起“玩物丧志”的。不过,宝玉有着老太太的疼爱;而小峻愉却有着开明母亲的支持。他的母亲念过私塾,又熟悉一些英文。母亲支持小俊愉接近社会,亲近自然,而不主张小俊愉整天读八股文,读之乎者也。
1935,小俊愉中学即将毕业,母亲看他喜欢花草,就希望他找个专门学种花草的课上,但那时谁也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一个学科。托亲戚朋友多方打听,才得知当时的私立贵族学校——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开设有园艺系。
可是,私立大学的学费是很贵的,一个学期就是100块大洋;那时一个普通佣人每月也就3块大样。虽然当时也有一些国立大学不但不收钱,每月还补贴学生生活费呢!另外,由于不了解这个专业,家里的上辈们多少有些犹豫。而在这个时候,母亲却很赞同;他的祖父或许受到小俊愉母亲的影响,也作出了明确的表态:说,“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学院园艺系肯定与农业有关;你读农科,我们支持!’
待到开学时,小俊愉突然惊奇地发现,全班包括他在内,总共只有两名学生;而上课的教授却有四、五位。直到现在,陈俊愉想起来还是感到自豪和荣幸呢!
二、
钓雪舟倦睡
宋•杨万里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沉。 无端却被梅花惹,特地吹香破梦魂。
到了读研究生的时候,陈俊愉在图书馆读到了一篇英文学术文章《梅花——中国的国花》,是曾勉教授(1901年—1988年)写的。陈俊愉当时就特别敬重曾勉教授。因为曾勉教授于民国14年(1925)毕业于东南大学园艺系;民国17~23年,进法国蒙不利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园艺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俊愉被曾勉教授关于梅花的学术思想所深深吸引——梅花的历史,具体怎么来的?分布怎么样?有哪些品种资源?还有梅的文化,比如商朝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因为古时候没醋,梅子就是重要的调味品;比如历代诗人——关于梅花的诗歌礼赞——譬如宋代诗人陆游在成都就写过“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陈俊愉反反复复读了曾勉的文章。因为文章中对梅花的生动、具体的阐述,一下就挑起了陈俊愉埋在心底深处的回忆——孩提时代的小俊愉在家的前园后院玩耍时就非常喜欢梅花。但是,那时一种自然的喜欢,如同正常人都喜欢花、喜欢梅花一样。可是,梅花究竟怎么个好?陈俊愉还是说不出来。陈俊愉还是在曾勉的文章中得到启发,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陈俊愉才渐渐发现梅花蕴涵着是一种民族文化,寄托着一种民族精神!
从读了曾勉教授的学术文章以后,陈俊愉先生就决定这辈子研究梅花了;也就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对梅花情有独钟、魂牵梦萦了!
三、
宛陵录
唐•裴休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陈俊愉对记者说,研究梅花可不是一般的观赏梅花,有时候也并不都是赏心悦目的。
他经常带领学生或者独自深入山区,走访生存在崇山峻岭、边远民居的各种梅花。
多少年前了,陈俊愉先生单枪匹马一个人在四川的深山老林、高谷大河里闯荡,至今回忆起来都后怕。有一次在宜宾一带,夜里突然下起了雷阵雨,伸手不见五指,雨大风大浪大,陈俊愉乘坐的木头船,‘啪啦’一下就翻了,那可是在金沙江里啊,他还不会游泳,一下子就冲出好几丈远!幸好当地的渔民们见义勇为,在下游用了十几条船拦截,把他们救了上岸。那可是一次死里逃生啊!
脱离了葬身鱼腹厄运的陈俊愉,还在一次大山间的野外考察时,与一只花斑恶豹“不期而遇”,所幸那只豹子可能当时“不饿”,良久对视后把他“放”过了。然而更大的不幸却在他结束了公费留学丹麦的学业,于1950年“想法设法,光签证就跑了十几趟领事馆”才回到祖国后,却发生了陈俊愉意想不到的境遇……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俊愉先生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个从事园艺教学的教授,一个基本不直接政治的学者,竟然也没有逃脱“政治迫害”。 当时的那些革命造反派、红卫兵小将们说——梅花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国花,陈俊愉一个臭知识分子研究这些居心何在?!随后就是一次次的抄家,四处贴大字报,把陈俊愉关进牛棚,三天两头拉他出去进行批斗。陈俊愉先生的妻子就是这样在惊恐的日子里被吓死了,1971年,陈俊愉的母亲也在恐怖的环境中被吓得过世了,还有小儿子和小女儿也被吓出病来了。真是一个家破人亡!
可是,即便如此,陈俊愉先生没有倒下去,他像梅花一样在大冷的冬日,收缩着花瓣,等待时机,等待重新开放!果然,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陈俊愉先生“梅开二度”,再次回到研究梅花习性、传播梅花文化的大学教授岗位上来了。
四、
山园小梅
唐•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陈老先生对于梅花的欣赏已经不是停留在一般层面上了,已经不是仅仅欣赏梅花的美丽与清香了,他认为梅花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坚韧不拔、忍辱负重、以及待机而发这种精神!这正与中华民族的品质和性格是相一致的。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也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生活的区域远远没有现在的960万平方公里。在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盛衰兴亡历程中 ,中华民族也遭遇过耻辱,也经受过失败:历史记载着“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记载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舰全部沉没”,记载着“日军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但是,陈老先生说,毕竟,我们还有着秦皇汉武的荣耀,有着唐宗宋祖的骄傲,有着康熙乾隆的鼎盛,有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辉煌!
自古以来,松竹梅就是中国人喜欢并赞美的“岁寒三友”,梅花不仅与松竹一样——不畏寒冷,不惧风雪,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给人以清纯美丽的爱恋,给人以辞岁报春的希望,给人以豁达乐观的信念!
多少文人墨客题诗作画,表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源源不息的愿望与心境!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成为多少中国人坚守高风亮节的精神;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样成为无数中国人培育无私奉献的动力!古代的《梅花三弄》,现代的《红梅赞》,自然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文艺作品。宋代杭州西湖隐士林和靖与元代画家王冕对于梅花的极爱,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精神与境界!
陈俊愉先生还介绍说,中国人的赏梅是叹为观止的:流传下来的享誉盛名的梅园就有——杭州西湖的“灵峰探梅”,南京浦口的“梅海凝云”,无锡的“梅园”,苏州光福的“香雪海”,上海淀山的“湖梅园”,安徽黄山的“卖花渔村”及多景园“梅溪”,武汉东湖的“磨山梅园”,成都的“草堂寺”,昆明的“黑龙潭”,青岛的“十梅庵”,台湾的“雾社梅峰”等。
“望梅止渴”从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成语,而“踏雪寻梅”自古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高雅情趣!
陈俊愉几乎是眉飞色舞地说,中国人自古追崇梅花文化,及至宋代达到一个高峰。范成大的《梅谱》、周叙的《洛阳花木记》、张鎡的《梅品》、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对应用宣传梅花起了很大的作用。
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他们不会吟诗作画,但是,他们喜爱在房前屋后摘树种梅,喜爱在厅堂卧室悬挂梅花字画,他们甚至把孩子的名字取作梅、或梅花、或梅子。
陈俊愉先生正是感悟到了梅花的品格与精神,才渐渐萌生了对梅花的热恋情结;正是发现到了梅花的文化内涵,才下了决心要在中国、在世界传播梅花文化!
五、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陈俊愉先生意味深长地指出,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譬如,朝鲜国花--金达来;韩国国花--木槿;日本国花--樱花、菊花;印度国花--荷花、菩提树;尼泊尔国花--杜鹃花;土耳其国花--郁金香;丹麦国花--木春菊;俄罗斯国花--向日葵;英国国花--狗蔷薇;法国国花--鸢尾;荷兰国花--郁金香;西班牙国花--香石竹;加拿大国花--糖槭;美国国花--月季;墨西哥国花--大丽花、仙人掌;巴西国花--卡特兰;澳大利亚国花--金合欢、桉树;埃及国花--睡莲;斐济国花--扶桑……
中国却迄今尚未确定国花,以至于在国事和外事活动中,不能以国花作为高贵的礼品赠送外宾。
20多年来,为确定哪一种或哪几种花木为国花进行过几次激烈辩论。到底是选择梅花,还是牡丹,拟或是荷花、月季等?一直存在争议.毕竟中国地广花多,不同生活区域的人们,特别是南方和北方的人们,对于花的接触和感受,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同时,梅花也有其缺憾,因为它的开花期比较短,又不容易进行人工培育开花。不同月季、玫瑰、兰花、菊花等,花期比较长一些,又便于家庭种植盆景、或插花欣赏。这样,在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大的国度里,不同地方的人们存在对身边的花的存有偏爱,也是合情合理的。
不过,陈俊愉先生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清朝末年慈禧曾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建国花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现在的台湾仍视梅花为国花。
深受两岸人民喜爱的著名歌唱家邓丽君演唱《梅花》就是印证:“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遍地开满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已故的台湾蒋纬国先生,他是台湾的梅花推广委员会的会长。
为了探寻梅花在国民政府时期作为国花的根源,身为中国梅花腊梅协会会长的陈俊愉先生,与蒋纬国先生常有通信,并相互赠送书籍。在陈俊愉先生看来,蒋纬国先生对梅花文化很有见地,能够从十个方面来阐述梅花的精神,全面而又透彻——蒋纬国先生始终认为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同样都热爱梅花,海峡两岸应该搁置政治问题,共同确认梅花为中国的国花。
蒋纬国先生在给陈俊愉先生的书稿中写道:“梅花神姿绰约,玉洁冰清,傲雪冲寒,先众木而花,先天下而春,梅花的品质实在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喜欢。
陈俊愉先生遗憾地认为,最后还是因为两岸政治关系比较紧张,直到1997年蒋纬国先生去世,临终前还是没有看到大陆的国花!陈俊愉先生至今提起蒋纬国先生,仍然唏嘘不已,感叹时光不回,友谊难再!不过,为了逝者的心愿,也是为了台湾同胞的心愿,陈俊愉先生一如既往,像梅花一样坚忍不拔,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令陈俊愉先生欣慰的是——时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在北京香山植物园拜谒孙中山先生衣冠冢时,非常赞许陪同在身边的陈俊愉先生的“国花”设想,表示愿意共同促进国花评选的圆满解决。
六、
七十八岁梅花诗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中国人爱梅,历史悠久,基础广泛。梅花在十六、七个省区都有野生,从西藏,经过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过海到台湾;我国中部到南部十七、八个省份都有野生,北部到河南省的北部。陈俊愉先生看到最古老的在大陆的梅树已有七百多年的,为元朝生长下来的。大陆上还有三颗元朝的梅,都在云南,陈俊愉先生见过两棵。这已成为他生活当中的一件快事。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几棵梅树弥足珍贵,堪为国宝!
陈俊愉先生始终认为,虽然文化的形成是在民间渐生渐长的,但是,国家和政府对于特定文化的认同和推崇,则是非常有利于特定文化的生长。唐朝皇帝对于佛文化的推崇,使得中国很快传播开了来自印度的佛教;当今,国家对于京剧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无疑使得京剧剧种继续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这也就是陈俊愉先生为什么极力倡导要把梅花定为“国花”的原因和意义。通过法律的形式,把民间认可的梅花文化提升到国家认可的梅花文化。
正因为如此,陈俊愉先生特别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见梅花成为中国的国花。为此,他四处游说,八方奔波,多少年如一日,甚至不止一次说到,如果梅花不能成为国花,到死都不瞑目。
老人家在1982年就写出学术文章《我国国花应是梅花》,提出要评选梅花为国花。为什么?在陈老先生的心中,国花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啊!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但在被誉为‘园林之母’的中国,国花评选却迟迟没有结果,这是陈老先生最大的心事!
不过,陈老还是看到了希望——他多年来的一个重要心愿就是在其有生之年在北京建立一个国际梅园,集中栽植国内外已登录的梅花精品和展示梅文化,这个愿望已经在2005年渐变成为现实;此后,“中国梅花文化研究馆”揭牌,宣布研究馆正式成立,总面积1400平方米。
陈老先生90华诞那年,他最得意的两位学生为其主编出版了《花凝人生》,一位是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花卉专家张启翔教授,一位是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教授刘青林。他们对陈老先生的学术和做人把握得非常准确。不但用“花凝人生”作为书名,对陈老先生不凡的人生做了最好的提炼和概括。这让陈老先生感到“前景光明”,他甚至还感到了“后继有人”,还有他的外甥女也承继了他的事业,在林业大学从事梅花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并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和北部的大庆培育种植了新的梅花品种。
是的,陈老先生对于梅花的痴情与研究,绝对不是一般层面的偏爱与喜好,而是把梅花与中国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有着陈老先生这样的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定力,在不久的将来,梅花一定会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当选为中国国花的!
——采访中国工程院皖籍院士陈俊愉先生
记者:金子
陈俊愉先生,1917年9月21日生,安徽安庆人。著名园林学家、园艺教育家,国际园艺学会梅品种国际登陆权威,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腊梅分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花研究室主任。
在中国最高的学术科研机构——中国工程院633名院士名单里,一般人绝对存在疑惑:一个一生研究梅花的人,竟然名在院士之中。说起研究水稻、研究棉花、研究苹果、研究西瓜等,人们似乎有理由认为——其中杰出的科研专家当然可以当选成为国家院士。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就是一位国人敬重、世人皆知中国科学院院士。而研究梅花也能成为国家院士,还是令人难以理喻的。带着这样的谜团,本刊记者拜访了居住在中国林业大学的年逾90高龄的安徽籍著名园艺教授、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
一、
寒夜
宋•杜爵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一个人的爱好和追求总是与自己的生存年代紧密相关的。一个世纪以前,不可能有人喜欢成为影视明星;半个世纪以前,不可能有人迷恋网络游戏。那么,陈老先生青春年少的时候是怎样一个生活年代呢?那个年代又是怎样影响他的生活与理想呢?
陈老先生祖籍系安徽安庆,1917年9月21日出生在天津,后来搬迁到南京,生活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家里60多人,四代同堂,陈老是长房长孙。曾祖父陈尧斋,曾当过清朝新疆的布政使,类似于现今的副省长兼财政厅长。祖父是安徽淮寺道的道尹,也就是现在地委专员,行署专员。父亲虽然在市税务局做过官。陈俊愉毫不避讳说过,其父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花花公子。
这样一个类似于巴金笔下的《家》,自然有着家的前院后园,自然养着各种各样的花草禽鱼。孩提时代的小俊愉放学回家后,不能像现在这样看电视、上电脑,当时就喜欢在花园里玩来玩去,跟家里的工匠们学这学那。
按照一般家庭来看,上辈是绝对不允许一个长房长孙放学回家就在花园里与众多小伙伴追来跑去的;如同《红楼梦》里面,贾宝玉的父亲是很反对宝玉与府内的丫头们在一起“玩物丧志”的。不过,宝玉有着老太太的疼爱;而小峻愉却有着开明母亲的支持。他的母亲念过私塾,又熟悉一些英文。母亲支持小俊愉接近社会,亲近自然,而不主张小俊愉整天读八股文,读之乎者也。
1935,小俊愉中学即将毕业,母亲看他喜欢花草,就希望他找个专门学种花草的课上,但那时谁也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一个学科。托亲戚朋友多方打听,才得知当时的私立贵族学校——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开设有园艺系。
可是,私立大学的学费是很贵的,一个学期就是100块大洋;那时一个普通佣人每月也就3块大样。虽然当时也有一些国立大学不但不收钱,每月还补贴学生生活费呢!另外,由于不了解这个专业,家里的上辈们多少有些犹豫。而在这个时候,母亲却很赞同;他的祖父或许受到小俊愉母亲的影响,也作出了明确的表态:说,“中国历来以农立国,农学院园艺系肯定与农业有关;你读农科,我们支持!’
待到开学时,小俊愉突然惊奇地发现,全班包括他在内,总共只有两名学生;而上课的教授却有四、五位。直到现在,陈俊愉想起来还是感到自豪和荣幸呢!
二、
钓雪舟倦睡
宋•杨万里
小阁明窗半掩门,看书作睡正昏沉。 无端却被梅花惹,特地吹香破梦魂。
到了读研究生的时候,陈俊愉在图书馆读到了一篇英文学术文章《梅花——中国的国花》,是曾勉教授(1901年—1988年)写的。陈俊愉当时就特别敬重曾勉教授。因为曾勉教授于民国14年(1925)毕业于东南大学园艺系;民国17~23年,进法国蒙不利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园艺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园艺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全国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俊愉被曾勉教授关于梅花的学术思想所深深吸引——梅花的历史,具体怎么来的?分布怎么样?有哪些品种资源?还有梅的文化,比如商朝说‘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因为古时候没醋,梅子就是重要的调味品;比如历代诗人——关于梅花的诗歌礼赞——譬如宋代诗人陆游在成都就写过“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陈俊愉反反复复读了曾勉的文章。因为文章中对梅花的生动、具体的阐述,一下就挑起了陈俊愉埋在心底深处的回忆——孩提时代的小俊愉在家的前园后院玩耍时就非常喜欢梅花。但是,那时一种自然的喜欢,如同正常人都喜欢花、喜欢梅花一样。可是,梅花究竟怎么个好?陈俊愉还是说不出来。陈俊愉还是在曾勉的文章中得到启发,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陈俊愉才渐渐发现梅花蕴涵着是一种民族文化,寄托着一种民族精神!
从读了曾勉教授的学术文章以后,陈俊愉先生就决定这辈子研究梅花了;也就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对梅花情有独钟、魂牵梦萦了!
三、
宛陵录
唐•裴休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陈俊愉对记者说,研究梅花可不是一般的观赏梅花,有时候也并不都是赏心悦目的。
他经常带领学生或者独自深入山区,走访生存在崇山峻岭、边远民居的各种梅花。
多少年前了,陈俊愉先生单枪匹马一个人在四川的深山老林、高谷大河里闯荡,至今回忆起来都后怕。有一次在宜宾一带,夜里突然下起了雷阵雨,伸手不见五指,雨大风大浪大,陈俊愉乘坐的木头船,‘啪啦’一下就翻了,那可是在金沙江里啊,他还不会游泳,一下子就冲出好几丈远!幸好当地的渔民们见义勇为,在下游用了十几条船拦截,把他们救了上岸。那可是一次死里逃生啊!
脱离了葬身鱼腹厄运的陈俊愉,还在一次大山间的野外考察时,与一只花斑恶豹“不期而遇”,所幸那只豹子可能当时“不饿”,良久对视后把他“放”过了。然而更大的不幸却在他结束了公费留学丹麦的学业,于1950年“想法设法,光签证就跑了十几趟领事馆”才回到祖国后,却发生了陈俊愉意想不到的境遇……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俊愉先生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一个从事园艺教学的教授,一个基本不直接政治的学者,竟然也没有逃脱“政治迫害”。 当时的那些革命造反派、红卫兵小将们说——梅花是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的国花,陈俊愉一个臭知识分子研究这些居心何在?!随后就是一次次的抄家,四处贴大字报,把陈俊愉关进牛棚,三天两头拉他出去进行批斗。陈俊愉先生的妻子就是这样在惊恐的日子里被吓死了,1971年,陈俊愉的母亲也在恐怖的环境中被吓得过世了,还有小儿子和小女儿也被吓出病来了。真是一个家破人亡!
可是,即便如此,陈俊愉先生没有倒下去,他像梅花一样在大冷的冬日,收缩着花瓣,等待时机,等待重新开放!果然,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陈俊愉先生“梅开二度”,再次回到研究梅花习性、传播梅花文化的大学教授岗位上来了。
四、
山园小梅
唐•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陈老先生对于梅花的欣赏已经不是停留在一般层面上了,已经不是仅仅欣赏梅花的美丽与清香了,他认为梅花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坚韧不拔、忍辱负重、以及待机而发这种精神!这正与中华民族的品质和性格是相一致的。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也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生活的区域远远没有现在的960万平方公里。在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盛衰兴亡历程中 ,中华民族也遭遇过耻辱,也经受过失败:历史记载着“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记载着“甲午战争中国战舰全部沉没”,记载着“日军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但是,陈老先生说,毕竟,我们还有着秦皇汉武的荣耀,有着唐宗宋祖的骄傲,有着康熙乾隆的鼎盛,有着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人民走向世界的辉煌!
自古以来,松竹梅就是中国人喜欢并赞美的“岁寒三友”,梅花不仅与松竹一样——不畏寒冷,不惧风雪,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给人以清纯美丽的爱恋,给人以辞岁报春的希望,给人以豁达乐观的信念!
多少文人墨客题诗作画,表达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源源不息的愿望与心境!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成为多少中国人坚守高风亮节的精神;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同样成为无数中国人培育无私奉献的动力!古代的《梅花三弄》,现代的《红梅赞》,自然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文艺作品。宋代杭州西湖隐士林和靖与元代画家王冕对于梅花的极爱,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精神与境界!
陈俊愉先生还介绍说,中国人的赏梅是叹为观止的:流传下来的享誉盛名的梅园就有——杭州西湖的“灵峰探梅”,南京浦口的“梅海凝云”,无锡的“梅园”,苏州光福的“香雪海”,上海淀山的“湖梅园”,安徽黄山的“卖花渔村”及多景园“梅溪”,武汉东湖的“磨山梅园”,成都的“草堂寺”,昆明的“黑龙潭”,青岛的“十梅庵”,台湾的“雾社梅峰”等。
“望梅止渴”从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成语,而“踏雪寻梅”自古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高雅情趣!
陈俊愉几乎是眉飞色舞地说,中国人自古追崇梅花文化,及至宋代达到一个高峰。范成大的《梅谱》、周叙的《洛阳花木记》、张鎡的《梅品》、宋伯仁的《梅花喜神谱》对应用宣传梅花起了很大的作用。
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他们不会吟诗作画,但是,他们喜爱在房前屋后摘树种梅,喜爱在厅堂卧室悬挂梅花字画,他们甚至把孩子的名字取作梅、或梅花、或梅子。
陈俊愉先生正是感悟到了梅花的品格与精神,才渐渐萌生了对梅花的热恋情结;正是发现到了梅花的文化内涵,才下了决心要在中国、在世界传播梅花文化!
五、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陈俊愉先生意味深长地指出,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譬如,朝鲜国花--金达来;韩国国花--木槿;日本国花--樱花、菊花;印度国花--荷花、菩提树;尼泊尔国花--杜鹃花;土耳其国花--郁金香;丹麦国花--木春菊;俄罗斯国花--向日葵;英国国花--狗蔷薇;法国国花--鸢尾;荷兰国花--郁金香;西班牙国花--香石竹;加拿大国花--糖槭;美国国花--月季;墨西哥国花--大丽花、仙人掌;巴西国花--卡特兰;澳大利亚国花--金合欢、桉树;埃及国花--睡莲;斐济国花--扶桑……
中国却迄今尚未确定国花,以至于在国事和外事活动中,不能以国花作为高贵的礼品赠送外宾。
20多年来,为确定哪一种或哪几种花木为国花进行过几次激烈辩论。到底是选择梅花,还是牡丹,拟或是荷花、月季等?一直存在争议.毕竟中国地广花多,不同生活区域的人们,特别是南方和北方的人们,对于花的接触和感受,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同时,梅花也有其缺憾,因为它的开花期比较短,又不容易进行人工培育开花。不同月季、玫瑰、兰花、菊花等,花期比较长一些,又便于家庭种植盆景、或插花欣赏。这样,在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大的国度里,不同地方的人们存在对身边的花的存有偏爱,也是合情合理的。
不过,陈俊愉先生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清朝末年慈禧曾封牡丹为国花,并在颐和园建国花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定梅花为国花。现在的台湾仍视梅花为国花。
深受两岸人民喜爱的著名歌唱家邓丽君演唱《梅花》就是印证:“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看啊遍地开满梅花/有土地就有它/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已故的台湾蒋纬国先生,他是台湾的梅花推广委员会的会长。
为了探寻梅花在国民政府时期作为国花的根源,身为中国梅花腊梅协会会长的陈俊愉先生,与蒋纬国先生常有通信,并相互赠送书籍。在陈俊愉先生看来,蒋纬国先生对梅花文化很有见地,能够从十个方面来阐述梅花的精神,全面而又透彻——蒋纬国先生始终认为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同样都热爱梅花,海峡两岸应该搁置政治问题,共同确认梅花为中国的国花。
蒋纬国先生在给陈俊愉先生的书稿中写道:“梅花神姿绰约,玉洁冰清,傲雪冲寒,先众木而花,先天下而春,梅花的品质实在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喜欢。
陈俊愉先生遗憾地认为,最后还是因为两岸政治关系比较紧张,直到1997年蒋纬国先生去世,临终前还是没有看到大陆的国花!陈俊愉先生至今提起蒋纬国先生,仍然唏嘘不已,感叹时光不回,友谊难再!不过,为了逝者的心愿,也是为了台湾同胞的心愿,陈俊愉先生一如既往,像梅花一样坚忍不拔,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令陈俊愉先生欣慰的是——时为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在北京香山植物园拜谒孙中山先生衣冠冢时,非常赞许陪同在身边的陈俊愉先生的“国花”设想,表示愿意共同促进国花评选的圆满解决。
六、
七十八岁梅花诗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中国人爱梅,历史悠久,基础广泛。梅花在十六、七个省区都有野生,从西藏,经过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过海到台湾;我国中部到南部十七、八个省份都有野生,北部到河南省的北部。陈俊愉先生看到最古老的在大陆的梅树已有七百多年的,为元朝生长下来的。大陆上还有三颗元朝的梅,都在云南,陈俊愉先生见过两棵。这已成为他生活当中的一件快事。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几棵梅树弥足珍贵,堪为国宝!
陈俊愉先生始终认为,虽然文化的形成是在民间渐生渐长的,但是,国家和政府对于特定文化的认同和推崇,则是非常有利于特定文化的生长。唐朝皇帝对于佛文化的推崇,使得中国很快传播开了来自印度的佛教;当今,国家对于京剧文化的抢救与保护,无疑使得京剧剧种继续被国人所接受和喜爱。这也就是陈俊愉先生为什么极力倡导要把梅花定为“国花”的原因和意义。通过法律的形式,把民间认可的梅花文化提升到国家认可的梅花文化。
正因为如此,陈俊愉先生特别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见梅花成为中国的国花。为此,他四处游说,八方奔波,多少年如一日,甚至不止一次说到,如果梅花不能成为国花,到死都不瞑目。
老人家在1982年就写出学术文章《我国国花应是梅花》,提出要评选梅花为国花。为什么?在陈老先生的心中,国花就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啊!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国花,但在被誉为‘园林之母’的中国,国花评选却迟迟没有结果,这是陈老先生最大的心事!
不过,陈老还是看到了希望——他多年来的一个重要心愿就是在其有生之年在北京建立一个国际梅园,集中栽植国内外已登录的梅花精品和展示梅文化,这个愿望已经在2005年渐变成为现实;此后,“中国梅花文化研究馆”揭牌,宣布研究馆正式成立,总面积1400平方米。
陈老先生90华诞那年,他最得意的两位学生为其主编出版了《花凝人生》,一位是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花卉专家张启翔教授,一位是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教授刘青林。他们对陈老先生的学术和做人把握得非常准确。不但用“花凝人生”作为书名,对陈老先生不凡的人生做了最好的提炼和概括。这让陈老先生感到“前景光明”,他甚至还感到了“后继有人”,还有他的外甥女也承继了他的事业,在林业大学从事梅花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并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和北部的大庆培育种植了新的梅花品种。
是的,陈老先生对于梅花的痴情与研究,绝对不是一般层面的偏爱与喜好,而是把梅花与中国民族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有着陈老先生这样的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的定力,在不久的将来,梅花一定会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当选为中国国花的!
人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