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长胡太平:我是陕西人
发布时间: | 2009-07-17 12:49:03 | 点击次数: | 0 |
简述:
胡太平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本是个农村娃,喝黄河水长大,陕西人民养育了我。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一员,永远做人民的公仆。为官一任,为民造福,恪尽职守,保护一方太平。”
简介:
检察长胡太平:我是陕西人
在西北大地广泛流传着一副古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胡太平把自己人生的经历,看做是在践行一个始终不变的信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办实事。 ———题记
668个典型案例:首创“析案明理”
“我是陕西人,乡音难改。”我们走进刚散会的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会议室,身材魁梧的胡太平带着笑意迎上来与记者寒暄。
胡太平浓重的关中口音很有感染力,就像陕西古老的戏曲秦腔,在厚重之中又含有一种韵味。“在唐朝,关中口音也许就是全国的普通话呢。”这个话题让他莞尔一笑,幽默地调侃了一句。
在陕西省检察院的临时办公地,这是我们与胡太平检察长的又一次邂逅。正值年末,西北大地冰封雪冻,我们进门时看见胡太平正伏案做笔记,他聚精会神的样子让我们一度犹豫着不忍打扰……
见记者关注他那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胡太平说:“曹建明检察长近期来到陕西,先后在基层和省院调研考察,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院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曹建明检察长强调检察机关要着力解决检察工作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工作,更加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他还对几年来陕西省检察机关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全省广大检察人员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今天,我们召开党组会,一是深入学习领会高检院曹建明检察长、省委赵乐际书记在省院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提高认识;二是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确实把上级领导的指示贯彻落实到位。大家兴致勃勃,集思广益,会议开得很好,我把大家的发言要点再勾勒一下。”
“理念决定通道”,陕西省检察机关近两年的发展得益于对未来规划的清晰思路。在胡太平看来,检察官的执法理念和监督能力是影响检察事业兴衰的关键,必须作为奠基工程和灵魂工程来抓。胡太平多次亲自走上讲台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同时就检察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干警频繁交流。“地处西部的陕西,经济发展在全国相对落后,但检察官的观念不能落后,素质和能力必须提高。”他一贯这样强调。经一班人认真研究,陕西率先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析案明理”教育活动,剖析典型案例668个,召开案例研讨会240余次,围绕检察机关如何加强、改进检察工作,如何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如何服务构建“和谐陕西”进行反思和探讨。
2007年陕西省查办大案和县处级以上干部犯罪要案增长率跃居全国前列,推动全省24个行业领域355个单位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体系,对244项公共投资建设的重点工程开展了预防工作。
2006年和2007年,陕西省检察院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全省检察机关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后有286个集体、1828名个人受到各级领导机关的表彰奖励,西安市临潼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王书田同志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称号,永寿县、西安市莲湖区等13个检察院分别被授予“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先进检察院”称号。
2007年6月5日,陕西检察机关的一次“析案明理”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我国著名法学家陈光中教授现场观摩后,热情洋溢地称赞:“这是法治理念和司法实践的积极创新和巨大进步!”而就在这次研讨会上,宁强县检察院的“一句家常话挖出三宗案”,讲述了一起特殊的强奸案的查处过程,这起案件后来被制作成专题片在全国123家省市电视台播出。
陕西检察机关开展“析案明理”活动的经验被媒体广泛报道,入选“2007年度陕西十大法治事件”。
突破瓶颈:“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2006年3月22日,陕西省省委、人大领导同志宣布陕西省检察院检察长胡太平的任命决定。面对热烈的掌声、期待的目光,曾经担任省公安厅厅长近六年的胡太平又一次庄严地体会到“使命崇高,责任重大”的深刻内涵。
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厚实的学业基础让胡太平在目标规划上具有很强的数理逻辑。记者在省检察院与基层采访时,问起胡太平检察长上任之初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大家几乎一致地认为:抓学习调研,抓大事实事。
到任两个月,胡太平除参加北京、陕西省省委、人大等会议活动19天外,分别走访老同志,与省院党组成员和各市级检察院领导同志谈话,详细听取各部门负责同志工作汇报;与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法学专家学者联系,真诚咨询,问计求策;逐一视察院机关办公、办案场所,同普通检察干警谈心;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到陕南的秦巴深山,先后深入到47个市、县(区)检察院进行调查研究。白天紧张忙碌地工作,晚上夜深人静时,胡太平还在读书学习。他说,“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检察长只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了解掌握检察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陕西省检察院政治部的同志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6年全省基层检察院有检察官2449人,近5年间仅补充69人,却流失了765人;助检员从2500多人锐减至539人,30个基层院没有助检员,25个基层院
仅有一至二名助检员;2002年至2005年,基层院只有69人通过了司法考试。陕南秦巴山区某县院盼望多年,招录了一名大学生,但这名大学生在了解了当地的困难状况后,未进检察院大门便不辞而别。
那是一个春暖乍寒的上午,陕西省检察院领导班子看到这份数字化调查分析报告后心里都沉甸甸的。胡太平立即召集党组开会,研究如何解决基层检察院检察官短缺这一制约陕西检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会议开到中午一点半,胡太平带着与会的党组成员以便餐充饥,又继续开会。
胡太平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使大家深受感动,“士气”倍增。党组根据中央和高检院的要求,结合陕西省的实际,作出了实施“4321千名人才工程”的决议:在三年内,要招录法律专业本科大学生400名,通过国家司法考试300名,选拔选调生和招录通过司法考试人员200名,吸引大学生志愿者100名,总共1000名人才。
“要抓住机遇,咬定青山,把政策用圆,把劲鼓圆,把工作做圆,目标和措施一定要落实!”胡太平用陕西人最朴实的语言为大家鼓劲。他亲自出面,向有关部门客观反映情况,诚恳邀请指导,得到了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省人大4位领导带着工作组,赴4个地市15个基层院开展调研;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加强检察队伍建设,解决基层院检察官短缺等问题。
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人才工程”取得重大进展。陕西为基层检察院招录大学生和招录通过司法考试人员共477名,为基层院48名通过司法考试人员解决了专项编制,359名检察干警通过司法考试取得检察官任职资格,为贫困地区基层院招募大学生志愿者81名,基层院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陕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检察机关经费拮据、科技装备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也是长期困扰检察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胡太平说,要在历届班子工作的基础上,用两年到三年时间改善基层检察院的工作条件和设施。他积极努力,取得党委、人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检务保障工作迈开了大步。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有53个基层院预算达到了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58个基层院将在三年内逐步实现达标;全省检察机关的三级侦查指挥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已于2008年12月25日建成开通;114个检察院完成了单位网络化建设,实现了数据共享、办公自动化;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6500万元的国家检察官学院陕西分院建设主体工程已顺利封顶;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陕西省检察院原办公楼加固改造和维修工程正在紧张进行,2009年6月份竣工。与此同时,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四栋职工住宅楼已拔地而起,计划将在2009年底完工。
说起陕西省检察院和基层院的发展进步,胡太平语气平实:“我就是要当好组织部长、后勤部长。一是抓好组织和落实,领导全体干警按照高检院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开展和做好各项检察工作;公道公正地使用干部,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二是提供保障和服务,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使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推崇实干:人活着要对社会有所奉献
“少年生活艰辛苦难,使得我心智早熟,更体验到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和渴望富裕的心愿,也培养了我坚强自立、吃苦耐劳的性格。”胡太平出身于陕西省蓝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生长在自然环境较差的秦岭山边。由于家境贫寒,他边上学边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年仅13岁就是生产队里的强劳力,18岁时便成为村党支部的领导,19岁后又相继担任县工作队的领导、公社党委副书记。他诚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信得过的人”。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从小酷爱学习的胡太平怦然心动,他毅然报名参加高考,成为“文革”后首批大学生,就读于东北工学院。在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胡太平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每门功课平均在90分以上。
大学毕业后再次走上工作岗位,胡太平任西安市政府办公厅秘书,深受当时被老百姓誉为“铁市长”的张铁民等领导同志的影响,铸就了坚定的政治理想,传承了正直诚信,脚踏实地的作风;养成了讲原则、顾大局、厚道正派、淡泊名利的品德。胡太平说,“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在领导同志身边工作,以民为本的观念感受最深”。
至今,西安市城建系统的老同志和西安市莲湖区的老街坊们还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西安市低洼地及市民住宅改造工程有49处,而莲湖区就有20多处约5万人口,占了全市的一半。当时,西安市连遭阴雨,身处低洼区的市民,生活安全受到了威胁,市政拆迁改造工程被迫提前启动,但因缺乏经验和资金,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老百姓对相关情况和政策不理解,抗拆阻拆事件时有发生,工程屡屡受挫。时任分管城建工作副区长的胡太平穿梭于施工工地,奔波在老百姓棚户之中,亲自安顿孤寡老人、残疾贫困户生活。风里来雨里去,几天不睡觉,化解矛盾冲突,终于使得这项被认为最棘手的“老大难”工程如期圆满完成。
胡太平44岁担任省公安厅长,当时全国任此要职的他是最年轻的之一。在此任上,胡太平留下了“不错”的口碑。他曾多次亲自指挥、督办一些重特大刑事案件和事关社会稳定的案件,亲自接待上访群众。他面对突发事件,往往表现出非凡的魄力、超强的体力和卓越的能力,考虑问题极其细致,应对沉着、处置果断。有一次,在历经千辛侦破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爆炸案后,胡太平向省委领导汇报。原以为领导会给予充分肯定,褒奖一番,结果听完汇报,领导的表态只有一句话,“看来把你放到那个位置上,没错!”
胡太平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本是个农村娃,喝黄河水长大,陕西人民养育了我。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一员,永远做人民的公仆。为官一任,为民造福,恪尽职守,保护一方太平。”
精神世界:始终美好如初
陕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那里的人们尊奉这样一副古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副楹联的现代解读是,一个高尚的人要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对家庭深怀责任;潜心读书,终生受益,勤勉工作,衣食无忧。胡太平把自己人生的经历,看做是在践行一个始终不变的信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办事。
从一名普通农民的孩子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和省检察院检察长,在质朴的陕西汉子胡太平身上,有许多的传奇,许多的故事。但是,他始终保持低调,埋头耕耘。胡太平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次职位的变迁,每一次职位的变迁又给他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世界如此丰富,也始终美好如初。
采访归来,记者查到那副楹联的横批:存大胸怀!
( 来源:《检察日报》 )
在西北大地广泛流传着一副古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胡太平把自己人生的经历,看做是在践行一个始终不变的信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办实事。 ———题记
668个典型案例:首创“析案明理”
“我是陕西人,乡音难改。”我们走进刚散会的陕西省人民检察院会议室,身材魁梧的胡太平带着笑意迎上来与记者寒暄。
胡太平浓重的关中口音很有感染力,就像陕西古老的戏曲秦腔,在厚重之中又含有一种韵味。“在唐朝,关中口音也许就是全国的普通话呢。”这个话题让他莞尔一笑,幽默地调侃了一句。
在陕西省检察院的临时办公地,这是我们与胡太平检察长的又一次邂逅。正值年末,西北大地冰封雪冻,我们进门时看见胡太平正伏案做笔记,他聚精会神的样子让我们一度犹豫着不忍打扰……
见记者关注他那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胡太平说:“曹建明检察长近期来到陕西,先后在基层和省院调研考察,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院建设发表了重要讲话。曹建明检察长强调检察机关要着力解决检察工作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加强和改进基层检察工作,更加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他还对几年来陕西省检察机关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全省广大检察人员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今天,我们召开党组会,一是深入学习领会高检院曹建明检察长、省委赵乐际书记在省院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提高认识;二是研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确实把上级领导的指示贯彻落实到位。大家兴致勃勃,集思广益,会议开得很好,我把大家的发言要点再勾勒一下。”
“理念决定通道”,陕西省检察机关近两年的发展得益于对未来规划的清晰思路。在胡太平看来,检察官的执法理念和监督能力是影响检察事业兴衰的关键,必须作为奠基工程和灵魂工程来抓。胡太平多次亲自走上讲台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专题辅导,同时就检察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干警频繁交流。“地处西部的陕西,经济发展在全国相对落后,但检察官的观念不能落后,素质和能力必须提高。”他一贯这样强调。经一班人认真研究,陕西率先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析案明理”教育活动,剖析典型案例668个,召开案例研讨会240余次,围绕检察机关如何加强、改进检察工作,如何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如何服务构建“和谐陕西”进行反思和探讨。
2007年陕西省查办大案和县处级以上干部犯罪要案增长率跃居全国前列,推动全省24个行业领域355个单位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体系,对244项公共投资建设的重点工程开展了预防工作。
2006年和2007年,陕西省检察院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全省检察机关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后有286个集体、1828名个人受到各级领导机关的表彰奖励,西安市临潼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王书田同志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称号,永寿县、西安市莲湖区等13个检察院分别被授予“全国模范检察院”、“全国先进检察院”称号。
2007年6月5日,陕西检察机关的一次“析案明理”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我国著名法学家陈光中教授现场观摩后,热情洋溢地称赞:“这是法治理念和司法实践的积极创新和巨大进步!”而就在这次研讨会上,宁强县检察院的“一句家常话挖出三宗案”,讲述了一起特殊的强奸案的查处过程,这起案件后来被制作成专题片在全国123家省市电视台播出。
陕西检察机关开展“析案明理”活动的经验被媒体广泛报道,入选“2007年度陕西十大法治事件”。
突破瓶颈:“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2006年3月22日,陕西省省委、人大领导同志宣布陕西省检察院检察长胡太平的任命决定。面对热烈的掌声、期待的目光,曾经担任省公安厅厅长近六年的胡太平又一次庄严地体会到“使命崇高,责任重大”的深刻内涵。
系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厚实的学业基础让胡太平在目标规划上具有很强的数理逻辑。记者在省检察院与基层采访时,问起胡太平检察长上任之初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大家几乎一致地认为:抓学习调研,抓大事实事。
到任两个月,胡太平除参加北京、陕西省省委、人大等会议活动19天外,分别走访老同志,与省院党组成员和各市级检察院领导同志谈话,详细听取各部门负责同志工作汇报;与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法学专家学者联系,真诚咨询,问计求策;逐一视察院机关办公、办案场所,同普通检察干警谈心;从陕北的黄土高原到陕南的秦巴深山,先后深入到47个市、县(区)检察院进行调查研究。白天紧张忙碌地工作,晚上夜深人静时,胡太平还在读书学习。他说,“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检察长只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了解掌握检察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陕西省检察院政治部的同志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6年全省基层检察院有检察官2449人,近5年间仅补充69人,却流失了765人;助检员从2500多人锐减至539人,30个基层院没有助检员,25个基层院
仅有一至二名助检员;2002年至2005年,基层院只有69人通过了司法考试。陕南秦巴山区某县院盼望多年,招录了一名大学生,但这名大学生在了解了当地的困难状况后,未进检察院大门便不辞而别。
那是一个春暖乍寒的上午,陕西省检察院领导班子看到这份数字化调查分析报告后心里都沉甸甸的。胡太平立即召集党组开会,研究如何解决基层检察院检察官短缺这一制约陕西检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会议开到中午一点半,胡太平带着与会的党组成员以便餐充饥,又继续开会。
胡太平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使大家深受感动,“士气”倍增。党组根据中央和高检院的要求,结合陕西省的实际,作出了实施“4321千名人才工程”的决议:在三年内,要招录法律专业本科大学生400名,通过国家司法考试300名,选拔选调生和招录通过司法考试人员200名,吸引大学生志愿者100名,总共1000名人才。
“要抓住机遇,咬定青山,把政策用圆,把劲鼓圆,把工作做圆,目标和措施一定要落实!”胡太平用陕西人最朴实的语言为大家鼓劲。他亲自出面,向有关部门客观反映情况,诚恳邀请指导,得到了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省人大4位领导带着工作组,赴4个地市15个基层院开展调研;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加强检察队伍建设,解决基层院检察官短缺等问题。
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人才工程”取得重大进展。陕西为基层检察院招录大学生和招录通过司法考试人员共477名,为基层院48名通过司法考试人员解决了专项编制,359名检察干警通过司法考试取得检察官任职资格,为贫困地区基层院招募大学生志愿者81名,基层院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陕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检察机关经费拮据、科技装备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也是长期困扰检察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胡太平说,要在历届班子工作的基础上,用两年到三年时间改善基层检察院的工作条件和设施。他积极努力,取得党委、人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检务保障工作迈开了大步。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有53个基层院预算达到了公用经费保障标准,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58个基层院将在三年内逐步实现达标;全省检察机关的三级侦查指挥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已于2008年12月25日建成开通;114个检察院完成了单位网络化建设,实现了数据共享、办公自动化;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6500万元的国家检察官学院陕西分院建设主体工程已顺利封顶;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陕西省检察院原办公楼加固改造和维修工程正在紧张进行,2009年6月份竣工。与此同时,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的四栋职工住宅楼已拔地而起,计划将在2009年底完工。
说起陕西省检察院和基层院的发展进步,胡太平语气平实:“我就是要当好组织部长、后勤部长。一是抓好组织和落实,领导全体干警按照高检院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开展和做好各项检察工作;公道公正地使用干部,发挥大家的积极性。二是提供保障和服务,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使大家没有后顾之忧。”
推崇实干:人活着要对社会有所奉献
“少年生活艰辛苦难,使得我心智早熟,更体验到广大民众的生活状况和渴望富裕的心愿,也培养了我坚强自立、吃苦耐劳的性格。”胡太平出身于陕西省蓝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生长在自然环境较差的秦岭山边。由于家境贫寒,他边上学边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年仅13岁就是生产队里的强劳力,18岁时便成为村党支部的领导,19岁后又相继担任县工作队的领导、公社党委副书记。他诚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被农民群众亲切地称为“信得过的人”。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从小酷爱学习的胡太平怦然心动,他毅然报名参加高考,成为“文革”后首批大学生,就读于东北工学院。在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年代,胡太平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每门功课平均在90分以上。
大学毕业后再次走上工作岗位,胡太平任西安市政府办公厅秘书,深受当时被老百姓誉为“铁市长”的张铁民等领导同志的影响,铸就了坚定的政治理想,传承了正直诚信,脚踏实地的作风;养成了讲原则、顾大局、厚道正派、淡泊名利的品德。胡太平说,“依靠群众,为了群众,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在领导同志身边工作,以民为本的观念感受最深”。
至今,西安市城建系统的老同志和西安市莲湖区的老街坊们还清楚地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西安市低洼地及市民住宅改造工程有49处,而莲湖区就有20多处约5万人口,占了全市的一半。当时,西安市连遭阴雨,身处低洼区的市民,生活安全受到了威胁,市政拆迁改造工程被迫提前启动,但因缺乏经验和资金,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加之老百姓对相关情况和政策不理解,抗拆阻拆事件时有发生,工程屡屡受挫。时任分管城建工作副区长的胡太平穿梭于施工工地,奔波在老百姓棚户之中,亲自安顿孤寡老人、残疾贫困户生活。风里来雨里去,几天不睡觉,化解矛盾冲突,终于使得这项被认为最棘手的“老大难”工程如期圆满完成。
胡太平44岁担任省公安厅长,当时全国任此要职的他是最年轻的之一。在此任上,胡太平留下了“不错”的口碑。他曾多次亲自指挥、督办一些重特大刑事案件和事关社会稳定的案件,亲自接待上访群众。他面对突发事件,往往表现出非凡的魄力、超强的体力和卓越的能力,考虑问题极其细致,应对沉着、处置果断。有一次,在历经千辛侦破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爆炸案后,胡太平向省委领导汇报。原以为领导会给予充分肯定,褒奖一番,结果听完汇报,领导的表态只有一句话,“看来把你放到那个位置上,没错!”
胡太平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本是个农村娃,喝黄河水长大,陕西人民养育了我。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一员,永远做人民的公仆。为官一任,为民造福,恪尽职守,保护一方太平。”
精神世界:始终美好如初
陕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那里的人们尊奉这样一副古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副楹联的现代解读是,一个高尚的人要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对家庭深怀责任;潜心读书,终生受益,勤勉工作,衣食无忧。胡太平把自己人生的经历,看做是在践行一个始终不变的信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扑下身子为老百姓办事。
从一名普通农民的孩子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和省检察院检察长,在质朴的陕西汉子胡太平身上,有许多的传奇,许多的故事。但是,他始终保持低调,埋头耕耘。胡太平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次职位的变迁,每一次职位的变迁又给他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世界如此丰富,也始终美好如初。
采访归来,记者查到那副楹联的横批:存大胸怀!
( 来源:《检察日报》 )
人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