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外判例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10-31 09:54:36 点击次数: 0
摘            要:  
       陆大毕业生们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严重迷信“精神万能”,这点应该是从梅克尔少校那儿学来的普鲁士陆军传统。但在这个传统的发源地,二战时的纳粹德国还知道打仗要坦克、飞机,日本陆军根本就可以说不知道。
简介:
日本凭什么取胜:中日战争日记

陆大毕业生们有几个特点:首先是恃才自傲,目中无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严重迷信“精神万能”。大家可能都看过一张北平刚解放时毛泽东主席在西苑机场阅兵的照片,那照片背景里的坦克就是日本的九五式坦克,像伸出来的一条短鼻子样的东西,据说就是炮了,装甲只有12毫米厚!12毫米是什么意思?当时(1930年代)的共识是坦克装甲至少要25毫米,这还只是意大利那样的穷国的标准,美国是30毫米。所以在中国战场上,就经常有日军坦克被国军的捷克式机枪打穿的实例。也别说,那坦克也能出口,卖给二战时日本的同盟国泰国50辆,后来因为质量实在太差,被退回来了30辆。而日本陆军还是敢坐着这种纸糊出来的“坦克”去和美国佬掐架!您说是不是应该佩服这些皇军们一把?……



这时,就是陆军大学校毕业的那些参谋们走上政治舞台的时候。

早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陆军大学校毕业生们就已经开始进入军队中枢机关了,像东条英教,在甲午战争时就是大本营少佐参谋了,前面提起的长冈外史,当时是第一军兵站部少佐参谋长了。连那位第五期的明石元二郎,也已经是近卫师团大尉参谋了。

到了日俄战争结束后的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陆军大学校已经有20届学生共计463名毕业生了。怎么人数那么少?陆军大学校的意思倒不是“很大的陆军学校”,每届招生也就不超过50人,一开始每届也就十几二十个人。还有人可能会问,1883年(明治十六年)陆军大学校开始招生,怎么到1908年才毕业了20届?这是因为中间打了两次仗,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战时陆军大学校闭校,大家一起上前线去,命大的活着回来再来读书。

陆大毕业生这时已经不仅限于当当旅团师团参谋了,甚至都不限于参谋本部的参谋和陆军大学校的教官了。从明治末年到大正初年,除去极少数例外的,参谋本部、陆军省、教育总监的主要位置全是陆大毕业生了。就是说作为参谋人才培养出来的陆大毕业生们,现在又是参谋官,又是指挥官,还是行政官了。

那么这些毕业生们作为指挥官、行政官合格吗?答案大概是:不合格,特别是作为行政官。

陆大毕业生们有几个特点:

首先是恃才自傲,目中无人。这也难怪,全国每年就那么三四十个人能通过难关入学,能不牛,能看得起人吗?所以一旦出事,从不会检讨自己,总是别人的过失,把电影《逆风千里》中的一句台词翻过来说就是:“不是我们太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

再一个就是视界极端狭窄。陆大毕业生们大多不识社会,不懂政治;因为陆大的毕业生中,陆军幼年学校出身者占绝大多数,这种“幼年学校”是陆军办的一种学校,在东京、仙台、名古屋、大阪、广岛、熊本各有一校,每年各校招50人,全部寄宿制。毕业生一般进入“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从军,再考入“陆军大学校”,毕业后再从军,和社会不发生交往。所以经常会自行研制一些荒唐无稽的“理论”,然后再沉醉其中。

还有陆大的教育制度也有严重问题,片面强调分数。陆大和陆士(陆军士官学校)一样,对平时成绩看得极重。在校分数跟随学生一生,所以前文在谈到东条英教的仕途时才说他混得不好,因为东条英教是首届首席毕业生,而只做到中将就被转成了预备役。

倒不是说分数无用,而是说分数绝不是万能的。举一个旁例,最有名的美国军人是谁?可能大部分人会说是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五星上将吧。出身于显赫的军人世家,论成绩更是无人可比,从小学开始到西点军校毕业,几乎所有功课“allA”,空前绝后,到现在西点军校还没有人能超过麦帅的成绩。毕业后在军旅仕途上也是一帆风顺,一直做到五星上将。可是实际战绩呢?当然也打过“仁川登陆”那样的漂亮仗,但是在菲律宾扔下部属逃跑的不就是他吗?朝鲜战争中对中国会不会出兵判断失误,发现错误时还不能及时修正,反而要用原子弹来解决问题的不也是他吗?如果不是杜鲁门总统及时决断,真被他弄出一个“第三次世界大战”来也没准。

美国的西点军校教育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说日本的什么陆军大学校了。

比如招生面试时,给考生一个题目:“××地方有敌军,怎么办?”考生要是问一句:“有多少敌军?”那就完蛋了。应该怎么回答呢?应该这么回答:“包围起来,消灭了他。”这是在考你有没有“进攻的气质”呢!

陆大的口试是富有传奇的,考生进了考场坐好以后,考官就会发问:“准备得怎么样了?”

考生当然都是信心百倍地响亮回答:“准备好了。”

“准备好了可就提问题了,刚刚上楼来的楼梯有几格?”

考生顿时傻了,但还是不服:这是考陆大还是恶作剧?

考官当然知道考生在想什么,光从表情上就能看出来了,再说自己就是这么被折磨过来的:“哼哼,你这个八嘎看样子还不服。这样吧,知道《陆战要务令》吗?”

《陆战要务令》是陆军战术的典范条令,考生应该是倒背如流的:“考《陆战要务令》绝无问题。”

“好,《陆战要务令》第34页第二行的第一句是什么?”

考生继续失神中,考官得意了:“你不是说没问题吗?走吧。”

其实真被这么捉弄过的考生还不多,这种情况都是主考官知道此人进陆大不会有问题以后的恶作剧,更常见的是轮番轰炸。

更多的情况是让考生做一个作战方案,然后考官和考生叫劲。考生就傻了,你要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吧,那你是“固执己见”;你要是跟着考官走吧,那就是“没有主见”。反正里外不是人,到底算什么,全看考官的心情状态而定,但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出进攻精神”。

平时的考试和提问也是这样。明显防御有利的场合,哪位倒霉蛋要是不当心说出了“防御”这个词,就等着不及格吧。一定要说“虽然条件困难,但还是要寻找时机进攻,消灭敌人”。也就是陆军大学校就不教防御!所以以后日本陆军就不会防御,进攻时挺厉害,美军、苏军打回来了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办。实在要是发昏当不了死,那就来一个所谓“全军玉碎”。谁要是不理解“自取灭亡”这个词的话,看看皇军的历史就行了。

这是梅克尔少校留下来的遗产,到陆大建校为止,不管是普鲁士陆军还是德意志陆军,都没有打过防御战。只有他们打别人,还没有挨过打呢,所以教不了日本人。而日本人呢,不管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也都没挨过打,所以就忘了还有“防御战”这个词了。

陆大毕业生们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严重迷信“精神万能”,这点应该是从梅克尔少校那儿学来的普鲁士陆军传统。但在这个传统的发源地,二战时的纳粹德国还知道打仗要坦克、飞机,日本陆军根本就可以说不知道。大家可能都看过一张北平刚解放时毛泽东主席在西苑机场阅兵的照片,那照片背景里的坦克就是日本的九五式坦克,像伸出来的一条短鼻子样的东西,据说就是炮了,装甲只有12毫米厚!12毫米是什么意思?当时(1930年代)的共识是坦克装甲至少要25毫米,这还只是意大利那样的穷国的标准,美国是30毫米。所以在中国战场上,就经常有日军坦克被国军的捷克式机枪打穿的实例。也别说,那坦克也能出口,卖给二战时日本的同盟国泰国50辆,后来因为质量实在太差,被退回来了30辆。而日本陆军还是敢坐着这种纸糊出来的“坦克”去和美国佬掐架!您说是不是应该佩服这些皇军们一把?


在马来战场上,有日军指挥官把坦克埋起来做火力点,很被后来的不明真相的人讥笑了一番。其实不应该讥笑动出那个脑筋的日本军官,应该称赞他头脑灵活,会废物利用才对!皇军们的那号“坦克”,本来就什么用没有,加上当时又没有燃料了。能用的就只有上面的机枪大炮了,虽然也不怎么样,总比从1905年一直用到1940年代的三八式步枪、三八式山炮强点吧。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陆大毕业生们逐步占据了陆军三大衙门(参谋本部、陆军省、教育总监)的大多数要害部门。但是大权还是掌握在山县有朋及其弟子们的手中,陆大毕业生们只是做些事务性的工作。

但现在,他们要参与军国大事,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首先站出来发言的是后来一直做到首相的田中义一。

2?田中义一计划:日本的假想敌

提到这位田中义一,中国人肯定不会陌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这句臭名昭著的话,据说就出自他向昭和天皇提的洋洋四万言的书面报告,世称“田中奏折”。

先说一下这个“田中奏折”吧。这篇东西一直是真伪难辨。远东军事法庭上,曾做过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的秦德纯,在出庭作证时也只是说“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问题是日本军阀就是按照这份预言书去行动的”。没能确认其真实性。

那么这份东西是怎么被中国人得到的呢?一般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说张学良的部下王家桢从日本得来的。怎么得来的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通过当时政友会议员、当过铁道大臣和邮递大臣的床次竹二郎,认识了内大臣牧野伸显,从宫内厅资料室偷出来的。这位牧野伸显就是战后首任首相吉田茂的老丈人,也就是现在政坛上麻生太郎的太姥爷。另一种说法是通过旅日华侨蔡智堪从某政治家家里偷出来的。

第二种是说诨名叫“洋和尚”的余日章花了5万美金从日本买来的。这位余日章,就是蒋介石和宋美玲结婚时的证婚人。

第三种是说苏军情报机关“格鲁乌”从日本得到的,后来由托洛茨基给了中国人翻译出版。

1930年,这篇文书一发表,立即引起轩然大波。美国人认为那是日本版的《我的奋斗》,所以总理大臣犬养毅赶紧出面否认这篇奏折,理由是里面有几处事实不对,比如死了的山县有朋怎么又活了,田中义一怎么糊涂也不会把自己出访欧美的事情弄错什么的,所以那是一篇伪书。

请大家注意,否认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并不是说那篇东西是谁伪造的,而只是说它不是田中义一写的。它的确出自日本人之手,则是连甲级战犯松冈洋右和重光葵都不否认的事实。

究竟出自哪个日本人之手呢?现在日本的学术界一般认为是出自甲级战犯铃木贞一之手。当时日本政界有一个言必称“本人是帝国主义者”的政治家叫森络,此人是狂热的皇国主义者,日俄战争时他在三井物产,监视俄国人波罗的海舰队的就是他。这次他委托时任参谋本部作战科参谋的铃木贞一中佐,写一份关于满蒙政策的秘密报告。铃木和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皇姑屯事件的主谋)、石原莞尔中佐(九一八事变的主谋)等人商议后,起草了这份文件。里面的主要思想是河本大作和石原莞尔的,这就可以解释,日后的事态发展怎么就和这篇奏折的思路那么一致了。

这位铃木贞一是陆大29期的,最后军衔是中将,人称“穿西服的将军”。因为他穿西服的时间比穿军服的时间多。陆大毕业以后,又在东京帝国大学进修了经济学,是陆军的经济学家,做过两届近卫文麿内阁的国务大臣和企画院院长,一届东条英机内阁的国务大臣,负责战争期间的经济政策,这就是他身列甲级战犯的原因。死于1989年,是最后死去的甲级战犯。

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现在的田中还没有资格上奏折,他这次弄的是“帝国国防方针”。


田中义一是陆大第8期的,在校成绩一般。按说他应该不容易爬上去的,但是俗话说,“人怕运气好”:因为功课不坏,毕业时田中被分配到参谋本部;又因为功课不好,参谋本部把他分配在二部。

为什么?这个二部是情报部。从日俄战争以前开始,到战败以后被撤销为止,参谋本部基本上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动。共分为五个部:一部是作战部,二部是情报部,三部是运输部,四部是编撰部,五部是总务部。东条英教就当过四部部长,因为人家是首届首席毕业生,不给个部长说不过去;又因为东条英教出身南部藩,不属于当时走红的“萨长帮”(萨摩藩、长州藩),所以就只能给个最莫名其妙的编撰部部长当当。一直到现在,日本企业还有这种把不得势的人派去修社史的习惯,我们看一般日本公司的社史,都会觉得写得莫名其妙。想想也难怪,受到排挤的人来写社史,怎么能写好呢?

前面说过,日本军队有轻视情报、轻视兵站的传统,只要看看参谋本部连兵站部都没有,就知道这话说得没错。有人要说了,不是还有个运输部吗?但运输部不是兵站部,它只管运输手段,不管别的。

情报倒是有一个部,但是比作战部矮一个头。陆大毕业生,成绩最好的去一部,二流的去二部。所以田中义一被轰到二部去了。

参谋本部还算好的,起码有一个独立的情报部,到了作战部队就更糟糕了。日本军队参谋分三种:作战参谋、情报参谋和兵站参谋。作战部队是一个老资格的作战参谋,手下带几个初出茅庐的情报参谋和兵站参谋,总之作战第一。知道了这一点,对于二战时日军为什么老打糊涂仗和饥饿仗,就不会觉得奇怪了。而美军则不一样,据说美军的作战计划是先从每人每天喝多少可口可乐开始制定的。所以美军打到什么地方都不会有口粮或者弹药不足的问题,往往还可以匀出口粮来救救难民。二战时美军在欧洲、中国和日本都是这样的。除个人行为外,应该说美军好像还没有出现过集团抢劫行为,这不是美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执行得好,而是人家没有抢劫的必要。皇军则是走到哪儿抢到哪儿。

田中被分在二部,反而走了运。他学的是俄语,而且很不错。到二部报到以后,就被派到俄国留学去了。田中在俄国干得很卖力,每星期都拉着认识的俄国人去教堂做礼拜,还参加沙俄军,亲自去掌握第一手资料。到了日俄战争前夕,他就成了陆军首屈一指的俄国通。

一次伊藤博文出访俄国,想和沙俄谈判解决问题。田中仗着年少气盛,在伊藤面前极力反对与沙俄谈判,让伊藤大为生气。但是伊藤生气归生气,对田中的才能还是很欣赏,日俄战争时就推荐他去满洲军当参谋。打完日俄战争回参谋本部时,已经是让人刮目相看了,加上田中又是长州人,“亲不亲,家乡人”,这就升了一级,到一部去了。

如果要像以后的规矩那样,田中义一是不能进参本作战部的,因为资格不够。日本陆军把参谋本部的作战部看成是最重要的部门,只有陆大军刀组毕业生才能进去。一般陆大毕业生的前六名能从天皇那儿得到一把赏赐的军刀,所以前六名又被称为“军刀组”。其实6个人是一般的说法,刚开始的时候军刀组没有六名,像首期就只有三名,第二期就只有两名,因为首期学生一共只有10人,第二期就只有9人,很可怜的。一直到第13期(1899年毕业)以后,正式定员60名,这时候军刀组就正式地定下来是6个人,前10%的意思。但当时陆大招生很严格,宁缺毋滥,所以经常招不满定员,像第13期实际上就招了41人,首席毕业生是做过关东军司令官、教育总监的元帅武藤信义大将。

但就是军刀组也不能全部进作战部,进去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据说都是精英中的精英——陆大毕业生的前五名,第六名虽然有把刀,但是不能进作战部。后来辻政信之所以再三闯祸却还能在参本作战部里混,原因也在这里——人才不足,一年不就只有5个人吗?找不到那么多萝卜来填这个坑。

但这时日本陆军还没有那么多陆大军刀组来奢侈,所以田中义一也能进作战部。

田中义一到一部以后,写了一份叫《随感杂录》的意见书,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一直侃到军队的组织、制度,通过儿玉大将就递到山县元帅那儿去了。山县一看,嗯,不错,跟天皇一报告,回来对田中说:“你就搞个帝国国防方针看看吧。”

这一下田中可算开始出人头地了。

为什么山县要搞这个“帝国国防方针”呢?实在是当时军内吵得不可开交了。为什么吵?为了怎么扩军,扩多少。

怎么回事呢?原来,好不容易走在钢丝绳上打完了日俄战争,山县元帅心里那个后怕哟,总觉得俄国沙皇还要回来报仇。就提出要把现在17个师团的陆军扩充到50个师团,为什么是50个?因为沙俄在远东地区能动员起来的师团,据说就是50个。但是山县自己再想一想也觉得不像话了,扩军又不是吹气球,说扩就能扩出来了?就改口说要么平时25个,战时再扩充一倍。但刚刚走马上任的参谋总长儿玉大将坚决反对,理由很简单:有维持25个师团的国力吗?这边打俄国人拉下的饥荒,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还上呢。儿玉提出来的建议是增加两个师团,加上近卫师团,一共20个,战时倍增到40个,这样勉强还能凑合。可是陆军大臣寺内正毅却坚决反对儿玉的方案,干脆一下子提出要扩25个师团。分两步走,先扩20个,看财政状况再扩5个。

且慢,这里是不是有点在犯糊涂了吧?按逻辑,应该是参谋本部不管家务事,拼命要扩军;而陆军省是政府衙门,从预算角度提出反对才对,怎么这次反了过来?

因为一切都不是绝对化的,寺内陆相这次的表现也很正常——他是做给山县元帅看的。寺内心里是怎么想的,没人知道。但是那场争吵刚开始,儿玉就因积劳成疾,去天照大神那儿报到去了。儿玉一死,寺内就再也不谈扩军的事了,从这点看,倒可以猜出当时寺内的意思了。

山县一琢磨,想出了里面的奥妙。心想扯不清楚的话,干脆诉诸文字,白纸黑字,看你们到时候再装聋作哑。就找田中义一中佐起草一份“明治四十年(1907)日本帝国国防方针”。

田中领命而退,找了一个海军大佐叫财部彪的一起干。既然是“帝国国防方针”,当然就得陆海军一起来。这个财部彪是什么人呢?他是海相山本权兵卫的女婿,后来做过四任海相,第一任就是在他老丈人内阁里做的。因为有个了不起的老丈人,财部在海军里一直是很牛的,以前讲到过所谓“统帅权干犯”的问题,就和他有关。

这二位弄出来了一个怎样的“国防方针”呢?请看下面:


日本应该在维持满洲和朝鲜的权益的同时,将向亚洲南部发展的南北并进作为国家施政的大方针。妨碍这个方针的可能敌人是俄罗斯、美国、德国和法国。

对于这些敌人,采取攻势战略在海外击破。对俄罗斯的战略:在南满集结兵力,北上击破,攻占海参崴。对于美国、德国和法国的战略,首先击破其在东亚的海上势力,然后伺机而行。

为此,陆军平时需要25个师团(战时扩到50个师团),海军需要建设由8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组成的八八舰队。


这些胡话如果只是陆军说说也就算了,怎么一直挺明白的海军也一起跟着发高烧了?

海军是出于一种危机感。但这不是“保家卫国”的危机感,而是出于对日本海军的存在方式问题所抱的危机感。和陆军的遭遇不同,世界历史上,凡是大胜利以后,要求陆军裁军的呼声当然也有,但一般都仅仅是要求裁减到开战以前的水平就行,而海军一般都会被要求很大的裁减,这是因为维持海军的开销实在太大。但这对于在甲午、日俄两场战争中连克两大强敌,为陆军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的日本海军来说,这种裁军是不可忍受的。陆军在事关明治政府存亡危机的南西战争中的作用和表现,使得原来“海陆军”的提法变成了“陆海军”,海军则成了陆军的阴影下可有可无的存在,说话没人听,总理大臣捞不着做,经费也只是全部国防预算的10%左右。现在好不容易混出来了,还想让海军重吃二遍苦、重受二茬罪,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海军一定要找个能吓唬人的假想敌出来,以证明海军不能裁减。

大清、俄国的海军都已经没有了。大英帝国倒是有海军,而且在远东就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存在,但一来是盟国,把人家设想成假想敌有点太亏心;二来皇家海军的实力实在太强,日本海军虽然赌徒习气极浓,但还没有到后来那种疯狂的地步,不会天真到梦想和大英帝国作对还能落个什么好。法国本来就不太给人什么危险的感觉,而且法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不太引人注目,剩下来的就只有德国和美国了。

将德国列为假想敌是很可行的。首先日俄战争时,德国不遗余力地支持了俄国,对日本很不友好;德皇威廉二世又是“黄祸论”的积极鼓吹者,德国当时正是雄心勃勃要向海洋进军的时候,威廉二世有句名言:“别人在瓜分大陆和海洋,而德意志只能抬头看着蔚蓝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看看德国皇家海军的动向,就知道德国人再怎么闹,其实都和日本毫无关系。德国人的向海洋进军,不过就是加强了基地分别在多佛和直布罗陀的本国舰队和海峡舰队,缩小基地分别在马耳他和香港的地中海舰队和中国舰队,废止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和印度这四支舰队。——因为德国人的所谓《舰队法》,是针对英国去的。

所以要说德国是威胁,也能说得上,但是还是有点亏心,也没有什么说服力。所谓好事成双,结果在这个名单上又加了一个美国。

海军认为,陆军搞这个国防方针就是问政府要钱,海军也不要白不要。怎么要呢,干脆把剩下来的所有海军国家一古脑儿全部列出来,全是敌人,你再不给钱,咱们就玩完儿啦。美国,就这样成了日本的假想敌。

其实一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日本外交往往出乎人们意料,仔细一看,经常是出于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像小泉首相的靖国参拜问题就是这样。小泉在出任首相以前,从未参拜过靖国神社,为了“日本遗族会”的选票揽来了这个活儿,不惜和中韩反目。日本人就是这样的近视,为了眼前的、个人的或者小团体的利益而不顾其他。

只要是能正常思维的政治家,肯定不会同意这样的“国防方针”。开什么玩笑,上下嘴皮这么一动,就要和全世界为敌了?没有明显列入这个敌对国名单的,就只有超级大国大英帝国一家了,但是美国是英国的亲侄子,你动了侄子,人家大叔能跟你罢休?(当然现在是叔侄关系倒了过来。)

所以作家司马辽太郎在谈到日俄战争后的日本时,用了这么一个比喻:骑在马上的喝醉了的狐狸。为什么是狐狸?太狡猾,一切唯利是图,没有任何国际信用。

所以这个“国防方针”,被当时的总理大臣西园寺公望理所当然地拒绝了。

西园寺公望总理就一句话:没钱。就再也不理那拨了,实际上把那拨给晾了起来。


但是,那拨人可是滚刀肉,绝不肯善罢甘休的。1910年日韩合并以后,陆军又以朝鲜防卫为名再次提出要求,与此同时,海军也提出了要和英俄德美开展军备竞赛、增加经费的要求。西园寺首相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没钱”。打日俄战争欠的债还没还清呢,上哪儿去找钱?再说了,现在议会里有那么多自称是“政党”的团伙,一不小心就会被他们找着茬攻击,哪那么容易就给你们钱。

但是,社会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甲午、日俄两场战争的胜利而带来的梦想和幻觉,战后处理带来的失望和愤慨,主流知识界的堕落,伴随着扩张主义的极度膨胀。到现在为止,还有最后一道防波堤——政治在阻挡着最坏事态的发生。但是,就像已经再三说明了的,这道政治防波堤其实是漏洞百出的。扩张主义的思潮,肯定能找到漏洞之所在,将其扩大,最后冲毁政治防波堤,把战争的洪潮淹没整个亚洲。

3?陆军有个杀手锏

过了几年,到了明治、大正交替的明治四十五年、大正元年,也就是1912年。这时的陆相是上原勇作,这可是位人物,千万得记住了。当时的陆军三大衙门几乎全是陆大毕业生了,这位可以说是陆大生以前旧军人最后的一位了,做遍陆军三大衙门主官:参谋总长、陆军大臣和教育总监。整个日本陆军史上做遍这三大衙门主官的,除了这一位,就只有后来战败自杀的杉山元一人,连后来的甲级战犯第一人东条英机都比他少做了一个教育总监。上原勇作在日本陆军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反对宇垣裁军,日本陆军一直有所谓“皇道派”和“统制派”之分,这位可以说就是孵出皇道派这只怪蛋的“母鸡”。

经常能够听到所谓“皇道派”和“统制派”,其实就像《格里弗游记》里面说的“大头党”和“小头党”,目标是一回事。你不看“皇道派”的统帅荒木贞夫和“统制派”的头领东条英机,都坐在东京远东军事法庭的审判席上吗?他们的区别只是在手法上的区别。

所谓“皇道派”主张“天皇亲政”,主张“清君侧”,不要政府;而“统制派”则主张对政府施加压力。1936年二二六事件以后,皇道派元气大伤,成了统制派的天下,到最后统制派就干脆成了政府。

这位上原找出来了一道裂缝,西园寺总理不是不肯答应再给陆军扩两个师团吗,那大家就别干了。1912年12月2日,上原陆相提出辞职,陆军不派人继任陆相,传媒称“陆军罢工了”,政府缺大臣,这就垮了台。

军人这一下子总算找到了怎么爬到政府头上去的方法了。明治三十三年(1900)当时的山县内阁弄出来的这个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到现在总算被军人们用上了。以后的日本军人(后来又有了一个新名字“昭和军阀”,不过现在还是大正年间),只要政府不合自己口味,立即收回军部大臣,政府就这样成了他们手中的傀儡。

到了大正二年(1913),山本权兵卫组阁时,也觉得这条太不像话,就把这个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给废除了,代之以预备役军官也可以出任军部大臣。陆军当然拼命反对,但是山本权兵卫是海军的实力人物,日俄战争以后,海军已经不是过去的小二子了,陆军不能随便欺负他们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一条给废了。

废了是废了,但是从来就没有执行过,更不要说1936年广田内阁又重新恢复了这一条。

但管它执行不执行,有这一条总比没这一条好,会不会有人这么说?陆军也是这么想的!陆军就赶紧找出了对策:改革。陆军搞了一个“陆军省、参谋本部、教育总监部关系业务担当规定”,把三衙门的活儿再重新排了排,原来陆军省的动员计划、治安维持的活,全转移到参谋本部去了,人事也得和参谋本部、教育总监商量着办。那陆军省还有什么权?没了,这一下你谁来当陆相也动不了陆军一根毫毛啦。这其实就是以后陆军更加桀骜不驯的由来。所以说,有时候好的愿望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只要天皇领军这一条还在,你怎么改都没用。

陆军准备好了后路,回过头来跟山本算账来了。这次打的旗号是“反腐败”,面子上的事情是海军在西门子买东西的时候,有人吃了回扣,其实是以山县有朋、上原勇作为首的陆军在向海军反攻倒算。这次陆军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全部传媒(那时也就报纸什么的,没电视,也没网络)连篇累牍发表各类内幕消息,气坏了的民众也就“自发”地上了街,把个国会议事堂给包围起来了:奶奶的,海军贪污,你海军大将还当着总理大臣?快下台。

山本就向陆军求援,因为陆军管着国内治安方面的军队使用,应付“突发事件”嘛。可这次陆军不管,楠濑陆相的理由冠冕堂皇:我们这边值日表还没排出来呢,派兵归陆军省还是归参谋本部管谁也不知道。再者说了,军队是保护国民的,不是用来镇压要求正义的国民的。真有宵小之徒混在里面的话,由警察去管吧。

这警察也不知是谁管的,一到国会议事堂前就把刀给拔出来了。示威的民众一见,如火上加油,这一来一发不可收拾,贵族院也站出来指责山本了。山本一琢磨,没治了,只好辞职下台。

陆军也不赶尽杀绝,下台就下台了。后来追查西门子事件的时候,雷声大雨点小,最重的也就判了四年半,还是缓刑。哈哈,腐败人人有,何必太认真。


其实当时陆军也不是一人没派,派了一员狠将——驻朝鲜宪兵司令明石元二郎来了。派他来干吗?那还要说吗?人家明石元二郎在彼得堡都能鼓捣出革命来,在东京什么鼓捣不出来?没准人家明石还在嘀咕:“咳,就这么个破事,还要我老人家亲自出手?”这就是前面“自发”二字要打上引号的原因。

从这件事以后,陆军(后来再加上海军)就真正开始无法无天、为所欲为了。用句俗话说叫做“长能耐了”。这拨长了能耐的军人们,首先赶上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可是大大地拙劣表演了一番,为太平洋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线。

4?到西伯利亚去打劫

1914年(大正三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德国、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和英国、俄国、法国等组成的协约国之间,打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先后被卷入的有38个国家的15亿人。光死亡士兵数就达900万人,因战祸而死的平民更远高于此数,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骑士精神从战场上消失了,战场成了一个单纯的杀戮的场所。”

由于日英有同盟关系,所以日本自动加入了协约国。要不然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表现,也还真不能肯定他们会把宝到底押在哪边。

大战的主要战场是在欧洲,没人关心亚洲。这样日本人可算逮着了机会,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其交出胶州湾租界,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25日日本向奥匈帝国宣战,挤进战争去浑水摸鱼,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大捞油水。

德国在亚太地区原来就没有多少兵力,步兵包括两个营兵力左右的青岛守备队和一个华北派遣队,海军是由两艘装甲巡洋舰和三艘轻巡洋舰组成的一个小舰队。对全力以赴来趁火打劫的日本军队来说,不够当一碟菜的。于是日本陆军出动了一个师团和海军的第二舰队,加上英军一个营的配合,于11月17日攻占了德国的租界青岛,海军则派了一支“南遣舰队”,早在10月14日就把赤道以北的南太平洋的德国领地照单全收。后来让日本人伤透了心的塞班岛,就是那时候落到了日本人手里的。

大家眼睛都盯着欧洲,谁也没有注意日本人在亚太的小动作。就美国人盯着不放,美国是一直把拉美看做后院,太平洋看做门前池塘的。日本人的小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就到他本家大叔英国那儿去告状。可本家大叔那儿也正吃紧,说不要吵了,全到欧洲来帮忙吧。要求日本派三个军团共15个师团的陆军去欧洲。(海军是把南太平洋的德国岛屿打扫干净了以后就去欧洲助拳去了,去了包括8艘巡洋舰在内的18艘舰艇,还沉了一艘驱逐舰,死了70多人呢。)

日本人不干,说兵都去了欧洲,自己的国防就空虚了;其次15个师团的运输需要200万吨船舶,现实上不可能;再者日英确实有同盟条约,可是条约的适用范围只在印度以东,日本没有在欧洲用兵的义务。

英国佬这个恨哟。当年只是想用这只黄皮猴子在亚洲牵制一下俄国和德国,这才有条约的适用范围这一说,谁知道今天还真要靠这黄皮猴子了。什么国防空虚,练家子全在这欧洲比武呢,你那日本国要防谁呀。

那么日本到底在想什么呢?他们确实考虑了出兵欧洲的风险,不出陆军的话,协约国要是输了,德国不会感谢他们;协约国要是赢了,战后处理时就没了他们,现在拿在手里的胶州湾和南洋诸岛能不能保得住?可就是出了兵的话,万一打得疲劳不堪,实力没了,别人说没你的不还是照样没你的了吗?但是,阻挠日本出兵的不仅仅是这种日本人特有的犹豫不决,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中国大陆。1915年1月18日,大隈重信内阁(当时外相是加藤高明)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对华五项二十一条”,这个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内容如下:


第一项:德国在山东的所有权益由日本继承等共五条;

第二项:旅顺、大连的租借期延长到像满铁一样的99年,满蒙地区的事实上日本控制等7条;

第三项:汉冶萍公司的中日合资;

第四项:中国沿海及岛屿的不割让;

第五项:中国政府的政治、财政、军事方面采用日本顾问,中国警察的中日合同,中国军兵器半数以上由日本供给或者建立中日合资的兵器工厂,其他港湾铁道权利等7条。

第五项为秘密条款。


一般都认为这21条是外务省和陆军关系密切的政务局局长小池张造拟定的,参与的有陆军省、参谋本部,真正幕后策划的是当时的参谋次长田中义一少将。但是后来被判处了20年有期徒刑的甲级战犯东乡茂德有另一种说法,他说他听当时的驻华公使日置益说,这21条是袁世凯拿到日本方面去的。但那只是一面之词,并无旁证,所以现在大家采用的都是第一种。

这个“二十一条”,才是日本的真正用心之所在。但是后来中方有意泄漏了有第五项的存在,这一下国际舆论大哗。英国人、俄国人还要求着日本人出兵欧洲战场,没大声张,美国人不干了,闹得最凶。日本人只好在5月7日撤回第五项条款。

5月9日袁世凯政权在条约上签了字。这个5月9日,从此就成了中国的“国耻纪念日”。

但是美国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二十一条”。1917年美国出兵欧洲以后,为了换取日本的出兵,日美两国签订过一个“石井—兰辛协定”(石井菊次郎,当时的日本驻美大使,罗伯特·兰辛,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在美国坚持“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政策的前提下,承认日本在蒙古东部和满洲的“特殊利益”,得到了妥协。巴黎和会虽然承认了日本继承德国在中国(主要是山东)的权益(这就是“五四”运动的由来),但是后来1922年美国提议召开了一个“华盛顿会议”,愣是逼着日本在《九国条约》上签字(九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日本、中国),放弃了在山东的权益。这次会议以后,形成了一个“华盛顿体制”。这个体制到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才被打破。

一句题外话,华盛顿会议可以说是美国迈向超级大国的第一步。但那是后来的事,现在是日本几乎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一切,还派不派兵去欧洲帮场子了?

去还是想去的,不去怕战后分赃时没有了份头。原来对出兵欧洲很不积极的上原勇作和田中义一,突然又对出兵欧洲兴致勃勃了。对英国人提出了几条条件,说是能满足这些条件的话,出兵4个师团到欧洲去打他老师德意志去。

都是些什么条件呢?


一、协约国一致协力,大家拿出最后资源。(大家都别藏着掖着,是骡子是马得全拉出来遛遛。)

二、协约国承认日军的自由,俄罗斯军队以日军行动为基准配合。(老爷来了就是当老大的,别拿老爷当壮丁使唤。)

三、协约国方面负担日军的军费和军需物资供应,第一年军费62亿日洋,运输船舶60万吨。(不给,老爷我可会“打粮”的。)

四、中国作为日军的补给基地,西伯利亚铁道归日本军方管理。(现在老爷我捡的洋捞全归老爷我了,你们还得加一点贴水。)


英国佬见了这四项条件,差点没气死。好你个黄皮猴子,想趁机拿人一把啊。今天就当死了张屠夫,还不吃你这混毛猪了!缺了你这只臭鸡蛋,老子照样吃槽子糕。回头让本家侄子美国出兵,看收拾了德国以后再来收拾你。这就是战后不久的1923年,日英同盟条约就失效了的原因。

日本陆军倒不是对参战很不积极,而只是对去欧洲作战很不积极。时机一到,他又积极起来了。什么时机到了?俄国改国号了,不叫沙俄,改叫苏俄了。和德国单独签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次大战,不打了。这时候出了一件事,当时有5万捷克兵在苏俄境内,原来是帮着沙俄打奥匈人的,现在停战了嘛,他就要回家了。走西边回不去,和托洛茨基商量了以后,布尔什维克同意他们坐西伯利亚铁道到海参崴,然后走海路回家。可这些倒霉的捷克兵们走着走着,被德奥军队给分割包围了起来,到不了海参崴了。

那时候捷克可是个重要国家,号称世界第三工业国,除了英美就是他。你看哪个国家不用斯捷潘工厂造的“捷克式”机枪?那可绝对是尖端武器,HiTech!那些落了难的捷克大兵哥们一定得去救。

去救吧,说好各出一哨人马,大家一起去。日本12000人,美国7000人,法国2200人,中国1000人,英国800人,一共23000人。可到出发那天一看,白鬼子们傻了眼:日本兵来了72000人!比说好的多了6万,这是去干吗?再去捡洋捞去。大家都还记得那个被西园寺公望否决了的“明治四十年日本帝国国防方针”吧,日本陆军也时时刻刻记着呢。现在苏俄发生了革命,趁火打劫的最好机会来了,打劫就得人手多,不派那么多兵怎么办?

作决定的当然是田中义一少将,策划的是谁呢?将来的荒木贞夫陆军大将,当时还是中佐参谋,在俄国活动的日本特务机关的机关长。此人是陆大19期毕业,就是那个“国防方针”制定的1907年。后来官拜大将,做过陆相、文相。是被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终身监禁的甲级战犯。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皇军”,专利就是他的,原来不叫“皇军”而叫“国军”。

这日本陆军想打什么劫呢?出兵前大家说好了,到海参崴为止,可日本人却一直跑到了贝加尔湖东面。跑那么远去干吗?想去弄一个像后来的“满洲国”似的傀儡政权出来。一开始想弄来实际上受苏俄控制的“远东共和国”的领导权,后来发现布尔什维克不像以前的沙皇那样好欺负,就又想捣鼓一个“沿海州共和国”。

反对布尔什维克,英美还不一定有意见,但是成立亲日政权就完全是两码事了。再者英美支持的是高尔察克,虽然被布尔什维克称为“匪帮”,但还是沙俄正规军的上将,拿得上台面。而日本呢,不知从什么地方找出来了一个叫谢苗诺夫的哥萨克,在英美看来,那可真是个土匪了。于是,接回来了捷克大兵们后,英美法于“凡尔赛条约”签订、大战结束之后的1920年1月撤军,而日军则一直赖到了1922年10月,历时四年两个月,先后轮换10个师团(当时全军总共才有21个师团),耗军费9亿日洋(日俄战争耗军费17亿日洋)。


换来了什么?从高尔察克那个傻瓜那里骗来16吨黄金。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朋友,都还记得一个名字“高尔察克匪帮”?这位高尔察克上将当时掌握了沙俄中央银行的黄金,他拿着16吨黄金向日本关东军买军火,剩下的请日本人帮忙保管,当时的军部还没有后来那么牛,见到这么多黄金自己还不敢做主,因为这可太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得和政府商量。当时的藏相高桥是清一听到有这么好的事,要,国内经济情况正不好呢,就这么着把黄金经中国东北、朝鲜半岛给运了回来。后来高尔察克失败了以后,那黄金就被日本人贪污了。苏联人要过几次,日本人装傻,就是不给,后来苏联人也就只能忍气吞声了。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换来。只是与英美关系的恶化和国内以荒木贞夫为代表的“皇道派”军国主义思潮的泛滥。

日本人到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战后斯大林扣留日军战俘60万人达数年之久,是在报日本陆军出兵西伯利亚的仇。

5?田中要当党魁了

失败的西伯利亚出兵,死了5000人,花了9亿多日洋军费,什么好处都没有换来。

什么好处都没有,得分对谁说,对田中义一可有好处,这位被大家都看好要当元帅的大将,突然说他要转预备役了。日本的元帅不是军衔,而是一荣誉称号,进了“元帅府”议事,那就是元帅。像日俄战争的英雄东乡平八郎,你可以叫“东乡平八郎元帅”,但要是写出来的话,就必须是“元帅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怎么样,是不是有点别扭?所以总觉得好像用一个大清朝的称呼更合适:“元帅府行走”。大将65岁就得退休,元帅则是终身制的,当了“元帅府行走”就可以终身在军中保持巨大的影响力。

既然这个“元帅府行走”这么好,为什么田中义一还要放弃呢?说起来,这还是田中义一的一种“献身精神”呢。他要牺牲自己的元帅称号,来为军人换取更大的空间。他脱了军服准备去干吗?去政界混。去政界混的意思并不是仅仅想当总理,就田中义一当时的地位(原敬内阁和第二次山本权兵卫内阁的两任陆军大臣),这个总理迟早是他的。那他还想干吗?想当政党党魁。很简单,当时已经是政党议会制了,而那些个政客们时不时要叽叽歪歪一下,什么都要插嘴。当年老子打江山时他们在哪里?田中想想气就不打一处来,干脆去当他们的老大去。就这样,1925年田中退出现役,去立宪政友会当老大去了。

这个“立宪政友会”也不是小帮会,那是伊藤博文“亲手缔造”的政党,怎么说说就给他田中当上老大呢?田中没空着手去,带了300万日洋的见面礼。这300万日洋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这么说您就知道了,到1945年时,日本陆军大将的月薪才是500日洋,300万是一个陆军大将500年的工资。有这么多钱,甭说来当老大了,来当老大的爹都行。

且慢,他田中大将怎么能有500年的工资来送礼呢?他们家是财主?不是,他爹只是给藩主抬轿子(日语叫“驾笼”)的轿夫,苦出身。就算他爹是武士的话,也没钱。日本的武士阶层虽然是统治阶级,但在经济上是很贫穷的。社会的财富主要集中在“士农工商”的最下层商人手里,武士过不了日子了,就去问商人借钱。有时候看看日本的武士们也够呆的,怎么就想不出“增税”出来?什么“遣唐使”、“遣隋使”的派了那么多,真正的精髓还是没学到啊。

那么田中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黑来的。甲午战争中日本陆军机密费花掉36?9万日洋,日俄战争花去320万(里面明石元二郎一个人就用掉了快一半去搞革命),而这次的西伯利亚出兵,陆军居然用掉机密费2400万日洋!其中寺内正毅内阁用掉340万,剩下的2000多万全是原敬内阁用掉的,原敬内阁的陆相就是田中义一。现在知道他的钱是从哪儿来的了吧,莫说300万,就是政友会狮子大开口,再多讹田中大将一点,也没问题。

俗话说“财不漏白”,这位退役大将如此大手大脚,就不怕别人戳脊梁骨?

不但有人戳脊梁骨,还有人公开站出来和田中叫板。谁?一个很有趣的人物,著名的反军派政治家中野正刚。这位的性格和名字一样,又野又刚,在众议院全会上就把陆军机密费问题和田中义一给政友会的“彩礼”给捆在一起提出来了。这一下舆论大哗,第二天(1926年3月5日)东京各报的头条都是这条丑闻。


这下田中要倒霉了吧?没有。50年后的田中(角荣)是一见了报就倒了霉,但这位田中(义一)运气好,谁让他早生那么多年呢?当时的陆相宇垣一成(后出任过首相,以“宇垣裁军”而出名)挺身而出,捍卫“陆军的威信”。宇垣在3月6日的预算总会答辩时指天拍胸,“陆军军纪严明,机密费的会计手续是有点小问题,但是说有人贪污则是荒唐无稽”。接下来政友会又在3月11日提出国会决议说:“中野正刚议员在神圣的议院用荒唐的言词挑动国民,紊乱军纪,废颓士气。实为模仿苏俄共产主义者,企图离间军队和国民的非行,应该深刻反省。”

就这样,政党和陆军的沆瀣一气,把日本拖进了堕落的深渊。从此以后,批判军部就是“破坏军队的威信”,就是“企图破坏国体的共产主义者和乱臣贼子”。

6?宇垣裁军

一次大战结束时,日本陆军的常备师团总数已经扩展到了21个,海军也在进行“八八舰队”计划,这已经超出了日本这个事实上的小国所能负担的界限了。比如说“八八舰队”如果建成,光每年的维持费用就是6亿日洋,而当时日本政府的财政支出每年只有15亿日洋!加上一战以后的和平思潮,维持这么庞大的军事机器,确实有点荒唐。

再加上1920年代空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世界,日本也进入了所谓“昭和恐慌”。东北部各县饿死不少人,卖儿卖女随处可见。这时候日本只能走“裁军”这一条路了。1925年加藤高明内阁时,陆相宇垣一成进行了所谓“宇垣裁军”。其主要内容是裁减1/5的陆军军力,也就是4个师团,关闭5所陆军医院、两所陆军幼年学校。

宇垣裁军的主要思想是“以质量换数量”,并不是为国家预算省钱。节省下来的经费扩充了一个坦克联队(团)、一个高炮联队、两个航空联队和一个台湾山炮联队;开设了陆军汽车学校、通信学校,为陆军部队配备了飞机、坦克、轻机枪、汽车牵引炮和野战重炮。

但宇垣裁军遭到了强烈的抵抗。

首先,裁下来的4个师团的军官们没处安置,后来就把他们弄到学校里去当军训教官。您说有哪个老师或学生会喜欢一个军官在学校里成天溜达的?于是纠纷不断,整个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军人是吃闲饭的”看法。

军人受得了这个吗?这不刚刚打完仗,前几天大家还在喊万岁,怎么爬起炕来就不认人啦?到哪儿都看白眼,嫌哥儿们吃闲饭?哥儿们自己去找饭吃!总比在这儿当孩子王强。

不是用裁军的钱给了军人们好武器吗?嘿,人家不稀罕这个。日本陆军们不太欢迎坦克之类的新式武器,除了迷信精神万能之外,日本陆军的组织构造也是一个原因。

日本陆军最强的组织是联队(团),因为除了近卫师团外,其余师团的联队都是所谓“乡土联队”,在联队里谁都得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要不然放个屁就臭回家里去了。联队长(团长)可是当地一大土豪劣绅,就是在太平洋战争最后的日子,你要是认识联队长,照样“召集书”不会寄到你家来。怎么样,够邪门吧?

联队长们可不喜欢坦克。他们喜欢什么?喜欢马。坦克对他们来说无利可图,造坦克是工厂的事,订购坦克是参谋本部的事,坦克的燃料也是统一供应的——没有猫腻。而马呢?马的饲料可是一笔大买卖,在哪儿买,买多少,里面猫腻大了去了。当上了战车联队长是没有办法,普通联队长对坦克一般是敬而远之的。日本海军是上层腐败(订购军舰的“西门子事件”就是一个例子),而日本陆军则是从中层开始就腐败了。

说起日本军队的保守,人们很喜欢举的一个例子就是日本军队的军刀。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各国军队里军刀就已经是礼仪用具,但日本军就是死抱着不放,在二次大战时还是作为一种制式兵器,是个官就得挎把刀,沉甸甸地吊在腰上,行动不便不说,倒霉的还造成事故。日本刀是锻造而成,磁力很强,带着那军刀坐飞机对罗盘有很大影响。当时美军已经有了雷达,捕捉日军飞机时经常发现日军飞机飞的航线莫名其妙,起初以为是为了逃避美军跟踪,到后来才知道,是上面坐的军官携带的军刀在作怪,弄得飞机偏离航线。飞行员技术棒的,还能纠正过来,碰到那技术菜的,或者是路线不熟的,那就直接飞天照大神那儿去了,连尸首都没有。


回过头再说宇垣一成。宇垣是陆大第14期1900年毕业的,是所谓“军刀组”之一。宇垣从小就挺聪明,小学毕业后在母校当代课老师,14岁就通过了教员资格考试,成为正式教员,16岁居然当上了小学校长。1894年的小学校长,怎么着也比现在的半野鸡大学校长要酷得多吧,况且只有16岁。

宇垣以“军刀组”的身份从陆大毕业,确实挺一帆风顺。先后当过驻德武官、参谋本部军务局长、作战部长、陆大校长、第10师团长、教育总监部本部长、陆相等要职。但因为两件事得罪了娘家人陆军,一次是1931年3月,后来的甲级战犯桥本欣五郎和大川周明策划过一次政变,要推宇垣做首相。后来虽然宇垣自己制止了这次政变,但是讲不清楚到底参与到了什么程度。还有就是这次裁军,主要就是因为这事。


所以1937年广田弘毅内阁总辞职以后,宇垣受命组阁,这时娘家人出来捣乱了。石原莞尔串通陆军又闹了一次罢工,不出人当陆军大臣,于是宇垣只能灰溜溜歇菜。战后1953年,宇垣又以最高票当选为参议员,有过几次要出任首相的风声,但就是没当上。日本人一提起宇垣一成,就会想到几十年在首相宝座边上转,但就是坐不上去的滑稽形象。

别看陆军罢过宇垣一工,宇垣在陆军中的影响力其实是巨大的。当时有个名词叫“宇垣派阀”,就是后来的所谓“统制派”,里面都是些什么人呢?看看以后升上陆军大将的名单吧:金谷范三、南次郎、畑英太郎、阿部信行、本庄繁、松井石根、小矶国昭、杉山元、畑俊六。里面有两个后来的首相(阿部信行、小矶国昭),四个后来的甲级战犯(南次郎、松井石根、小矶国昭、畑俊六)。嗯?怎么没有东条英机,他不是统制派的大哥大吗?别急,东条那时还没有混出来呢。

7?皇姑屯事件:关东军给田中挖坑

前面说到,军部从中野正刚那儿把田中义一给保下来了,可是还有另一拨军人正热火朝天地为田中义一赶着挖坟坑呢。谁?关东军的参谋们。

田中义一顺利地坐上了总理位置,陆相是白川义则(陆大12期),他们都和张作霖有个人交情,同时认为与其自己去统治满洲,不如想法子把张作霖变成一个傀儡更好,所以虽然张作霖在山东失败,还是支持张作霖继续统治满洲。而当时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陆大16期军刀组)、参谋长斋藤恒(陆大19期)、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则把张作霖看做最大障碍,认为只要除掉这条老狐狸就万事大吉,那个号称少帅的张学良只是一个爱抽鸦片的小少爷,哪有心思管正事。

参谋本部作战部长荒木贞夫也支持关东军,以对抗陆军省和内阁。

于是在1928年6月4日凌晨,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安国军大元帅张作霖的专列被炸飞,张作霖不治身死。当时关东军方面放出的流言是中国南方北伐军便衣队所为。

但事情很快就清楚了,“皇姑屯事件”的具体主谋是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大佐。河本是“二叶会”的积极成员,他就没有想过对“二叶会”的狐群狗党们隐瞒这件事。再者河本也知道这毕竟是和政府在打擂台,会不会被认真追究他也没底,要争取有人为他说话。所以事情发生以后,荒木贞夫和“二叶会”的成员们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田中义一当然也知道了,怎么说人家也是首相,何况陆军还是他娘家呢。

所以在昭和天皇问起这件事的时候,田中义一就一五一十全跟天皇说了,挺得意地向天皇保证,一定严肃处理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把那河本送上军事法庭。但是一转身,发现那保证兑不了现了。

田中一回来,政友会的中野正刚就在国会以此事攻击政府参与谋杀他国大元帅。田中刚刚想说明政府与此无关,陆军参谋总长宇垣一成就跳了出来,说没那事,那是诬蔑陆军,往陆军的脸上抹黑。田中这才知道他管不了这事了:河本的后台是关东军,不,是全体大日本帝国陆军。

这下田中抓了瞎。

一看风声不对,田中就又跑到宫里和天皇说,“查了,和陆军没有关系,确实是南方革命军干的”,这下把昭和天皇气得不行。天皇也有天皇的消息渠道,再者前几天你田中不刚刚来汇报了吗?一下子就把他给轰了出去。天皇转身对侍从长铃木贯太郎(后来败战时的首相)说,田中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看到他就烦。铃木就把这句话原原本本地批发给了田中。

田中这一下可慌了。不管天皇的位置怎样,在当时一片“皇国论”的历史背景中,失去了天皇的信任,这内阁可就完了蛋了。好说歹说,请铃木给美言几句,求天皇再给个机会,能让他把话给圆过去,但是被铃木一口拒绝了。这一下田中内阁只好在1929年7月2日辞职。田中义一本人也于9月29日去见了天照大神。

对于田中义一的死,一般说法是挨了天皇训斥,连惊带吓病死的。但民间也有一种说法,说田中是死在小老婆肚子上的。笔者总觉得第一种说法可能性更大。第二种说法,怎么看怎么有点像为昭和天皇在开脱,其实是有掩饰天皇干涉政治的意思。

据说从这件事以后,昭和天皇就再也没有对国事发表过看法。因为内大臣木户幸一(后来的甲级战犯)警告过他,说这门“天皇功”您们家练了这么多辈了,不外法门就是装聋作哑,现在老爷您可练得有点偏了,怎么把个当朝宰相给吓死了?从今往后,老爷您可得闭上您那嘴了。

昭和天皇呢,后来也确实没怎么多过嘴。就两次,一次是“二二六事件”时,坚持要杀为首的叛逆,还有一次就是挨了原子弹以后,要不要接受波茨坦公告,两派又争执不下,最后来请“圣断”。昭和天皇选择了接受。

没多嘴是没多嘴,可也没有反对什么。说实话,天皇真要是反对,那谁也玩不起来,所以战败以后,昭和天皇也是提心吊胆。昭和天皇倒也说不上是什么甲级战犯,但是真要是追究起战争责任来,安个“不作为”的罪名,废了他,不让他们家接着练“天皇功”,倒是完全可能。可麦克阿瑟不想废除天皇,蒋介石也不反对,加上东条英机和木户幸一(在麦克阿瑟的授意下)帮着把罪名全接了下来,天皇也就平安无事了。


那边田中是死了,可河本们呢?没有受到任何追查,所以这件事到现在也是谜团重重。下命令的到底是不是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主谋真的就仅仅是河本?还有没有其他“二叶会”成员和参谋本部的人参加?荒木贞夫真的是事后才知道吗?如果发生军事冲突,河本们准备怎么办?有没有增援力量?这些都不知道。东京军事法庭也就是把皇姑屯事件往河本身上一推了事,但是号称是“陆军第一支那通”的第10师团长佐佐木到一中将(陆大29期),在回忆录里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件事的真相永远不可能印成铅字!”

这位佐佐木到一在“南京攻略”时是第16师团步兵30旅团少将旅团长,在他的《佐佐木少将私记》中留下了不少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珍贵资料。

正因为这件事谜团重重,所以各种谣言也多多。最新的谣言就是根据解冻的前苏联秘密文件,判明了那是苏联人所为什么的。这种谣言在日本根本就没人关心,反而在中国倒引起了波纹,这是因为中国以前对这段历史实在太不关心的缘故。

“这件事的真相永远不可能印成铅字”,并不是说“这件事永远不可能印成铅字”,事实上河本大作在满铁的时候自己就留下了口述记录稿,这份稿子由河本大作的小舅子平野零儿从太原监狱带回了日本,发表在1954年12月号的《文艺春秋》杂志上,文章题目就是《我杀了张作霖》。

摘两段里面的文字:


我时常在沉思,世界在向自由主义倾斜。用武力解决满蒙问题受到了他们的集中攻击,在最为激进的论客中,甚至有外交官胡说什么放弃满蒙。

我国年年增大的人口问题如何解决?我们的食粮政策是什么?现在不正是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代了吗?作为当然的解决方法,离开了去往大陆的方策难道还会存在?我所采取的武力方法,到底是不是应该受到世间的批判,还是批判我的世间应该反过来反省?


河本大作大佐的一片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然而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进入20世纪以后,原教旨殖民主义思维方式已经不能再存在下去了。河本大作的创意只是开始了一个毁灭大日本帝国的进程而已,在关押在太原监狱的日子里,成天痛骂河本大作的并不是中共的审讯官们,而是同狱的日本同胞:“要不是你,我们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起码这些骂河本大作的日本人,知道问题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

日本陆军对中国东北的垂涎,也就是所谓满洲情结由来已久。早在1906年的“有关满洲问题协商会”上,当时的参谋总长儿玉源太郎就表示:“是不是要委任来研究满洲的主权问题,有没有必要成立一个官衙来主管这个问题。”但这个建议当时就被重臣伊藤博文顶了回去:“满洲不是日本领土,满洲是清国领土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儿玉源太郎的这句话,虽然被伊藤博文驳了回去,但意义是相当大的。它反映了日本陆军对满洲的固有看法,后来发展成了“日满一体论”。日本陆军认为,使他们跻身于现代军队行列的日俄战争就是在满洲打的,所以满洲应该是“他们”的(是不是“日本”的倒还是其次)。从大正到昭和,日本陆军的政策像万花筒似的乱变,但唯一从来没有变过的就是满洲政策,要维护所谓在满蒙的“帝国权益”。

常常可以看到“满蒙权益”这个词,那么日本当时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也就是他们常说的“满蒙地区”到底有些什么特殊权益呢?主要有以下七项:


一、到1997年为止的包括旅顺、大连在内的关东州租借权。

二、到2002年为止的长春以南的“南满洲铁道”(即“满铁”)的经营权,包括附属地的行政权和禁止铺设平行线路及支线等“有害满铁的线路”。

三、到2007年为止的安奉铁道经营权。

四、满蒙五条铁道的合资敷设权和两条相关铁道的受托经营权。

五、矿山开采及森林采伐权。

六、土地商租权、自由往来居住权以及工商营业权。

七、铁道守备兵驻屯权(一公里铁道15名士兵,总共16665名以内)。


这些大多是出于1905年9月日俄战争后的《朴茨茅斯和约》,从沙皇俄国手里接收来的,又由当年12月的《日清善后条约》得到确认。而后1915年的《日中条约》(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又大大加以了扩充。

你看这些“权益”怎样?由于这些权益的存在,东北其实已经是日本的半殖民地了。可是用当时《朝日新闻》论说委员大西斋在《支那的现状》里的话来说就是:“仅仅是满蒙(东三省和东部内蒙古)全土的1/310,只不过是相当围棋盘上的一颗黑子”。他们要求更多的权益。

所以后来对于“皇姑屯事件”的处理,仅仅是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退休,河本大作退出现役。没一人受到军法审判。河本大作退出现役后,还是在满洲混。先任“满洲铁道”理事,后任“满洲炭坑”理事,负责帮关东军的后辈参谋们挣钱。什么意思?石原们搞满洲事变的经费几乎都是河本给的。1942年以后受第一军(当时司令部在太原)参谋长花谷正(陆大34期)的邀请,就任“山西产业株式会社社长”,一直到抗战结束。


这个花谷正也是关东军出身,皇姑屯事件两个月后赴关东军任少佐参谋。后来在石原莞尔手下混,参与柳条沟事件(“九一八事变”)。1955年曾经写过一篇《满洲事变是这样计划的》。“九一八事变”参与者自己写文章说明“九一八事变”,这是几乎唯一的一位,那篇文章里谈到了搞阴谋用的资金来源:“因为有河本前辈,用钱根本就不要考虑。”

抗战结束后,河本没有回日本,而是继续在山西活动。“山西产业株式会社”被国民党接收后,改名为“西北实业建设公司”,河本大作也不知是受蒋介石之邀还是受阎锡山之邀,反正就任了公司最高顾问。河本那个最高顾问可不白干,他帮阎锡山挽留了一半日本雇员约1200人继续工作,待遇不变。一直到1949年共产党来了,才把他抓了起来,关在太原收容所。1953年8月25日在收容所病死,逃过了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