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法治人物法官风采
道德是上善若水 法律是鱼
发布时间: 2009-04-27 15:30:44 点击次数: 0
简述:
一个小时过去了,估摸着当事人该到家了,电话打过去,没有人接,半小时后再打,还是没人接。这以后,宋鱼水守在电话机旁,每隔两三分钟就拨一个电话,一直打到晚上8点半——
简介:

道德是上善若水  法律是鱼

法官的力量——海淀法院宋鱼水

作者:张靖      来源:北京日报

2005年元旦,天晴日朗。
冬日的阳光洒进中关村一栋灰色大厦9层朝南的一个窗口,照到房间里的茶几上,一柄长约一尺的金色法槌端正地摆放在茶几中央,耀眼夺目,满屋生辉。法槌上镌刻着:“2003’中国法官十杰”几个遒劲的字。落款:最高人民法院。

元旦是公休日,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并没有休息。加班对她来讲,实在是太平常了。
她叫宋鱼水,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

除了这柄沉甸甸的金色法槌所代表的荣誉之外,她还获得过很多:一等功两次,“全国模范法官”、“十大杰出青年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人民满意的好法官”……

一个38岁的基层法院女法官,一个看起来柔弱的女法官,究竟做出了怎样骄人的业绩让她赢得如此殊荣?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使她获得当事人高度的信任和赞誉?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在司法审判这块“刚性”的舞台上施展得这样淋漓尽致,走得这样从容、坚定?
上篇:辨法析理胜败皆服
为著作权打官司的老知识分子到撤诉时,还拉着她的手不放。官司没有打赢,老人却感到了司法的温暖
2004年初冬的一个傍晚。海淀法院十五层,食堂。

一看见香喷喷的饭菜,宋鱼水顿时觉得肚子好饿。案子审了几乎整整一个下午,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总算弄清了案情的关键所在。许多法律上的知识,宋鱼水给她讲了一遍又一遍。

刚扒拉两口,宋鱼水抬手看了看表,“糟糕!”她心中暗叫一声,扔下手里的馒头和筷子,拔脚朝法庭跑去。摁了摁电梯,电梯还在底层,她又转向楼梯跑,楼道里响起了“哒哒哒”急促的脚步声。

近7点了,法院肯定已经关门了,老人不知道能不能出去?宋鱼水为自己刚才的疏忽懊恼不已,一个劲儿地埋怨自己。
老太太是为一个著作权官司起诉到海淀法院的。她家住在朝阳区,那么远的路,天又黑了,她怎么回去呢?宋鱼水着急了,老太太又没有手机。幸好,案卷里有她家里的电话。

一个小时过去了,估摸着当事人该到家了,电话打过去,没有人接,半小时后再打,还是没人接。这以后,宋鱼水守在电话机旁,每隔两三分钟就拨一个电话,一直打到晚上8点半,电话那头终于有人接了。

“我是宋鱼水,您到家了,那我就放心了,路上还顺吧?”宋鱼水压抑住内心的焦虑,轻柔平静地说。
“哎呀,宋法官,这么晚了,你还惦记着我,谢谢!谢谢!”老太太在电话里不停地表示感谢。

虽然案子最后是老太太因证据不足而撤诉,但临走时,这位老知识分子还是攥着宋鱼水的手不肯松开。从她湿润的眼睛里,从她欲语还休的神情中,宋鱼水感觉到了,老人期望的其实不只是一纸对她有利的判决书,她在期待一种关爱,一种理解,一种司法的温暖。在宋鱼水这里,她得到了。

案件审理结束,能让当事人胜败皆心悦诚服,是宋鱼水从事审判工作十多年来从未放弃过的追求,她认真努力地实践着,从不懈怠。
“现在宣布开庭,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今天依法公开审理某研究所诉黄某竞业禁止纠纷一案,本案由本院审判员宋鱼水担任审判长,与本院代理审判员马秀荣,代理审判员李东涛依法组成合议庭……”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是企业保护其商业秘密和其他经营利益的强有力的手段,可以更好地保障企业利益。被告黄某曾是某研究所负责机场安检设备销售的一名业务骨干,后来辞职不干了,跳槽到一家德国公司工作。而这家德国公司的主要产品就是生产安检设备,正是黄某原单位在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

合议庭一审宣判,黄某两年内不得在“经营、销售、生产安检、X射线机的单位”工作,赔偿原告9万元经济损失。
事实清楚,辨法严谨,析理透彻。对判决结果,被告心服口服,无话可说,官司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原告也认为,法官的酌情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原告方面的经济损失,原告表示服从判决。

独立办案11年来,宋鱼水公正高效地审理了各类民商事案件1200余件,其中300余件属于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数量多,质量高,又鲜有争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被当事人誉为“辨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新时期首都法官的优秀代表。

大学毕业,同学们纷纷“下海”、出国,她却选择了海淀区法院,拼命办案,连续几年结案率全庭第一
某大学博士生刘某写论文时投机取巧,从一家网站上,大段大段地抄袭别人的作品,总字数达五万多,被作者告上法庭。刘某开始不承认抄袭。

为了搞清事实,宋鱼水与同事们加了好几个晚班,将二十万字的论文细细通读了一遍,一段段比对,将抄袭的内容全部找出来,认为侵权十分明显。刘某仍不服气,央求说:“宋法官,天下文章一大抄,现在谁写书不是抄呀!您看,我还年轻,明年毕业,赔钱可以,您就别判我侵权了,搞得大家都知道了,我今后怎么见人?怎么找工作?您就帮帮我吧!”纠缠了一个多小时,宋鱼水丝毫不为所动。

后来,合议庭公开宣判王某构成对原告著作权的侵犯,责令他在专业报纸上发表了赔礼道歉的声明。“我也知道这可能会影响他的前途,可是纵容了这种行为,不仅害了他,更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事后宋鱼水这样说。
2003年元旦,宋鱼水十分意外地接到了已经上班的刘某寄来的贺卡,上面写道:“我曾经恨过您,请原谅我的年少轻狂,是您启发了我怎样做人。衷心祝您和您的家人节日快乐!”

怎样做人?宋鱼水有自己的原则。1989年,宋鱼水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毕业前几个月,宋鱼水就近找到海淀法院实习。在介绍自己的材料里,她特意注明:“宋鱼水,中共党员。”大学里,当年能够入党的学生不多,她把这视为一种优势、一种荣誉。

实习结束后,带她的老师对她印象是:热爱法官职业,默默干活,认真踏实,从不计较得失。
“小宋,毕业后来我们法院吧!”老师由衷地说。
“哎!”宋鱼水轻声回答。一字千金,无怨无悔!

1989年,“下海”、出国的风潮很盛,到大单位、进出口公司成了那时候毕业生最时髦的选择。虽说学的是法律专业,但宋鱼水班里45名同学真正到司法部门的却不多,到法院系统的仅有5人。像宋鱼水这样自愿到区级法院的,同学中少之又少。

宋鱼水觉得去海淀法院挺好,拎起行李就去报到,在海淀法院经济审判庭做了一名书记员。一年后,一位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打电话问候她:“鱼水儿,你现在干嘛呢?”“在档案室练五笔字型呢。”宋鱼水回答。做书记员,记录要快,当时五笔字型很流行。
“怎么干打字员的活儿呀?咱好歹也是名牌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啊!”“挺好的!”宋鱼水没有一句怨言。

勤快好学,踏实肯干,一步一个脚印。两年后,宋鱼水当上审判员,终于可以独立办案了,只要是庭里安排的案子她都接下。那时,她经常出差,拼命地办案,拼命地积累。连续几年,她的结案率在庭里总是排第一。

案子多,出差多,偏偏这时候有了孩子。她跟爱人商量,忍痛把不满周岁的孩子送回山东老家。孩子一岁多的时候,老人将孩子送回北京,孩子却只认姥姥不认妈妈。“你知道吗?儿子第一面见到我时,怯怯的,都不认识我了,叫我阿姨。我当时伤心极了,眼泪都掉了下来。”她给自己要好的朋友写信诉说。这以后,再苦再累,她也没有让儿子离开。当然,她也没有因此影响办案,这就是她,侠骨柔肠。

当上审判员后,找她的人开始很多,后来就不找了。同学、亲戚都知道,案子上的事儿,找她几乎帮不上任何忙
又过了几年,律师开始在社会上吃香。原先毕业后到大机关、大公司的不少同学开始考律师证干起了律师。在海淀法院担任审判员的宋鱼水成了同学们主动联系的对象。

“小宋,我这里刚代理一个案子,就在你们庭。你看,能不能给出个主意……”老同学要约她出来见面。宋鱼水客气委婉地推掉了。这样的事有过几次之后,同学们也都知道,案子上的事儿,找宋鱼水几乎“没戏”。
一天,宋鱼水最要好的朋友中午路过法院,找她一块儿吃顿饭。附近好饭馆多的是,她却带着朋友在胡同里七拐八拐,最后进了一家新开张的小饭馆。

“别提了!那顿饭吃得真不舒服,菜都没有炒熟。”时至今日,好朋友对那顿饭仍耿耿于怀。朋友当然知道,她这样做是为了避嫌,怕影响不好。

为案子,宋鱼水怠慢的不只是同学,还有老家的亲戚。
宋鱼水刚担任经济庭副庭长的那年冬天,老家的一个亲戚突然找到她家。看到家乡人,她挺高兴,想当年自己上大学时,家境不好,全靠乡亲们资助,如今他们到了北京,一定得让他们玩好、吃好。可亲戚一开口,让鱼水犯了难。原来老家一个乡镇企业委托海淀区的一家广告公司在电视台播广告,电视台没有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播出,播出的次数也打了折扣。当这家公司催要剩余的广告费时,老家的企业觉得吃了亏,不愿再出钱,结果被广告公司告到法院。

乡镇企业认为自己占理儿,在海淀法院还“有人”,这点儿忙还帮不上吗?官司就算不能百分之百地赢,也不至于吃亏。
宋鱼水看过案卷,了解了案情,证据不扎实,老家企业很可能要输官司。这个忙帮还是不帮,很让她为难。在情与法的矛盾中,她一遍遍地问自己:从踏进法院的第一天起,你不是就下定决心办任何案子都要出于公心,公平公正,绝不能有丝毫偏袒吗?

也许自己这一生会审理数不清的案件,但许多当事人一辈子就进一次法院。假如这惟一一次与法律的接触让他们感受到不公正,让他们得到一个不明不白的结果,那就会有损法律的尊严,有违自己的初衷,有失人民法官的形象。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守卫者,人民对政府信任的维护者,创造社会和谐的最后防线。如果伤害了一个当事人,就会多一个或更多的不信任法律的人。想到这里,她释然了。

案子判下来了,老家的企业输了官司。当然,公正的判决,使他们输得心服口服。
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普通法官,宋鱼水就像一把分毫不差的尺子,有力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
中篇:鱼水和谐调解高手
一个老字号,两家企业,因商标权打起官司。宋鱼水用自己高超的调解能力和循循善诱的话语,使积怨已久的当事人化解矛盾,握手言和,共享“桂香村”品牌
这是一起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将2004年定为“调解年”后,充分显示利用调解化解矛盾的典型案例:

2003年9月4日,京城多家报纸几乎同时登载了有关桂香村的消息:“家和超市桂香村月饼无生产日期”、“月饼无日期,购买须当心”、“桂香村月饼被责令下架”……此报道发表后,他们的众多客户均对产品质量提出异议,并纷纷要求退货。
位于西城区的一家“桂香村”将位于海淀区的另一家“桂香村”告上法院,认为被告侵犯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要求被告向原告道歉,赔偿5万元。

担任审判长的正是宋鱼水。
“如果没有9月4日的事件,你们会起诉吗?”宋鱼水试探着问原告方。
“不会!”原告回答很肯定。
宋鱼水心里有底了,这个案子可以调解。
她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多方走访,详细了解了两家企业的情况后,觉得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

桂香村建店于1916年,1996年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两家桂香村还是一家企业。现在,当被告的海淀这家桂香村正在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应该避免双方由于官司元气大伤。于是,宋鱼水反复找两家企业沟通协商,十几次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讲利害关系,讲双赢的好处,她高超的调解能力,循循善诱的话语,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双方,促成了当事人的谅解。

2004年2月26日,两家曾闹得不欢而散的企业握手言和,一纸调解书终止了两家的纠纷,以后两家都可以享用“桂香村”这个老品牌,一场关系老字号企业生存的纠纷就这样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两个冤家重新走到了一起,成为盟友,在我看来,这样的结果远远超出了对案件判决的意义,成为法院化解社会矛盾的典范。”一名代理律师这样说。

宋鱼水的同事们常说,在她那儿,调解已经成了一门艺术,一手绝活儿。宋鱼水经手的案件,调解率达70%以上
在宋鱼水那里,调解已经成为一门艺术。

为什么一定要调解,为什么要追求调解率?追求调解率会不会让法律的天平发生倾斜?宋鱼水认为,调解和判决相比,更能消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便于迅速审结案件、便于执行、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调解更适合国情。
提起宋鱼水,北京中润律师事务所的何畏律师就要说那件侵权纠纷案。
原告周某与被告黄某原本是大学同学,1993年共同创建了一家公司,周某是总经理,黄某是副总经理。后来,黄某离开公司成立一家新公司,并推出了与原来公司相近的产品。周某一怒之下,向公安机关报案说黄某有职务侵占行为,公司损失几百万,黄某因此一度进了看守所,更加深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和个人恩怨。出来后,两人又打起经济官司。双方情绪激烈,剑拔弩张,使案件的处理变得十分棘手。

面对双方当事人的不理智情绪,担任审判长的宋鱼水始终不温不火,连续4天听了双方的举证。这期间,双方的亲朋好友试图从中撮合,都无济于事,宋鱼水却没有放弃。

“老周啊,你们是老同学,又曾经是不错的合作伙伴,你们之间有没有可能协商啊?”宋鱼水轻声问道。
她向双方解释: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公司有可能就打垮了;而如果能和好,不仅公司的骨干没有流失,知识产权也没有流失,还能把双方的力量合起来,把公司做强做大,希望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

苦口婆心,和风细雨。两个冤家终于化干戈为玉帛,重新走到一起,不仅解开了过去的“心结”,还听从了宋鱼水的建议,双方共同成立一家股份制公司。
对调解案件,宋鱼水有她自己的看法:在经济体制转型、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时候,各种案件错综复杂,形成一个和谐社会不容易。作为一名法官,要履行好自己的审判职能,除了要深刻理解法律精神,还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和经济脉搏,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来考虑个案的处理。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宋鱼水经手的案件,调解率达70%以上。
还在上大学的时候,一句谚语给了宋鱼水很深的影响:最坏的调解胜于最好的判决。她一直在不懈地寻求一种化解矛盾的最佳途径,一种法理和情理的结合点,一种双赢。

连续4个多小时,旁听席上有的人都睡着了,她还在耐心听老作家一遍遍说着重复的话。等她听完了,老作家官司不打自服
和宋鱼水一道审理过多起案件的马秀荣也是一名优秀法官,同在知识产权庭工作。她讲了她们共同审理的一起出版合同纠纷案。
原告是一位有名气的老作家,70岁了,与人合作写了一本书,由于书中的一些内容提前公开发表,出版社认为影响了销路,没按合同给足稿费。几次协商不成,老作家将出版社告上法庭。

庭审中,老作家情绪激动,但是对法律的了解显然不多。阐述自己的意见时,总是不能很准确地讲出法律上争议的焦点,一个问题翻来覆去讲了十来遍。旁听席有人打起瞌睡,小马也开始心急。但担任审判长的宋鱼水却一直没有打断老作家的陈述。她神情专注,表情柔和,不时轻轻点头,目光一直没有离开正在发言的当事人。

近4个小时过去了,直到中午12点多,老作家才结束了陈述。宋鱼水开始向他们讲解出版合同方面的法律规定,分析双方在合同履行中的不当之处。
开始,老作家一言不发,仔细听着宋鱼水讲解,突然,老作家站起来说:“法官,我接受被告的方案。”他随后解释道:“这事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的尊重让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见。”双方当场达成调解。

事后宋鱼水说,注视和倾听,都是一种沟通。看着当事人,可以通过眼神交流,加深理解;而倾听当事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对人尊重的表达。

在宋鱼水办公室的书柜里,满满一柜子书几乎都是《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及指导》、《专利实质性要件》等非常专业的法律书籍。惟有三本书显得很特别:《语言的突破———卡耐基口才研究》、《论演说家》、《丹诺自传》。
虽不是每个诉求都可以如愿以偿,但耐心倾听却暖人胸膛。宋鱼水,正是这样一位放射着人文关怀光芒的女法官。
下篇:审判前沿 专家法官

面对案件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领域,宋鱼水不仅自己如饥似渴地学习,还带领庭里的同事一起钻研。为了解民间艺术,她们以游客身份到天津杨柳青参观

2002年3月,已有9年审判经验的宋鱼水从经济审判庭调到知识产权庭任庭长。对她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
海淀区法院所处的北京中关村地区高等院校多,科研院所多,高新技术企业多。因此,作为全国第一家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庭的法官,宋鱼水给自己确定了争当专家型法官的目标。
海淀法院一年要审理各类案件4万余件,知识产权案件虽然只有300件左右,但涉及的几乎全是审判领域最前沿的问题。不仅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而且难度大、社会关注程度高,不少复杂案件堪称“全国首例”。1995年到2002年,海淀法院共有11个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其中8件来自知识产权案。
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两家公司因民间剪纸著作权的界定到海淀区法院打起了官司。原告花了很长时间并投入几十万元研制的产品刚投放市场就遭遇盗版。宋鱼水她们果断使用“诉讼禁令”,裁定被告立即停止制作、销售。随后开始了深入调查。

这起不大的案子涉及到剪纸、京剧脸谱、杨柳青年画等专业知识,宋鱼水带着主审法官连续几天跑到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学院向研究京剧脸谱的专家、教授虚心求教,认真学习。主审法官自己还跑到河北蔚县,向当地人学习,买回一堆剪纸产品。

为了彻底弄清杨柳青年画到底受不受著作权保护,哪些受著作权保护,主审法官向庭长宋鱼水建议再去一趟杨柳青。
“好啊,让庭里的同志都去学习学习,我马上联系车。”顶着烈日,她带着庭里同事,开着车,奔波几个小时,以游客和参观者的身份到天津学习杨柳青年画的制作过程,仔细了解民间艺术工艺流程,衣服上粘上了染料,脸晒黑了,却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

最后,在详尽考证的基础上,合议庭对案件作出了判决。法官们的公正以及对剪纸等民间艺术知识的娴熟运用令双方当事人赞叹不已,双方都很服气。
在海淀法院,宋鱼水勤学、善学是出了名的,有时候她会为了一个不熟悉的外贸术语向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虚心请教。在宋鱼水的带动下,知识产权庭也成为一个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的先进集体。他们的法律文书、案例、论文在北京市和全国法院系统多次获奖。去年,知识产权庭荣立集体一等功。

在《十送红军》著作权官司里,为仔细辨别涉案的三首歌曲到底区别在哪里,她打电话向著名作曲家请教,邀请各方面的专家来院里研讨
电视连续剧《长征》在全国播映后引起巨大反响。片尾那首动听的《十送红军》曾给不少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就是这首动听的歌曲,却惹出了一场著作权官司。原被告双方都是音乐界知名的老专家,原告起诉被告侵犯了他的歌曲著作权。2004年,宋鱼水接办了这个案件。
原告王庸说,1959年,他在井冈山农场成立了一支业余文工团,根据江西民歌赣南采茶调《长歌》改编创作,写成《送同志哥上北京》。而《十送红军》是从《送同志哥上北京》改编来的,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

被告朱正本辩称,当年自己到江西采风,听当地人介绍《长歌》之后记了谱,回来运用回旋曲的创作技法,创作完成《十送红军》曲。1961年9月,《十送红军》正式在《歌曲》杂志上公开发表,署名江西革命民歌,朱正本、张士燮搜集整理。
2004年4月6日,海淀法院开庭审理这一令人瞩目的案件。宋鱼水担任审判长。

宋鱼水知道,自己在乐谱方面的专业知识没有多少,她主动与著名词曲家阎肃联系,打电话向他请教。还觉得心里没底儿,她在院里召开了研讨会,把专家请来讲解专业知识。阎肃来了,中国音乐家协会、国家版权局的专家也来了。
在案件审理的这段时间,同事们发现,原本对音乐并不感兴趣的宋鱼水也开始钻研起了乐理知识。她查阅了大量跟音乐有关的资料,在工作的间隙,还跟院里面有些比较懂音乐的人一块儿讨论案情。最终,宋鱼水和同事们运用精湛的法律知识和对音乐知识充分的了解,很快作出一审宣判,从而圆满结案。

一个人涉猎的知识领域毕竟有限,法律专业知识也很难替代其他领域的知识。但宋鱼水面对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文化领域不畏惧、不退缩,知难而上,学无止境。对一系列知识产权案件准确的判决,在社会上营造了尊重知识、鼓励创造的氛围。从她身上,人们看到了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身影。

在审判实践中,她和同事们创下了多个第一,她的判决书被全国许多法院当作范例,而她的谦虚好学也赢得了学界前辈的尊重
宋鱼水并不满足于仅从个案中汲取知识,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学者型、专家型法官。她为自己确立了目标:法学理论要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能站在学术前沿进行思考;能在办案中运用理论解决疑难问题,办出高质量的案件。
为此,她勤奋学习,抓紧一切机会提高自己。首先是系统学习。毕业多年后,宋鱼水又回到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回炉”深造。1998年,拿下了法律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她又通过严格的外语考试,被选送到国外进修。
她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商事案件审判规律,创造了一套适合国情最大限度化解纠纷的办案方法,发表了十多篇对审判实践有积极意义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有数篇论文在全国法院系统和北京市法院系统论文研讨会上获奖,成为审判前沿的优秀带头人。

正是因为丰厚的理论功底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宋鱼水和她的同事们在审判实践中创下了多个第一:

第一次将丧失商业信誉作为解除经销权的法定事由,将证据质证与认证等写入判决,对判决书体例进行了创新。那份判决书,被全国许多法院作为范例参考;

第一次在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依法适用“部分判决”,既避免了胜诉方损失的扩大,又减少了败诉方的赔偿数额;
全国第一例关于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侵权案是她带领庭里的同志办理的,案例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著作权侵权案件之首;
她和同事第一次果断使用“诉讼禁令”,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一位著名的学界前辈在给宋鱼水写的信中这样说:“我特别注意到关于您作为学者型法官对各类前沿问题的深入研究的报道。寄上一份我对国内外网上侵权新动向及其与公共利益关系的不成熟的文章,请您指正。我很愿意与您共同就这一问题再作深入探讨。”言辞恳切,让宋鱼水得到莫大的鼓励。

“在茫茫的人海里,你就是那茫茫的人海”。一位年轻法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赞叹宋鱼水事业成功后还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宋大姐,您好!听说您断案如神,如包公在世,任何复杂疑难的案件,您都能使败诉方输得明明白白,心服口服。我有一个疑难案件,特求助于您,请您给指条路……”随信还寄了两张邮票,一张1元,一张80分。

像这样直接向宋鱼水请教、咨询的信件,宋鱼水几乎隔三岔五就会收到一封。还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信任更让她感到荣耀的呢?
是什么支撑着一位温婉谦和的柔弱女子,在执起法槌,审理案件时,刚毅果断却又有水滴石
穿般的力量?
是对至高无上的法律的忠诚,是对人民群众的挚爱,是对社会安定和谐的责任,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公正是法律的尺度,而人民的信任则是无言的丰碑!
这,就是法官的力量。

人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