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法治人物专家风采
许传玺教授:完善自我,贡献祖国
发布时间: 2009-04-27 21:02:06 点击次数: 0
简述:
许传玺的求学经历很独特:他在15岁时以山东省外语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四年后,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的硕士生;此后他赴美深造,并以第一流的托福与GRE成绩进入耶鲁大学博士项目。 

简介:
 

完善自我,贡献祖国

——记中国政法大学许传玺教授

作者:张荣喜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初见许传玺教授,不禁惊讶于他的年轻与谦和:这位拥有耶鲁和哈佛大学双料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院长的著名学者原来年仅35岁,并且待人沉稳、谦逊。

许传玺的求学经历很独特:他在15岁时以山东省外语类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四年后,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的硕士生;此后他赴美深造,并以第一流的托福与GRE成绩进入耶鲁大学博士项目。

优秀也许是一种习惯,而许传玺把这种习惯一直带到了美国。在耶鲁的6年,他一直是该校最高奖学金的获得者;在哈佛读法博士时,虽然法学院很少有人获得奖学金,但他仍然每年获颁15万美元的高额奖金。这个生活简单朴素、性格谦和内敛的中国人,是靠什么取得今天的成就呢?天赋自不用说,而天赋的背后就是勤奋。多年来,许传玺极少休假,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更是常事。他对自己要求甚高,其严谨认真更是出了名。曾有人请他批改论文,本以为只会得到几句空泛的评论,但却惊奇地发现论文从头到尾已被细细圈改过了。正是以这种精神做人、做事,使得他处处得到尊重和赞许。在耶鲁时,他被几乎全体教授视为将在本专业出类拔萃的少见人才。而在哈佛法学院纠问式的课堂上,他的回答总是迅速、准确,恰到好处。由于他出色的阅历和声誉,他先后被推举为《耶鲁人类学学刊》主编和《哈佛国际法学刊》编委。其中《哈佛国际法学刊》是美国最重要的国际法学权威期刊之一。

从哈佛毕业后,许传玺曾任美国著名的宝维斯国际律师事务所驻纽约总部律师。2000年,他被在世界比较法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美国比较法学刊》聘为编委,同时被美国比较法学会聘为理事,成为该学刊和该学会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中国人。2001年,他被耶鲁法学院中国法中心聘为该中心第一位专职研究员……毫无疑问,如果留在美国,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就在这时他选择了回国。

面对为什么回国这个问题,许传玺的回答简单而令人感动。“这其实主要是出于一种自然的‘归属感’。一个人把他领到的第一份工资交给自己的父母和一个人把自己的所学贡献给祖国和民族,都是理所当然、理应如此的事情;把工资交给父母,是要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回国工作,是要报效祖国,希望我们的民族早日复兴。”在海外多年,许传玺实际上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着中国问题。他的人类学课题是中国的社会与文化,法学课题是中美比较法。他曾多次回国进行深入细致的人类学调查,实证地研究中国社会。此外,他在担任旅美中国法学会主席的前后,与国内法学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并在担任耶鲁法学院研究员期间负责对全国人大法工委和国务院法制办的立法咨询。他的中国情结明显地表露于他的一言一行。

回国后,许传玺相继被国家有关部委聘请为法律顾问或咨询专家。20038月中旬,他受国务院选派,作为教育部章新胜副部长的法律专家,出席在韩国召开的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第28次全会,并协助章副部长以绝对优势当选为该联合会副主席,这是中国人在该联合会迄今所担任的最高职位。许传玺也被聘请担任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法律委员会主席。200310月,许传玺又陪同章副部长以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出席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遗产公约》第14届缔约国大会,并将担任200467月间在中国苏州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的主席团法律顾问。如果说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将分别提高中国体育和贸易、科技发展水平,2004年世界遗产大会将大大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由于他独特的学术背景和声望,许传玺受到了国内多所著名大学的延聘,但他最终选择了政法大学。当被问到他为什么会做出这一选择时,他这样解释道:“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喜欢用‘判断’这个词。我决定来政法大学就是对学校作出了一个全面的判断。政法大学希望我筹建的中美法学院不仅符合我的专业兴趣,大学也可以成为中美法学交流的有效途径。这是我决定来的关键因素。”其实许传玺与政法大学的渊源可谓由来已久:早在1996年,他便结识了在哈佛东亚法律中心做访问学者的方流芳和贺卫方教授,并因此对政法大学产生了极好的印象;1998年,他又先后结识了到美国访问的江平教授和时任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徐显明教授。因此在2002年底,当中国政法大学徐显明校长亲自邀请他出任中美法学院院长时,凭着多年来的相互了解,双方只用了短短两周的时间便签署了有关协议。

在政法大学这个新的环境里,许传玺无疑会有一个完善自我的新的开始。而他在这个新的环境下所获得的新的经验与阅历,无疑将有助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更大贡献。

人物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