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外判例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09-11-08 12:17:24 点击次数: 0
摘            要:  
       这幢有着巨大窗户的建筑在加尔各答大名鼎鼎,它就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生活了70年的地方,也是特蕾莎修女扶危济困和祈祷之所。
简介:
特蕾莎修女 灵魂在圣洁的天堂出现

 明年就是特蕾莎修女100年诞辰,虽然特蕾莎1997年就去世了,但是在她的坟冢边,如今仍有虔诚的信徒来参拜,他们认为修女带给人们平静,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十几年了。然而,近日印度加尔各答小镇的人们震撼了。阿尔巴尼亚政府以特蕾莎修女在阿尔巴尼亚出生为由,要求印度归还修女的遗骨。印度外交部断然表示“不可能”。特蕾莎修女去世十几年后,她的遗骨让这两个国家争了又争。



 每天早上7点半,加尔各答主城大街54A的院落打开大门时,会计师阿伦·慕克吉都会准时出现在门口,随后深深地鞠上一躬,将头轻轻地贴在墙上,虔诚地祈祷着。

 这幢有着巨大窗户的建筑在加尔各答大名鼎鼎,它就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生活了70年的地方,也是特蕾莎修女扶危济困和祈祷之所。

 祈祷 来这里祈祷成生活一部分

 对慕克吉而言,这座房子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座寺庙或者教堂。他有些腼腆地说:“当我在这里驻足时,我就会感觉心里非常安宁。”

 这里就是“特蕾莎修女之家”,为了纪念特蕾莎修女,印度政府专门将修女的遗体安放在这座房子的庭院中,供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慕名者参拜、纪念。如今,“特蕾莎修女之家”已超越了宗教信仰的差异,在这里,每天都能看见大量人群在修女遗体面前默默祈福。

 二楼走廊楼梯的尽头,就是修女生前的起居室。这间屋子仍保留了特蕾莎修女当年工作和起居的样子:房间不大,里面放着单人钢丝床、一条长桌和一条长凳。前来参拜的商人穆罕默德·侯赛因在这间屋子外紧闭双眼,低着头开始祷告说,“我总是感觉她还在这里,并带给我希望。”

 对加尔各答居民来说,到特蕾莎修女生活和工作了70多年的旧居祈祷,是每天必须要完成的“功课”。慕克吉表示,特蕾莎修女已经成了加尔各答,乃至印度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修女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挽救了许多贫寒无助的生命,也感动了每一个印度人。

 震惊 不许任何人挖出修女遗体

 多年来,加尔各答的居民一直虔诚地信奉着特蕾莎修女。然而,一个月前,当媒体报道阿尔巴尼亚政府向印度政府索要特蕾莎修女的遗体后,加尔各答全城陷入了一种莫名的震撼和愤怒。

 阿尔巴尼亚政府明确表示,明年8月就是特蕾莎修女的百年诞辰,她的遗体应该回到自己的家乡,并在那里下葬。为了能让特蕾莎修女“魂归故里”,阿尔巴尼亚总理贝里沙甚至亲自出马,对印度进行劝说。贝里沙的理由是:“特蕾莎修女在母亲和姐姐身边长眠,会比在任何其他地方更加安详。”

 不过,印度政府一口回绝了阿尔巴尼亚的要求。印度外交部发言人普拉卡希说,特蕾莎修女是印度公民,在任何情况下印度政府都不可能容许任何人挖出她的遗体。普拉卡希直言,“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特蕾莎修女之家”的修女对阿尔巴尼亚的说法更是感到不解。在她们眼里,特蕾莎修女和如今的阿尔巴尼亚几乎扯不上任何关系。

 反应 特蕾莎精神在印度生根

 尽管特蕾莎修女并不出生在印度,但加尔各答的居民仍旧把她看作是城市的自豪。

 1996年4月,86岁高龄的特蕾莎修女在工作时跌倒,伤及锁骨。同年8月,让修女饱受困扰的心脏病复发。1997年9月,特蕾莎修女与世长辞。

 特蕾莎修女留下的是4000多名和她一起救济穷人的修女,以及超过10万的义工。在全世界130个国家中分布的600多个慈善机构也是特蕾莎修女的宝贵遗产。为了纪念特蕾莎修女所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印度为她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全球400多名政要和名人前来参加她的遗体告别仪式。

 虽然特蕾莎的家乡并不在印度,但加尔各答居民还是把修女看作他们的“圣母”。加尔各答退休警察拉克哈·罗伊表示,特蕾莎修女的人道主义精神已经在印度深深扎根。

 在罗伊看来,在加尔各答遍布各区的慈善机构就是最好的证明。特蕾莎修女的精神深深印在这些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的心中。他们中甚至也有人模仿特蕾莎修女,一年到头穿着简单的服装,脚上常穿着凉鞋,但他们在帮助别人时非常热情。

 ■ 生平

 生于巴尔干的印度“名片”

 特蕾莎修女曾获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国际主义者

 特蕾莎修女于1910年出生在巴尔干半岛的马其顿地区时,这里还是奥斯曼帝国的土地。特蕾莎修女和她的家庭都是阿尔巴尼亚裔,如今特蕾莎的出生地早已成为马其顿共和国的一部分。

 18岁时,年轻的特蕾莎就离开家乡来到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修道院学校,此后一直在印度修行。1931年,正式成为修女的特蕾莎来到加尔各答,此后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直到1997年离世。

 1947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成立了孟加拉国,加尔各答涌入了数以万计的难民。当时加尔各答遍地哀鸿,霍乱和麻风病折磨着这座城市,也折磨着还在修道院的特蕾莎修女。此时,特蕾莎开始投身慈善事业,她不仅积极接受医疗培训,而且成立了博济会,身穿以白布镶上朴素蓝边的印度妇女传统装束,为当地的穷人服务。

 特蕾莎修女和同伴在印度收留了不少无依无靠、疾病缠身的流浪者,一名来自孟加拉的流浪汉临终前拉着特蕾莎修女的手说:“我活着的时候像条狗,现在死的时候终于像个人了。”

 由于对慈善事业的巨大贡献,1979年特蕾莎修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此后她成为慈善的化身,被誉为穷人的圣母。

 特蕾莎修女百年之后,孟加拉作家纳巴伦·巴塔查尔雅谈及特蕾莎的归宿时说,就像没有多少人在意诺尔曼·白求恩出生在哪里,只知道他在中国工作、生活,并受到当地人的敬仰一样,特蕾莎修女也是一位国际主义者。

 (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