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加缪 活在全球 闪闪发光
关于加缪移葬先贤祠
--------------------------------------------------------------------------------
2010-1-18 9:49:40 柳鸣九 来源:深圳晚报
2010年1月3日,深圳晚报《阅读周刊》率先推出了《加缪逝世五十年》专题,以4个版的规模,派出实力强大的文化记者,采访了法语专家柳鸣九、作家邱华栋、书评人云也退和出版社编辑冯涛,全方位记叙这位英年早逝的诺贝尔获奖作家个人生平、作品成就及文坛影响。《加缪全集》主编柳鸣九当时还亲自撰写了一篇关于加缪可能被迁入先贤祠的文章,临上版时却又给编者打来电话,慎重地表示文章暂不发表,理由是在法国官方未宣布之前,最好不要操之过急,以免误报。我们为柳先生的认真态度所感动,理解并认同了这种做法。时隔多日,柳先生再次将修改过的文章发给《阅读周刊》,作为《加缪逝世五十年》专题的后续报道。从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加缪并未能如大家所愿迁入先贤祠。这里,我们向柳鸣九先生深深致谢,也与他一起缅怀一代大师加缪。
——编者
在巴黎的闹市区,有一个肃穆严威的去处:先贤祠。这是模仿古罗马的潘提翁神殿建造的一大座巍峨厅堂,动工建于1764年,完成于1790年,本来是为了供奉巴黎城的保护女神,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改为安置国家民族伟人灵柩棺木的庙堂,如1791年迎入启蒙思想运动的先驱伏尔泰,1794年迎入共和国精神的奠基人卢梭,1885年迎入一代文豪、反专制主义的斗士雨果,等等,均为先贤祠史上的大事,由于供奉的是棺木,它又被称为“伟人公墓”。
就建筑之古、声誉之隆、品级之高,先贤祠无疑算得上是巴黎第一流的“名胜古迹”。但到花都旅游的人,去瞻仰拜访的人实在不多。它远不像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等地那么游人熙熙攘攘。它耸立在热闹的街区之中,被巴黎大学、巴黎高师、法兰西学院等文化殿堂从四面簇拥着,却显得冷清、静寂,颇有大隐隐于市之态。当然,它更很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介热议的话题。
不过,一旦它成为话题,那肯定就是大话题、热话题。几年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决定将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移葬先贤祠,就曾引起了热议,不仅是在巴黎、在法国的热议。而且是在全世界的热议。一时间还曾成为了全世界很多报纸文化新闻的头条,不,不仅是文化新闻,而且简直就是政治新闻了,因为这毕竟是法国总统的决定。希拉克最后把这件事办成了,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他的一项文化政绩,至少是一件令人瞩目的文化作为。移葬的那一天,隆重的典礼、堂皇的仪仗队、万人空巷的盛况,不仅使得先贤祠大肆热闹了一阵子,在荧屏上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而且,此举开了一个先例、树立了一个文学批评标准:通俗文学作家也可以入先贤祠,如果他的名气的确很牛很牛的话。
希拉克能想出来的文化创意,现任总统萨科齐当然也能想到。就在上个月15日,他宣布欲在2010年加缪逝世五十周年之际,将这位大作家的遗骨从外省迁移至先贤祠,并且就此与加缪的女儿卡特琳娜·加缪达成初步共识。在我这个粗通法国历史文化的人看来,他这个动议还是很不错的,于先贤祠,于加缪,这都是一件相得益彰的好事。
加缪是1957年诺贝尔奖文学奖的得主,当时他44岁,是二十世纪最年轻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然,在历史上,获得此奖后不久就淹没在历史时序里的作家也大有人在,加缪可不属此列。他至今仍是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声望、最被当代人热读的作家。其实,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其全集总共不过四卷。
他何以“以一当十”,竟有如此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作为文学家的他,其力量概而言之,就在于他对人的存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有彻悟的认识,有成体系的哲理,并且以经典的文学形式把这种哲理表现于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中。因为是对“最根本的问题”的“彻悟认识”,所以人人都要关心、都要思索、都会共鸣;因为是“成体系的哲理”,所以他有深度,有睿智,是有光亮的精神火炬,对世人能起昭示作用;因为是“经典的文学形式”,所以最容易为大多数文化读者所喜闻乐见。有这三者的统一,加缪才能创造出在格调上、气度上可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比美的文学系列:《局外人》、《西西弗神话》与《鼠疫》,他也就免于成为一个遣词造句的文匠,而成为了文学殿堂里一个气派恢宏的大家,堪与在先贤祠享受哀荣的那些伟人并列。何况,加缪除了文学业绩外,还有民族功勋。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了大量的反法西斯的地下斗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而1945年获了抵抗运动勋章,与伏尔泰、雨果、左拉一样,他也是一个作家兼斗士的民族伟人,他能入住先贤祠,我相信定将使这个殿堂更加充实,更添一分光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加缪迁入先贤祠一事,却遭到了法国左派与他自己亲属的强烈反对。看来,此事大有被搅黄作罢之势。
据有关报道,左派政党为此不惜发表声明,冷嘲热讽,矛头直指“萨科奇政府的右翼政策”,有的左翼政治家则干脆指责“萨科奇欲借先哲遗骨图政治私利”,甚至有关人士更语出惊人:“此举纯系花招,是萨科奇劫持知识阶层的一种伎俩”。
加缪与法国左派的关系一直复杂而不平静。他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真正“左”倾的现代西方智识精英,唯其有点独立精神,在上个世纪阵营感颇为时行的那个历史年代里,法国的左派对他可没有少操心费劲,他还曾经被扣上过可怕的帽子。虽然他最后被盖棺论定为“与正义事业紧密相连”,但这次移葬先贤祠一议,又引起了左派大动脑筋,大费口舌,不过,实事求是说,其策略还是高明的,并未指向加缪,而是指向了萨科奇政府之“右”。在政治上左派批“右”,天经地义也,司空见惯,似无可厚非。毕竟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此番举动表明,声言者对移葬之事并不乐观其成,其内心的想法究竟如何,则不甚明朗。至于“劫持知识分子”一说,显然有失夸张,确实言重了。既然乃一纯粹文化事件,何妨就事论事,但问入祠者品级如何,够不够入祠的标准足矣,刻意加以政治化而大做文章,徒有损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让世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损人而不利己,何苦来着?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加缪的儿子若望·加缪也出面反对将其父迁入先贤祠,而且看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至加缪的女儿卡特琳娜也从原来赞同而改口后撤。加缪这一儿一女,是双胞胎兄妹,若干年前,我就见过加缪不止一张带着年幼的儿女在休闲与出游的照片,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位毛头小子日后会有此番惊人之举。他年已六十有四,现在过着隐居生活,他的反对是通过一位密友表示的,而这位密友又拒绝公布身份,其反对理由,据说也是怀疑萨科奇有利用加缪的意图,而且认为为国家民族服务、接受官方荣誉“亦非加缪九泉下所愿”。
不言而喻,无神论者都知道这是儿子在替代九泉之下的父亲思考与表态,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众所周知,加缪曾经为了法兰西的存亡,进行过艰苦勇敢的斗争,而且,他生前并不拒绝适合于他的官方荣誉,至少有两次,一次是他接受了抵抗运动勋章,一次是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何况,若望·加缪先生该知道,加缪在普罗旺斯卢马兰村的墓地实在是太简陋、太偏僻了。我见过他墓地的照片,我担心隔不了多少年,它就有可能被野草所淹没。我想,他的确应该有一个比较经风雨、抗时序的新居所。
今天,已经是2009年的岁末,距2010年1月4日加缪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只有三四天。关于加缪移葬先贤祠一事,迄至今日为止,尚未听说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消息传来,看样子,这件事是彻底黄掉了。面对着一桩相得益彰的好事就此泡汤的过程,我实在不能不扼腕叹息。
在感慨系之的时候,欣闻上海译文出版社即将在近日推出中译本《加缪全集》。这是中国人对加缪最诚挚的敬意,也是对他逝世五十周年的一次最好的纪念。我觉得这似乎有点像一句俗话所说:这里不亮那里亮。
加缪活在全球,他在哪里都闪闪发光。
关于加缪移葬先贤祠
--------------------------------------------------------------------------------
2010-1-18 9:49:40 柳鸣九 来源:深圳晚报
2010年1月3日,深圳晚报《阅读周刊》率先推出了《加缪逝世五十年》专题,以4个版的规模,派出实力强大的文化记者,采访了法语专家柳鸣九、作家邱华栋、书评人云也退和出版社编辑冯涛,全方位记叙这位英年早逝的诺贝尔获奖作家个人生平、作品成就及文坛影响。《加缪全集》主编柳鸣九当时还亲自撰写了一篇关于加缪可能被迁入先贤祠的文章,临上版时却又给编者打来电话,慎重地表示文章暂不发表,理由是在法国官方未宣布之前,最好不要操之过急,以免误报。我们为柳先生的认真态度所感动,理解并认同了这种做法。时隔多日,柳先生再次将修改过的文章发给《阅读周刊》,作为《加缪逝世五十年》专题的后续报道。从中我们遗憾地看到:加缪并未能如大家所愿迁入先贤祠。这里,我们向柳鸣九先生深深致谢,也与他一起缅怀一代大师加缪。
——编者
在巴黎的闹市区,有一个肃穆严威的去处:先贤祠。这是模仿古罗马的潘提翁神殿建造的一大座巍峨厅堂,动工建于1764年,完成于1790年,本来是为了供奉巴黎城的保护女神,从法国大革命开始,改为安置国家民族伟人灵柩棺木的庙堂,如1791年迎入启蒙思想运动的先驱伏尔泰,1794年迎入共和国精神的奠基人卢梭,1885年迎入一代文豪、反专制主义的斗士雨果,等等,均为先贤祠史上的大事,由于供奉的是棺木,它又被称为“伟人公墓”。
就建筑之古、声誉之隆、品级之高,先贤祠无疑算得上是巴黎第一流的“名胜古迹”。但到花都旅游的人,去瞻仰拜访的人实在不多。它远不像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等地那么游人熙熙攘攘。它耸立在热闹的街区之中,被巴黎大学、巴黎高师、法兰西学院等文化殿堂从四面簇拥着,却显得冷清、静寂,颇有大隐隐于市之态。当然,它更很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介热议的话题。
不过,一旦它成为话题,那肯定就是大话题、热话题。几年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决定将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移葬先贤祠,就曾引起了热议,不仅是在巴黎、在法国的热议。而且是在全世界的热议。一时间还曾成为了全世界很多报纸文化新闻的头条,不,不仅是文化新闻,而且简直就是政治新闻了,因为这毕竟是法国总统的决定。希拉克最后把这件事办成了,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他的一项文化政绩,至少是一件令人瞩目的文化作为。移葬的那一天,隆重的典礼、堂皇的仪仗队、万人空巷的盛况,不仅使得先贤祠大肆热闹了一阵子,在荧屏上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而且,此举开了一个先例、树立了一个文学批评标准:通俗文学作家也可以入先贤祠,如果他的名气的确很牛很牛的话。
希拉克能想出来的文化创意,现任总统萨科齐当然也能想到。就在上个月15日,他宣布欲在2010年加缪逝世五十周年之际,将这位大作家的遗骨从外省迁移至先贤祠,并且就此与加缪的女儿卡特琳娜·加缪达成初步共识。在我这个粗通法国历史文化的人看来,他这个动议还是很不错的,于先贤祠,于加缪,这都是一件相得益彰的好事。
加缪是1957年诺贝尔奖文学奖的得主,当时他44岁,是二十世纪最年轻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然,在历史上,获得此奖后不久就淹没在历史时序里的作家也大有人在,加缪可不属此列。他至今仍是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声望、最被当代人热读的作家。其实,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其全集总共不过四卷。
他何以“以一当十”,竟有如此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作为文学家的他,其力量概而言之,就在于他对人的存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有彻悟的认识,有成体系的哲理,并且以经典的文学形式把这种哲理表现于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中。因为是对“最根本的问题”的“彻悟认识”,所以人人都要关心、都要思索、都会共鸣;因为是“成体系的哲理”,所以他有深度,有睿智,是有光亮的精神火炬,对世人能起昭示作用;因为是“经典的文学形式”,所以最容易为大多数文化读者所喜闻乐见。有这三者的统一,加缪才能创造出在格调上、气度上可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乐》比美的文学系列:《局外人》、《西西弗神话》与《鼠疫》,他也就免于成为一个遣词造句的文匠,而成为了文学殿堂里一个气派恢宏的大家,堪与在先贤祠享受哀荣的那些伟人并列。何况,加缪除了文学业绩外,还有民族功勋。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了大量的反法西斯的地下斗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而1945年获了抵抗运动勋章,与伏尔泰、雨果、左拉一样,他也是一个作家兼斗士的民族伟人,他能入住先贤祠,我相信定将使这个殿堂更加充实,更添一分光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加缪迁入先贤祠一事,却遭到了法国左派与他自己亲属的强烈反对。看来,此事大有被搅黄作罢之势。
据有关报道,左派政党为此不惜发表声明,冷嘲热讽,矛头直指“萨科奇政府的右翼政策”,有的左翼政治家则干脆指责“萨科奇欲借先哲遗骨图政治私利”,甚至有关人士更语出惊人:“此举纯系花招,是萨科奇劫持知识阶层的一种伎俩”。
加缪与法国左派的关系一直复杂而不平静。他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真正“左”倾的现代西方智识精英,唯其有点独立精神,在上个世纪阵营感颇为时行的那个历史年代里,法国的左派对他可没有少操心费劲,他还曾经被扣上过可怕的帽子。虽然他最后被盖棺论定为“与正义事业紧密相连”,但这次移葬先贤祠一议,又引起了左派大动脑筋,大费口舌,不过,实事求是说,其策略还是高明的,并未指向加缪,而是指向了萨科奇政府之“右”。在政治上左派批“右”,天经地义也,司空见惯,似无可厚非。毕竟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此番举动表明,声言者对移葬之事并不乐观其成,其内心的想法究竟如何,则不甚明朗。至于“劫持知识分子”一说,显然有失夸张,确实言重了。既然乃一纯粹文化事件,何妨就事论事,但问入祠者品级如何,够不够入祠的标准足矣,刻意加以政治化而大做文章,徒有损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让世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损人而不利己,何苦来着?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加缪的儿子若望·加缪也出面反对将其父迁入先贤祠,而且看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以至加缪的女儿卡特琳娜也从原来赞同而改口后撤。加缪这一儿一女,是双胞胎兄妹,若干年前,我就见过加缪不止一张带着年幼的儿女在休闲与出游的照片,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位毛头小子日后会有此番惊人之举。他年已六十有四,现在过着隐居生活,他的反对是通过一位密友表示的,而这位密友又拒绝公布身份,其反对理由,据说也是怀疑萨科奇有利用加缪的意图,而且认为为国家民族服务、接受官方荣誉“亦非加缪九泉下所愿”。
不言而喻,无神论者都知道这是儿子在替代九泉之下的父亲思考与表态,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众所周知,加缪曾经为了法兰西的存亡,进行过艰苦勇敢的斗争,而且,他生前并不拒绝适合于他的官方荣誉,至少有两次,一次是他接受了抵抗运动勋章,一次是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何况,若望·加缪先生该知道,加缪在普罗旺斯卢马兰村的墓地实在是太简陋、太偏僻了。我见过他墓地的照片,我担心隔不了多少年,它就有可能被野草所淹没。我想,他的确应该有一个比较经风雨、抗时序的新居所。
今天,已经是2009年的岁末,距2010年1月4日加缪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只有三四天。关于加缪移葬先贤祠一事,迄至今日为止,尚未听说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消息传来,看样子,这件事是彻底黄掉了。面对着一桩相得益彰的好事就此泡汤的过程,我实在不能不扼腕叹息。
在感慨系之的时候,欣闻上海译文出版社即将在近日推出中译本《加缪全集》。这是中国人对加缪最诚挚的敬意,也是对他逝世五十周年的一次最好的纪念。我觉得这似乎有点像一句俗话所说:这里不亮那里亮。
加缪活在全球,他在哪里都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