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国外判例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10-04-14 10:16:45 点击次数: 0
摘            要:  
       从当年莫蒂拉尔放弃万贯家产,毅然带领儿孙追随圣雄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呕心沥血,到印度独立后,祖孙三代先后执政40多年——
简介:
九次入狱  判例网惊叹正当犯罪

尼赫鲁家族 暗杀阴影笼罩的统治者

2010-04-09 13:55:32

《环球人物》杂志驻印度特约记者 金丰



翻开印度百年现代史,随处可见尼赫鲁家族的踪迹。一家先后出过3位总理、5位党主席,这样显赫的家族不仅在印度绝无仅有,在世界政坛也属罕见。从当年莫蒂拉尔放弃万贯家产,毅然带领儿孙追随圣雄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呕心沥血,到印度独立后,祖孙三代先后执政40多年,推动印度从贫穷落后走向自力更生,尼赫鲁家族为印度做出了非凡贡献和巨大牺牲。

莫蒂拉尔:从贵族到囚徒

尼赫鲁家族源自遍布雪山峻岭的克什米尔,原姓考尔,属于印度教中的最高等级——婆罗门。18世纪初,家族中一位名叫拉志·考尔的学者受莫卧儿皇帝垂青,入德里法院为官,举家迁往德里运河边御赐的新居。为此,家族改姓为“尼赫鲁”,意为运河。

若干代后,时任德里警察局长的甘迦·尼赫鲁在1861年得到一个小儿子,起名莫蒂拉尔·尼赫鲁。正是他,使尼赫鲁家族走向印度政治舞台的中心。1857年,在印度反英大起义中,莫蒂拉尔全家为躲避战火,迁至恒河中部的印度教圣城——阿拉哈巴德。在当律师的哥哥影响下,莫蒂拉尔开始学习法律。25岁那年,哥哥去世,他毅然挑起了养家重担。首次承办案件,他只挣到5卢比。但几年后,随着业务不断精通,莫蒂拉尔渐渐成为全印度最炙手可热的律师,随即他修建了一座当地最为豪华的公馆——“欢喜宫”。据载,尼赫鲁家族是当年联合省(现在印度北方邦)第一个拥有汽车的家庭,就连英国省督都羡慕不已。莫蒂拉尔应邀加入省立法会议,英国许多达官贵人常为其座上宾。1911年英王乔治五世巡游印度时,莫蒂拉尔全家受到接见。

当时,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但莫蒂拉尔仍在欢喜宫里过着逍遥日子,甚至一度鄙视圣雄甘地。然而,“阿姆利则惨案”改变了莫蒂拉尔——1919年4月13日,旁遮普省阿姆利则市的5万市民举行和平集会,要求释放两名被逮捕的民族运动活动家。英国殖民当局开枪射杀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379人被杀,1200人受伤,直到1650发子弹全部打光才停止射击。震惊世界的流血惨案,使莫蒂拉尔全家彻底改变了对英国人的态度。

莫蒂拉尔从此拒赴英国殖民政府的宴会,并辞去省立法会议中的席位,停止律师业务,积极投入争取独立的运动。1919年12月,他当选为国大党主席,从此成为甘地最坚定的战友。他抛弃了欧化的生活方式,不再穿西装、戴软呢帽、打丝领带,而改穿土布紧身裤和“阿其康”长袍,戴甘地帽。他还关闭了家里的欧式厨房,拆除马厩,削减仆役。将从欧洲购置的西服、天鹅绒、绸缎甚至洋娃娃都付之一炬。这一举动轰动了全国。20世纪20年代,莫蒂拉尔多次入狱。1930年他再度被监禁,获释后不久,于1931年2月去世。

尼赫鲁:九次入狱的开国元勋

新德里莫迪路1号,是印度开国元勋尼赫鲁的纪念馆。馆内,摊开的书卷,发黄的老花镜,旧式拨号电话……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无不放轻脚步,压低声音,生怕惊扰了他。一双双虔诚眼睛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全都是各地民众对辉煌一时的“尼赫鲁时代”的静静追思。

1889年,事业蒸蒸日上的莫蒂拉尔有了第一个儿子,起名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下文简称尼赫鲁)。“贾瓦哈拉尔”,意思是“红宝石”。58年后,正是这颗“红宝石”迫使英国人摘下了“女王皇冠上最为耀眼的明珠”,同意印度独立建国。

小时候的尼赫鲁在印度完成初等学业后,被送到英国哈罗公学和剑桥大学深造。从学生时代起,他就对政治很感兴趣。大学期间,恰逢英国大选,尼赫鲁每日翻阅报纸,关注选情。当老师考问学生们对大选的了解程度时,尼赫鲁竟能说出英国全体内阁成员的名字。

1912年,尼赫鲁学成归国。1916年,国大党在北方邦勒克瑙召开年会,27岁的尼赫鲁第一次见到圣雄甘地。他眼中的甘地“像一股强大的电流……又像一道闪光,划破了黑暗,清除了我们眼睛上的翳障”。很快,他投身民族独立运动。从此,挨打和入狱成为家常便饭。1921年至1945年间,尼赫鲁先后入狱9次,共坐牢1041天。

在严酷的独立斗争中,尼赫鲁逐渐成熟。1929年冬,国大党在拉合尔年会上通过了尼赫鲁起草的《开辟历史新纪元》决议,将“完全独立”作为奋斗目标。由于尼赫鲁有能力调和党内矛盾,不惑之年的他当选为党主席。

1937年,尼赫鲁在5个月内,或坐汽车,或骑大象,或乘木筏,几乎行遍全印度,每天演讲10次以上,听众达1000多万。最终,除旁遮普和孟加拉两省外,尼赫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利用英国殖民当局倡导的议会民主,使国大党在选举中大获全胜,为印度独立建立了深厚的群众和地方基础。1942年,尼赫鲁领导国大党开展要求英国“及时而有秩序地撤出印度”的“撤出印度”运动。英印殖民当局立即宣布国大党非法,并逮捕了尼赫鲁等人。这是尼赫鲁第9次、也是最后一次入狱。

尼赫鲁身陷囹圄却毫不悲观。在狱中,他写成了《印度的发现》一书:“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时至今日,这句名言仍为印度人耳熟能详。

二战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掀起高潮。英国政府被迫考虑移交印度政权。尼赫鲁和英国进行了艰苦的谈判,终于达成了承认印度为英联邦自治领、印度与巴基斯坦分治的蒙巴顿方案。1947年8月15日凌晨,尼赫鲁在德里莫卧儿王朝的王宫城墙上,升起了印度第一面独立的旗帜。此后他三度出任总理,主管政府工作17年。1964年,他在发表一次演说后心脏病突发,不久逝世。

英迪拉:永不凋谢的红玫瑰

“我像男孩子一样长大。我的洋娃娃几乎都不是要喂奶的婴儿,而是袭击兵营和被投入监狱的男男女女。”在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专访时,英迪拉如此回忆童年。

作为尼赫鲁的独生女,英迪拉自幼深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5岁时就探过监,12岁时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创立“猴子队”,参加国大党的游行集会,帮助散发宣传品。她早年留学瑞士和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历史、人类学等,21岁加入国大党。

1942年,英迪拉打破传统,与出身拜火教的新闻记者费罗兹·甘地结婚。婚后生有二子,长子拉吉夫(1944年出生),次子桑贾伊(1946年出生)。婚后不久,两人就因参加抗英斗争一起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后,英迪拉常陪同父亲参加外交活动,出访美、中、苏、法等国,出席英联邦总理会议,参加万隆会议,充当印度“第一夫人”的角色。

1964年父亲病逝后,夏斯特里继任总理,英迪拉出任新闻广播部长。不到两年,夏斯特里猝逝,英迪拉被推举为印度历史上首位女总理。

英迪拉办事果断,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在党内,她纵横捭阖,击败各路政敌。但是,不少印度媒体对其任人唯亲、压制异己的做法颇有微辞。尤其在1975年,她为打击反对派,实行长达19个月的紧急状态,导致大批反对党人士身陷囹圄,被史学家称为“印度建国后最黑暗的时代”。

1984年,英迪拉调兵围剿锡克教反政府武装,造成大量伤亡,直接导致了同年10月31日她本人被锡克卫兵刺杀身亡。迄今,在新德里萨夫达章路1号的英迪拉纪念馆内,还有一条铺满木板的小径,尽头放着一束她平生最钟爱的红色玫瑰花。当年,英迪拉正是在这里中弹倒地的。迄今,这束花似乎在提醒世人:功过自在人心。

拉吉夫:临危受命的飞行员

1984年10月31日傍晚,印度总统府阿育王大厅,一个年轻而哀痛的声音宣读着就职新一届总理的誓词。这个曾习惯于翱翔蓝天的人,原本对政治毫无兴趣,只因4年前弟弟去世,才被母亲英迪拉推向政治舞台。

拉吉夫·甘地,尼赫鲁家族第四代传人,1944年8月出生时,外祖父尼赫鲁尚在狱中。长大后,拉吉夫赴伦敦帝国学院、剑桥大学学习机械工程,课余学习飞行。留学期间,他从不炫耀出身,为赚足生活费,他烤过面包,卖过冰淇淋,还在果园打过零工。

留英期间,他邂逅了美丽的意大利姑娘索尼娅。英迪拉一次到伦敦开会,提出要见见索尼娅,后者不免紧张。未来的婆婆温和地说:“索尼娅,我是一个母亲,不要怕我。”英迪拉见索尼娅衣服上有一处开了线,马上拿出随身带的针线帮她缝上,让索尼娅非常感动。1968年,拉吉夫和索尼娅按印度教习俗举行了婚礼。婚后,拉吉夫在印度航空公司担任飞行员。他们相继有了儿子拉胡尔和女儿普里扬卡,一家其乐融融。

英迪拉起初只想让雄心勃勃的次子桑贾伊继承家族衣钵。不料,次子于1980年飞机失事遇难。此后,经母亲再三要求,拉吉夫终于告别了14年的飞行生涯,于1981年5月加入国大党,1983年被任命为国大党总书记。

英迪拉被刺,激化了宗教纷争。面对严重局势,拉吉夫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首要任务。他一方面克服巨大悲痛,安葬母亲,另一方面采取措施平息仇恨,迅速避免了教派仇杀的蔓延,及时稳定了局势。

1989年11月印度大选,国大党在大选中因军售丑闻案落败。人民党执政后,不到两年,因政绩不佳,被迫提前举行大选。拉吉夫在全国奔走,准备东山再起。不幸的事件发生了:1991年5月21日夜,拉吉夫赴南方参加竞选集会,在接受一名泰米尔猛虎组织成员献花时遭自杀式爆炸袭击身亡。这对尼赫鲁家族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好在其妻索尼娅挑起了国大党主席的重任,帮助“第一家族”逐渐恢复了元气。

拉胡尔:万众瞩目的明日之星

如今走在印度大街上,随便问路人下一届总理可能是谁,答案几乎众口一词:“拉胡尔·甘地。”自2004年国大党重新执政以来,作为尼赫鲁家族的第五代传人,拉胡尔·甘地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全国焦点,其风头之强劲,压过了所有的老牌政治家。因为他年轻的肩膀上,不仅担负着带领国大党续写辉煌的重任,更担负着延续家族政治血脉的希望。

现年39岁的拉胡尔,是拉吉夫和索尼娅异国之恋的第一个爱情结晶,自幼深得双亲及祖母英迪拉的疼爱。但受“第一家庭”特殊地位所限,拉胡尔从小深居简出,即便上学,也是由教师到家里授课,如果想出去一次,也总是在保镖严密看护下匆匆走过公园或商店。

政治的残酷带给拉胡尔的,不仅是童年的孤独,更是痛苦的回忆。1984年,祖母遇刺身亡后,年仅14岁的拉胡尔惊恐地躲在父亲身后观看火葬仪式。时隔7年,父亲遇害,又让他匆匆中断了在哈佛大学的学业,在万众瞩目下,亲手点燃了安放父亲遗体的柴堆。不久,作为长子,拉胡尔又将父亲骨灰洒入恒河。当年的《印度时报》曾催人泪下地描写道:“拉胡尔捧着装有父亲骨灰的铜罐,拖着沉重的双腿,走上河心搭着由花环装饰的木台时,凝视着失声痛哭的母亲和妹妹,将骨灰撒入了滔滔不息的圣水之中……”

尽管国大党内早有不少人恳求索尼娅任命拉胡尔为国大党青年组织的负责人,但或许已经历了太多不幸,拉胡尔毕业后一直没有从政,反而到一家英国公司从事财务咨询工作。与热衷政治的妹妹普里扬卡相反,2004年之前,拉胡尔竭力避开公众视线,给人以腼腆、低调的印象。

2004年4月,为帮助国大党东山再起,拉胡尔打破多年沉寂,首次竞选议员,开始在印度政坛登台亮相。顿时一股“拉胡尔旋风”席卷印度各地。他微笑时的酒窝和优雅谈吐,总能在所到之处赢得无数欢呼,有人甚至在自家屋顶撒上玫瑰花瓣与金盏花,虔诚地迎接拉胡尔车队的到来。在民众对尼赫鲁家族的狂热崇拜下,拉胡尔轻而易举地获得了选举胜利,成为代表阿梅提地区的议员。5月18日,国大党推荐辛格出任印度总理,夺回了失去8年的总理宝座。印度媒体纷纷感慨拉胡尔功不可没,正是他的参选极大振奋了国大党的士气,吸引了众多年轻选民。

拉胡尔于2007年出任国大党总书记。2009年,国大党再次以压倒性优势蝉联执政。总理辛格力邀拉胡尔入阁,但拉胡尔此前表态,由于“经验不足”,他不会出任政府职务。很多人坚信,拉胡尔早晚会担任总理,如他所言:“我渴望领导印度,但还需要时间。”

丰富的家族遗产

尼赫鲁家族之所以领袖辈出,除个人因素外,离不开印度独特的文化环境。印度老百姓习惯于家族经营。首都新德里的市区竟没有一家大型超市,一家家店铺像马蜂窝一样挤在一起。每个店铺里无论缺少什么货物,有两样东西万万不能缺少:一个是神像,另一个就是先人的遗像。这两个像都放在离收银台最近的地方。每天店主开门时,第一件事就是点燃一炷香,然后用手轻轻扇动,让香烟弥漫到神像和先人遗像上。这时店主心里才踏实下来。印度人重视自己的家族,对社会地位高的家族更是表现出相当的尊重。

这种家族意识决定了印度民众对待国家和政治的态度。而传统的等级制更强化了家族观念。浓厚的宗教氛围、世袭传统和等级观念,构筑了这个南亚国家家族政治的独特风景。

更重要的是,几千年来,印度存在着有钱人施舍庇护穷人的社会现象。有一定财富的家庭雇佣穷人,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后者则以忠诚和感恩的态度回报。在这种稳定牢固的关系中,民众对家族的忠诚甚至高于对国家的忠诚。倘若有人出身高贵,又肯为穷人奔走呼号,那他就会被奉为圣人。这就不难理解尼赫鲁家族何以统治印度百年。

不可否认,尼赫鲁家族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政治遗产。他们积极投身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并成为中坚力量。印度独立后,他们坚持世俗主义、政教分离的政策,坚持宗教平等,反对种姓歧视,竭力缓和阶级矛盾。

尼赫鲁家族几代领导人,始终以维护国家独立、振兴民族经济为己任。尼赫鲁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实行公私营经济并重的混合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英迪拉主导完成了“绿色革命”和“白色革命”,基本上解决了粮食和牛奶供应问题,摆脱了印度长期依靠外来援助的尴尬局面。拉吉夫主张科技兴国,提出要“用现代技术把印度带进21世纪”,大力培养软件人才,由此赢得“计算机总理”的美誉。

在国际事务上,尼赫鲁制定了不结盟外交政策,为英迪拉和拉吉夫所继承。这一政策不仅得到本国人民支持,对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世界的欢迎。

由于尼赫鲁家族几代领导人制定的内外政策,保证了印度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独立,无论政局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可能脱离尼赫鲁家族早已为印度规划好的基本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