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国家主席刘少奇平反昭雪
|
简介:
谁为国家主席刘少奇平反昭雪
黄峥,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刘少奇组组长、刘少奇研究院执行院长,著有《刘少奇一生》、《刘少奇传》、《刘少奇年谱》、《刘少奇冤案始末》、《刘少奇的最后岁月》、《王光美访谈录》等。
口述实录:
我开始接触刘少奇主席的东西,就是在他刚平反的时候。当时我是安徽省的干部,给安徽省委书记当秘书,1979年被派到中央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的情况下,像我这样的普通干部,对刘少奇主席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因为他已经被打倒十年了,对他的丑化宣传也到了一个极点,人们很难真正了解到他的过去。
我是1980年9月份毕业,当时中央文献究室刚成立,要成立刘少奇研究小组。文献研究室的前身就是“毛办”,全称是“毛泽东著作编集办公室”,1978年之后改的,当时中央领导认为不应该只研究毛泽东主席一个人的著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也应该成立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那时候刚给刘少奇平反,要编刘少奇文集,就四处调人,当时负责刘少奇组的是他以前的秘书姚力文,也是刚从人民日报借调过来的。他当时到党校找人,他爱人正好是党校老师,后来就选中了我。最开始我还是考虑回安徽,因为当时对中央领导人的事情也搞不明白,后来在姚力文的劝说下最后同意了,这样就调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开始研究刘少奇,研究了三十多年,所有关于刘少奇的文集、传记、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基本上我都参与了。
我一开始接触的就是他的档案,当时编文集,所有的资料都来这里,所以有关他平反的前前后后我还是相当了解的,也正是从这个事件中我开始熟悉、理解刘少奇的。
复查报告变成了中央决议
刘少奇作为党内第二号人物,国家主席,在文革中被打成“叛徒、内奸、反革命。” 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一切职务”的决议。应该说这是我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因为打倒刘少奇不是打倒一个人,而是打倒了一大批干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陆续有群众反映,党内也有很多人提出刘少奇平反的问题,当时党中央主席还是华国锋,一开始没有得到审批。后来邓小平同志有了批示,让在政治局常委中传阅。最后陈云同志又批示,让中纪委开始复查这个案子。
1979年中纪委也是刚恢复成立,工作千头万绪,人员有限,相当紧张,后来又和中组部联合组成一个调查组,就是由胡耀邦同志来主持进行,当时刘少奇案有420多卷档案,再加上王光美等人的一些案卷,总共570卷档案。厚厚的一大摞,复查组就一卷一卷的看,一卷一卷的查。
复查组看卷后根据提供的“证据”再去调查。当时所谓“叛徒”的证据主要是根据从前和刘少奇在满州工作时一个部下孟用潜的口供,刘少奇当时是满洲省委书记,孟用潜是当时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他们两人当年一起被捕,但是后来身份并没有暴露,文革中翻出这段事来,把孟用潜抓去围攻、逼供、诱供,白天黑夜批,没有办法就造假,搞假口供。终于有一次孟用潜被逼作了一次口供,定刘少奇叛徒案就凭的是这一个人的一次口供。而且这个人后来自己都良心不安,孟用潜在关押期间20次翻供,给毛主席写信,说那是假的,是捏造的,不是事实。因为翻供又一直把他关到1972年,一共关了五年,后来放出来时刘少奇已经死了。当时办案就凭这样一个孤证,而且作证者一直在翻供的口供就定了一个“叛徒”罪。实际后来的复查证实刘少奇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暴露身份,1925年营救出来后还继续当满州省委书记。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复查组查了半年,发现所谓的证据全都是子虚乌有,我后来问到当时参加复查组的人,问有没有阻力、难题、他们说没有。以为那么大的帽子、那么多的帽子。是铁案,不好推翻,结果发现很容易,很多证据不成为证据,是很容易的。说他是叛徒,省委召到破坏,结果,什么文件也没有。或者有什么签字画押、什么都没有。所以基本上都是伪证、逼供的产物,有些罪名还是修正主义路线等,基本上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我一条一条复查,什么问题都没有,一箱一箱的材料于是都被否定了。复查实际只用了半年时间,1979年11月份复查报告就写出来了。
报告出来后一层一层地上报,所有的中央领导都看过了,都认为没什么意见。最后邓小平批了一句:“建议把复查报告改成中央决议”。后来就把这个复查报告按中央的口吻改写了一遍,形成中央决议下发,实际上主体仍是复查报告的内容。1980年2月23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经过认真严肃的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使建国以来党内最大的冤案得到了平反。
这实际上也体现了邓小平的苦心,当初开除刘少奇党籍是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做出的决议,现在通过十一届五中全会做出决议为刘少奇平反,证明这个结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骨灰归来 徐向前泪湿衣襟
平反之后,中央决定给刘少奇开追悼会。那时还不知道骨灰在什么地方。
河南省那边的领导也已经知道了刘少奇是死在河南。但具体在什么地方,他们也不知道。当时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赵文甫也是刚平反恢复工作的,他当时就派人秘密的去调查,因为当时刘少奇主席的案子还没有平反,他们也只能暗中调查。
后来有个报道说当时有个什么人悄悄有保护起刘少奇的骨灰来,这都是演绎了,当时除了刘少奇专案组。实际上连河南省领导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老百姓了。找到刘少奇的骨灰时,当时上面只写着“死者刘卫黄申请人刘原职业无业关系父子骨灰盒编号123号”。根本不能确定是不是刘少奇的骨灰,当时河南省又去和专案组的人了解情况,后来又才派人把骨灰取回来放到当时河南省委书记赵文甫的保险柜里。
中纪委后来又专门派人去调查了解这个事情,知道了刘少奇最后死亡时的实际情况,他当时是以“烈性传染者”的身份火化的,死因一直保密,实际上是肺炎加上严重营养不良。
1980年5月份吧,就是平反决议公布后,王光美老人领着刘源兄妹几个,才去河南迎接刘少奇的骨灰。王光美老人后来跟我讲过,一个小平房,只有一个桌子,一个椅子。但是有两个东西,刘家人一眼就认出来了。就是两个枕头,是五十年代刘少奇和王光美访问柬普寨时,参观一家生产橡胶泡沫的工厂,王光美当时好奇的摸了一把这种非常轻柔的泡沫,后来西哈努克就装了一车橡胶泡沫当作回访礼物送到了北京。这些东西除了上交和赠送给朱老总等人外,王光美留了一点做了两个枕头。没有想到,最后陪伴刘少奇的就只有这两个枕头。光美老人当时就抱住枕头流泪不止。
为迎接刘少奇主席的骨灰,河南省举行了十分隆重的仪式。中央当时也派专机去接骨灰,后来刘少奇主席骨灰回到北京后,彭真、乌兰夫、韦国清、方毅、倪志福、彭冲、宋任穷、谭震林、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专程去机场接骨灰,并一直护送骨灰到人民大会堂。
1980年5月19日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当时是华国锋主持,邓小平致的悼词。有一万多人参加,邓小平后来跟王光美握手时就说:“不要哭,是好事,是胜利!”但当时人民大会堂里还是哭声一片,王光美后来跟我说,她看到徐向前元帅的衣服都哭湿了一大片。
八宝山?博物馆?大海!
追悼会后,骨灰如何安放保存也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中国革命博物馆想作为一个国家文物来保存,他们说:毛主席进了纪念堂,朱老总进了八宝山,周总理撒向了江河湖海,少奇同志的灵骨就存放在我们这儿吧,作为革命历史的文物,他含冤去世的经历,他和中国革命的关系都应该让后人永远铭记。中央领导当时的意见是尊重家属的选择,实际上刘少奇生前有过嘱咐。1956年,当时中央领导都带头在倡议火化的文件上签字。刘少奇回家后曾对王光美说过,“今天我签了字,你要保证我的遗体火化,骨灰也不要保留,撒到大海里。”后来在1967的4月,刘少奇那时已经处境艰难,家里人有一次都在,他就又说了一次“将来我死后要葬在大海里。”实际上就是最后的遗嘱了。
平反后有好多人劝王光美,保留一点骨灰,但是王光美说还是要尊重少奇的愿望,葬到海里。当时一度还在斟酌中,刘伯承元帅在得知少奇同志的骨灰仍未能如愿撒向死者生前渴望的海洋后,主动面陈中央,请求将这一任务交由海军执行。后来中央就同意这个要求,由海军来执行。治丧委员会决定,少奇同志的丧事,要按国家元首的地位,给以最高的规格和礼遇。海军司令肖劲光命令北海舰队,派出一艘驱逐舰和四艘护卫炮舰执行任务,鸣礼炮21响。这是真正的国葬,也是刘少奇主席应该得到的尊重。
王光美还是有信念的,她相信少奇是能平反的,这也是她在秦城监狱呆了12年仍然能活下来的原因。少奇也跟她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她相信有这一天。
她也有不理解。她那一代人不会给自己谋私利,特别是像刘少奇,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工作,为什么落到这个下场的,她对毛泽东的做法不理解,到后来也想不通。但她还是能顾全大局。受了那么大罪,也没有对毛主席、对中央有什么微词。直到最后,她都很尊敬、敬仰毛主席。
我觉得直到现在,对刘少奇主席的一生的宣传和定位都还不够,有三个不相称;一个是跟他在革命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不相称,一个是跟他在党内的崇高地位不相称,还有一个是跟他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不相称。 (本文来源:网易 )
黄峥,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刘少奇组组长、刘少奇研究院执行院长,著有《刘少奇一生》、《刘少奇传》、《刘少奇年谱》、《刘少奇冤案始末》、《刘少奇的最后岁月》、《王光美访谈录》等。
口述实录:
我开始接触刘少奇主席的东西,就是在他刚平反的时候。当时我是安徽省的干部,给安徽省委书记当秘书,1979年被派到中央党校理论班学习。当时的情况下,像我这样的普通干部,对刘少奇主席根本没有什么概念,因为他已经被打倒十年了,对他的丑化宣传也到了一个极点,人们很难真正了解到他的过去。
我是1980年9月份毕业,当时中央文献究室刚成立,要成立刘少奇研究小组。文献研究室的前身就是“毛办”,全称是“毛泽东著作编集办公室”,1978年之后改的,当时中央领导认为不应该只研究毛泽东主席一个人的著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也应该成立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立的。那时候刚给刘少奇平反,要编刘少奇文集,就四处调人,当时负责刘少奇组的是他以前的秘书姚力文,也是刚从人民日报借调过来的。他当时到党校找人,他爱人正好是党校老师,后来就选中了我。最开始我还是考虑回安徽,因为当时对中央领导人的事情也搞不明白,后来在姚力文的劝说下最后同意了,这样就调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开始研究刘少奇,研究了三十多年,所有关于刘少奇的文集、传记、纪录片、电视专题片基本上我都参与了。
我一开始接触的就是他的档案,当时编文集,所有的资料都来这里,所以有关他平反的前前后后我还是相当了解的,也正是从这个事件中我开始熟悉、理解刘少奇的。
复查报告变成了中央决议
刘少奇作为党内第二号人物,国家主席,在文革中被打成“叛徒、内奸、反革命。” 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一切职务”的决议。应该说这是我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因为打倒刘少奇不是打倒一个人,而是打倒了一大批干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陆续有群众反映,党内也有很多人提出刘少奇平反的问题,当时党中央主席还是华国锋,一开始没有得到审批。后来邓小平同志有了批示,让在政治局常委中传阅。最后陈云同志又批示,让中纪委开始复查这个案子。
1979年中纪委也是刚恢复成立,工作千头万绪,人员有限,相当紧张,后来又和中组部联合组成一个调查组,就是由胡耀邦同志来主持进行,当时刘少奇案有420多卷档案,再加上王光美等人的一些案卷,总共570卷档案。厚厚的一大摞,复查组就一卷一卷的看,一卷一卷的查。
复查组看卷后根据提供的“证据”再去调查。当时所谓“叛徒”的证据主要是根据从前和刘少奇在满州工作时一个部下孟用潜的口供,刘少奇当时是满洲省委书记,孟用潜是当时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他们两人当年一起被捕,但是后来身份并没有暴露,文革中翻出这段事来,把孟用潜抓去围攻、逼供、诱供,白天黑夜批,没有办法就造假,搞假口供。终于有一次孟用潜被逼作了一次口供,定刘少奇叛徒案就凭的是这一个人的一次口供。而且这个人后来自己都良心不安,孟用潜在关押期间20次翻供,给毛主席写信,说那是假的,是捏造的,不是事实。因为翻供又一直把他关到1972年,一共关了五年,后来放出来时刘少奇已经死了。当时办案就凭这样一个孤证,而且作证者一直在翻供的口供就定了一个“叛徒”罪。实际后来的复查证实刘少奇同志当时根本没有暴露身份,1925年营救出来后还继续当满州省委书记。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复查组查了半年,发现所谓的证据全都是子虚乌有,我后来问到当时参加复查组的人,问有没有阻力、难题、他们说没有。以为那么大的帽子、那么多的帽子。是铁案,不好推翻,结果发现很容易,很多证据不成为证据,是很容易的。说他是叛徒,省委召到破坏,结果,什么文件也没有。或者有什么签字画押、什么都没有。所以基本上都是伪证、逼供的产物,有些罪名还是修正主义路线等,基本上都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我一条一条复查,什么问题都没有,一箱一箱的材料于是都被否定了。复查实际只用了半年时间,1979年11月份复查报告就写出来了。
报告出来后一层一层地上报,所有的中央领导都看过了,都认为没什么意见。最后邓小平批了一句:“建议把复查报告改成中央决议”。后来就把这个复查报告按中央的口吻改写了一遍,形成中央决议下发,实际上主体仍是复查报告的内容。1980年2月23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经过认真严肃的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使建国以来党内最大的冤案得到了平反。
这实际上也体现了邓小平的苦心,当初开除刘少奇党籍是在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做出的决议,现在通过十一届五中全会做出决议为刘少奇平反,证明这个结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骨灰归来 徐向前泪湿衣襟
平反之后,中央决定给刘少奇开追悼会。那时还不知道骨灰在什么地方。
河南省那边的领导也已经知道了刘少奇是死在河南。但具体在什么地方,他们也不知道。当时的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赵文甫也是刚平反恢复工作的,他当时就派人秘密的去调查,因为当时刘少奇主席的案子还没有平反,他们也只能暗中调查。
后来有个报道说当时有个什么人悄悄有保护起刘少奇的骨灰来,这都是演绎了,当时除了刘少奇专案组。实际上连河南省领导都不知道,更不用说老百姓了。找到刘少奇的骨灰时,当时上面只写着“死者刘卫黄申请人刘原职业无业关系父子骨灰盒编号123号”。根本不能确定是不是刘少奇的骨灰,当时河南省又去和专案组的人了解情况,后来又才派人把骨灰取回来放到当时河南省委书记赵文甫的保险柜里。
中纪委后来又专门派人去调查了解这个事情,知道了刘少奇最后死亡时的实际情况,他当时是以“烈性传染者”的身份火化的,死因一直保密,实际上是肺炎加上严重营养不良。
1980年5月份吧,就是平反决议公布后,王光美老人领着刘源兄妹几个,才去河南迎接刘少奇的骨灰。王光美老人后来跟我讲过,一个小平房,只有一个桌子,一个椅子。但是有两个东西,刘家人一眼就认出来了。就是两个枕头,是五十年代刘少奇和王光美访问柬普寨时,参观一家生产橡胶泡沫的工厂,王光美当时好奇的摸了一把这种非常轻柔的泡沫,后来西哈努克就装了一车橡胶泡沫当作回访礼物送到了北京。这些东西除了上交和赠送给朱老总等人外,王光美留了一点做了两个枕头。没有想到,最后陪伴刘少奇的就只有这两个枕头。光美老人当时就抱住枕头流泪不止。
为迎接刘少奇主席的骨灰,河南省举行了十分隆重的仪式。中央当时也派专机去接骨灰,后来刘少奇主席骨灰回到北京后,彭真、乌兰夫、韦国清、方毅、倪志福、彭冲、宋任穷、谭震林、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同志都专程去机场接骨灰,并一直护送骨灰到人民大会堂。
1980年5月19日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当时是华国锋主持,邓小平致的悼词。有一万多人参加,邓小平后来跟王光美握手时就说:“不要哭,是好事,是胜利!”但当时人民大会堂里还是哭声一片,王光美后来跟我说,她看到徐向前元帅的衣服都哭湿了一大片。
八宝山?博物馆?大海!
追悼会后,骨灰如何安放保存也是一个大问题。
当时中国革命博物馆想作为一个国家文物来保存,他们说:毛主席进了纪念堂,朱老总进了八宝山,周总理撒向了江河湖海,少奇同志的灵骨就存放在我们这儿吧,作为革命历史的文物,他含冤去世的经历,他和中国革命的关系都应该让后人永远铭记。中央领导当时的意见是尊重家属的选择,实际上刘少奇生前有过嘱咐。1956年,当时中央领导都带头在倡议火化的文件上签字。刘少奇回家后曾对王光美说过,“今天我签了字,你要保证我的遗体火化,骨灰也不要保留,撒到大海里。”后来在1967的4月,刘少奇那时已经处境艰难,家里人有一次都在,他就又说了一次“将来我死后要葬在大海里。”实际上就是最后的遗嘱了。
平反后有好多人劝王光美,保留一点骨灰,但是王光美说还是要尊重少奇的愿望,葬到海里。当时一度还在斟酌中,刘伯承元帅在得知少奇同志的骨灰仍未能如愿撒向死者生前渴望的海洋后,主动面陈中央,请求将这一任务交由海军执行。后来中央就同意这个要求,由海军来执行。治丧委员会决定,少奇同志的丧事,要按国家元首的地位,给以最高的规格和礼遇。海军司令肖劲光命令北海舰队,派出一艘驱逐舰和四艘护卫炮舰执行任务,鸣礼炮21响。这是真正的国葬,也是刘少奇主席应该得到的尊重。
王光美还是有信念的,她相信少奇是能平反的,这也是她在秦城监狱呆了12年仍然能活下来的原因。少奇也跟她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她相信有这一天。
她也有不理解。她那一代人不会给自己谋私利,特别是像刘少奇,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工作,为什么落到这个下场的,她对毛泽东的做法不理解,到后来也想不通。但她还是能顾全大局。受了那么大罪,也没有对毛主席、对中央有什么微词。直到最后,她都很尊敬、敬仰毛主席。
我觉得直到现在,对刘少奇主席的一生的宣传和定位都还不够,有三个不相称;一个是跟他在革命建设中做出的贡献不相称,一个是跟他在党内的崇高地位不相称,还有一个是跟他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不相称。 (本文来源:网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