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杀袁崇焕 妻子流放三千里
|
简介:
冤杀袁崇焕 妻子流放三千里
明崇祯三年(1630)八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州、莱州、天津军务的袁崇焕,被崇祯帝处以及其残酷的磔(即分尸)刑,兄弟、妻、子也遭株连,流放三千里外,袁崇焕当时的罪名是:自作主张与后金议和,专权擅杀大将毛文龙。这两桩事都是有的,故而当时人们都认为袁罪有应得,而实际上袁的被杀,是一桩冤案,这真相是在满清入关以后,修纂清太宗实录时才大白于天下。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一说广西藤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为人好谈兵事,且有胆略。熹宗天启二年(1622),以佥事(正五品)的身份任关外监军,曾受辽东经略王在晋之命到前屯地方安抚百姓,他夜行于荆棘虎豹之中,天亮前入城,显暴了超人的胆魄。天启四年(1624年),孙承中接替王在晋,袁崇焕与孙协力同心,惨淡经营,在山海关外筑起坚固的防线,使努尔哈赤无机可乘。孙遭魏忠贤奸党攻讦辞职后,经略一职由当时兵部尚书高第接任。高主张弃关外大片土地,命诸将尽撤关外守备,袁抗命不撤,坚守孤城宁远。天启六年(1626)击退努尔哈赤十万大军的攻击,取得明朝对后军作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努尔哈赤郁郁不欢,在同年八月病死。
天启七年,皇太极率军攻打宁远、锦州,“士卒死伤甚多”,无功而还。此战史称“宁(远)、锦(州)大捷”。袁崇焕两次获胜,却因未向权阉魏忠贤献媚而遭忌恨,文官大臣数百人因“宁锦大捷”而增俸禄,魏忠贤之子也无功而封伯,袁崇焕却被排挤回乡。不久,明熹宗驾崩,朱由校即帝位(年号崇祯),魏忠贤被诛,袁崇焕复出,于崇祯元年(1628)四月,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的职衔,督师辽东。赴辽东前,袁考虑到前任孙承宗、熊廷弼都因受人排挤而无法建功,反致获罪的教训,特地要求崇祯提防廷臣的谗言和敌方的反间计,崇祯也答应了他。谁知时隔两年又四个月,袁却终因廷臣攻讦和敌方反间而命丧九泉。
袁到辽东任上后,为加强军纪,诛杀了皮岛统帅毛文龙。毛是辽东巡抚王化贞的老部下,王化贞溃败被诛,毛驻守沿海岛屿,袭扰后金的后方,明廷授以总兵衔,驻守皮岛。毛不断向魏忠贤献媚,且又自恃有功,非常骄横。袁到任后,毛表示不愿受袁这个文臣的指挥,袁以阅兵为名,于崇祯二年(1629)将其诛杀。此举却有不妥之处,因为这样一来,使后金没了后顾之忧;更兼毛被诛后,皮岛军心涣散,毛的将领孔有德、尚可喜因怕被株连而投靠后金,这是袁的失策。袁是有尚方剑的,可以先斩后奏,“擅杀”的罪名是按不上去的;但却引起了崇祯帝的猜忌和授魏阉余党以把柄。,伏下了遭冤杀的根子。
袁前在辽东时,曾与后金进行过和议谈判,此次复出。考虑到兵力不敌,士气未足,便想效法战国策士,用和议的办法使后金撤出辽东,达到不战而屈金兵的目的,所以便与后金重新联络和谈,双方频有使者往来。皇太极一面虚与周旋,一面积极备战。见袁正面防线牢固,便与崇祯二年(1629)十月,率军十万,绕道进关,十一月兵临蓟州,震动京城。袁急率兵回保,屯兵广渠门外。
虽说袁崇焕返师勤王有功,守卫蓟辽的刘策防守不利有罪,但当时京城官兵,突见进兵逼近,大为震恐,归罪于袁,说他“拥兵纵敌”,与袁不合的官吏,诬袁故意纵敌入关,企图逼崇祯订城下之盟,达到和谈的目的。袁崇焕的地位,岌岌可危。
就在此时,为拔除袁崇焕这颗“钉子”,皇太极实施了反间计。他在京城附近逮住了两个太监,监于军营之中。又嘱部将在太监听得到的地方窃窃私语,说袁与皇太极有密约,几天后便可兵不血刃而进北京。又故意疏于防范让太监逃走。太监入京即向崇祯报告。崇祯本来就好生疑惑,听此话即信以为真。十二月一日,崇祯召见袁崇焕,三言两语,便将袁逮捕入锦衣卫狱。同时令满桂统军出战。满桂本属骁将,也认为不可轻敌;崇祯好大喜功,一味催逼。满桂不得不挥泪出战,安定门外一战,五千军溃散,满桂殉难。十二月末,皇太极见京城急切间难以攻占,撤兵返回沈阳。
且说袁崇焕下狱,皇太极撤兵,暂无身家性命之忧的朝廷大臣便群攻袁崇焕“擅自和议。专戮大帅”两桩罪状。魏忠贤余党更是阴谋策划大狱,株连正直大臣,昏庸且又好疑的崇祯批准了法司所定的“谋反罪”,将袁崇焕惨杀了。明王朝冤杀袁崇焕无疑是自毁长城,等待他的只能是覆灭的命运。
(殷雄)
明崇祯三年(1630)八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州、莱州、天津军务的袁崇焕,被崇祯帝处以及其残酷的磔(即分尸)刑,兄弟、妻、子也遭株连,流放三千里外,袁崇焕当时的罪名是:自作主张与后金议和,专权擅杀大将毛文龙。这两桩事都是有的,故而当时人们都认为袁罪有应得,而实际上袁的被杀,是一桩冤案,这真相是在满清入关以后,修纂清太宗实录时才大白于天下。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一说广西藤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为人好谈兵事,且有胆略。熹宗天启二年(1622),以佥事(正五品)的身份任关外监军,曾受辽东经略王在晋之命到前屯地方安抚百姓,他夜行于荆棘虎豹之中,天亮前入城,显暴了超人的胆魄。天启四年(1624年),孙承中接替王在晋,袁崇焕与孙协力同心,惨淡经营,在山海关外筑起坚固的防线,使努尔哈赤无机可乘。孙遭魏忠贤奸党攻讦辞职后,经略一职由当时兵部尚书高第接任。高主张弃关外大片土地,命诸将尽撤关外守备,袁抗命不撤,坚守孤城宁远。天启六年(1626)击退努尔哈赤十万大军的攻击,取得明朝对后军作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努尔哈赤郁郁不欢,在同年八月病死。
天启七年,皇太极率军攻打宁远、锦州,“士卒死伤甚多”,无功而还。此战史称“宁(远)、锦(州)大捷”。袁崇焕两次获胜,却因未向权阉魏忠贤献媚而遭忌恨,文官大臣数百人因“宁锦大捷”而增俸禄,魏忠贤之子也无功而封伯,袁崇焕却被排挤回乡。不久,明熹宗驾崩,朱由校即帝位(年号崇祯),魏忠贤被诛,袁崇焕复出,于崇祯元年(1628)四月,以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的职衔,督师辽东。赴辽东前,袁考虑到前任孙承宗、熊廷弼都因受人排挤而无法建功,反致获罪的教训,特地要求崇祯提防廷臣的谗言和敌方的反间计,崇祯也答应了他。谁知时隔两年又四个月,袁却终因廷臣攻讦和敌方反间而命丧九泉。
袁到辽东任上后,为加强军纪,诛杀了皮岛统帅毛文龙。毛是辽东巡抚王化贞的老部下,王化贞溃败被诛,毛驻守沿海岛屿,袭扰后金的后方,明廷授以总兵衔,驻守皮岛。毛不断向魏忠贤献媚,且又自恃有功,非常骄横。袁到任后,毛表示不愿受袁这个文臣的指挥,袁以阅兵为名,于崇祯二年(1629)将其诛杀。此举却有不妥之处,因为这样一来,使后金没了后顾之忧;更兼毛被诛后,皮岛军心涣散,毛的将领孔有德、尚可喜因怕被株连而投靠后金,这是袁的失策。袁是有尚方剑的,可以先斩后奏,“擅杀”的罪名是按不上去的;但却引起了崇祯帝的猜忌和授魏阉余党以把柄。,伏下了遭冤杀的根子。
袁前在辽东时,曾与后金进行过和议谈判,此次复出。考虑到兵力不敌,士气未足,便想效法战国策士,用和议的办法使后金撤出辽东,达到不战而屈金兵的目的,所以便与后金重新联络和谈,双方频有使者往来。皇太极一面虚与周旋,一面积极备战。见袁正面防线牢固,便与崇祯二年(1629)十月,率军十万,绕道进关,十一月兵临蓟州,震动京城。袁急率兵回保,屯兵广渠门外。
虽说袁崇焕返师勤王有功,守卫蓟辽的刘策防守不利有罪,但当时京城官兵,突见进兵逼近,大为震恐,归罪于袁,说他“拥兵纵敌”,与袁不合的官吏,诬袁故意纵敌入关,企图逼崇祯订城下之盟,达到和谈的目的。袁崇焕的地位,岌岌可危。
就在此时,为拔除袁崇焕这颗“钉子”,皇太极实施了反间计。他在京城附近逮住了两个太监,监于军营之中。又嘱部将在太监听得到的地方窃窃私语,说袁与皇太极有密约,几天后便可兵不血刃而进北京。又故意疏于防范让太监逃走。太监入京即向崇祯报告。崇祯本来就好生疑惑,听此话即信以为真。十二月一日,崇祯召见袁崇焕,三言两语,便将袁逮捕入锦衣卫狱。同时令满桂统军出战。满桂本属骁将,也认为不可轻敌;崇祯好大喜功,一味催逼。满桂不得不挥泪出战,安定门外一战,五千军溃散,满桂殉难。十二月末,皇太极见京城急切间难以攻占,撤兵返回沈阳。
且说袁崇焕下狱,皇太极撤兵,暂无身家性命之忧的朝廷大臣便群攻袁崇焕“擅自和议。专戮大帅”两桩罪状。魏忠贤余党更是阴谋策划大狱,株连正直大臣,昏庸且又好疑的崇祯批准了法司所定的“谋反罪”,将袁崇焕惨杀了。明王朝冤杀袁崇焕无疑是自毁长城,等待他的只能是覆灭的命运。
(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