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下令 科场舞弊者一律处决
|
简介:
康熙下令 科场舞弊者一律处决
康熙五十年,南京城里举行乡试,考生程光奎、吴泌等人向主考官赵晋等行贿,并在考卷中做了暗记,结果都中了举人。消息传出,舆论大哗,众考生大闹贡院,江南人心浮动,上下议论纷纷。康熙皇帝得到江南巡抚张伯行有关此案的报告后,非常震怒,他连夜传旨,派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为钦差大臣赶往江南,查清此案。
张、赫两人赶到扬州,马上提审有关案犯。行贿的考生和受贿的考官都供认了自己的罪行。但是在审讯过程中,案犯供出两江总督噶礼居然也是受贿者之一,到了皇上那里,也不至于会怎样,自己犯不着去碰这块烫手的馍。两人合计了一番,便微服前来找巡抚张伯行。把他们息事宁人尽快结案的想法对张伯行谈了。张伯行坚持认为总督犯法也要追究。三人谈了半晌,最后还是不欢而散。
送走两位钦差,张伯行思虑再三,决定给皇上写一封言辞恳切的奏折,禀明实情,请求重办噶礼,已正国法。
康熙收到张伯行的奏折,对张伯行严明执法的态度很感动,但他同时也收到了噶礼弹劾张伯行的奏折,虽然他在江南的亲信早已向他密报了江南科场案审理的情况,可是案子还未查清,却又出了督抚相劾的事情,弄得他有些心烦意乱。
沉思良久,他决定先将张伯行和噶礼解任,要张鹏翮和赫寿尽快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并言明要查清十五锭黄金的下落。
圣旨发下十多天,两位钦差仍无回音,倒是他安插在江南的亲信不断有新情况来报告。一会儿报说案子的重要活口泾县县令陈天兰突然在狱中自缢身亡,一会儿报说江南士人又有闹事趋势等等。扰得他心绪更加不宁。而他罪担心的就是江南民心不稳。从报上来的情况看,他已基本上能肯定噶礼有受贿之嫌,但张鹏翮他们为何迟迟没有消息呢?
与此同时,张鹏翮和赫寿在行辕里也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噶礼受贿已显而易见,但真要给他定罪,自己也要受牵连,承担坐视要犯自杀的罪名,况且若是查清噶礼的罪行,禀报上去,就等于证明江南只有张伯行一个清官,而自己不过是无能之辈。对自己更为不利,弄不好反而要丢乌纱帽。思来想后。他们决定拖一拖,等江南士人的怒气平息下去,再采取折中的办法,惩处几名小官吏,了解这桩案子。打定主意后,他们给康熙皇帝奏上一份对督抚各打五十大板的奏折。一方面向上禀明督抚间的弹劾皆无依据,为噶礼洗清了罪责,另一方面又请求皇上对张伯行无端弹劾总督,予以革职。
奏折递上不多日,消息却在江南士人中传开了。民众的愤怒又一次被激怒,因为大家知道,照规定钦差的奏本便是终身判决,皇帝的朱批不过是履行一下手续。而今眼见贪赃枉法的总督大人逍遥法外,而受人爱戴、公正廉洁的巡抚大人却要被革职,市民们纷纷来到巡抚衙门前,要求见张清官。张伯行虽然为自己的命运而悲叹,但看到这些信赖他的民众,他决定即使冒着被充军的危险,也要为江南的百姓说上几句话。他于是研墨舔笔,给康熙皇帝写了一份措辞激烈的奏折。
康熙看了张伯行的奏折,再对照两位钦差的奏折,以及其他有关科场案的密报,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张伯行甘冒充军的危险据理力争,是站得住脚的。他庆幸自己没有草率地下结论。既然案子仍未审清,只好再派大臣前去重新审理。
于是户部尚书穆和伦和工部尚书张廷枢又奉命前去扬州。比起前两位钦差,这两位似乎更老辣些,他们深知这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怎么干都要得罪人。所以,到了杭州就关起门来,一头扎进了案子里,想通过弥补案卷上的漏洞来维持原判。
表面上新来的钦差每天提审有关犯人,似乎是在严明执法,可实际上,两位钦差却在和噶礼相互串通,商量着如何蒙混过关。
十几天以后,升堂审理的结果,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职,副主考赵晋、阅卷官王日俞、方名被判斩立决,程光奎、吴泌等行贿者分别以绞或枷责,噶礼只是审案不力受切责,巡抚张伯行诬劾朝廷重臣,处以革职。
两位钦差以为自己这样做得很巧妙。既惩治了受贿和行贿的人,平了人们心中的气,又可堵住人们不满处分张伯行的嘴。却没想到皇上又收到张伯行一道据理力争的奏折后,竟然把他们的结案奏折也扣了下来。还下令把此案的全部案卷、奏章调往朝中,由他亲自御览,再作决定。
翻阅卷宗,康熙对张伯行的奏章更加深信不疑,他暗自庆幸没有盲目听从钦差的意见。也为有张伯行这样的忠臣而感到自豪,他决定让科道共同来会审此案。
六部、九卿会审在科场舞弊案被揭发一周年之际进行。参加会审的官员个个担心审得不好会冒犯了康熙,因此都十分谨慎小心。除了对康熙特别提出的几个问题逐一澄清外,其他只是依照原来钦差所作的判决。最后再加上了一条“江南督抚互相弹劾,捕风捉影,弄得民心不定,一并革职。”面对这样一份良莠不分的奏折,康熙知道,这件案子如果自己不出面,恐怕是解决不了的了,于是传旨,以御前听政的方式颁布审理结果。
折腾了一年多的江南科场舞弊案终于在康熙的主持下,有了一个比较公正的结论:科场舞弊人员一律依法处决,不得宽恕。噶礼受贿纵容舞弊,着即革职听参。张伯行忠贞秉正,一心为国,应即留任原职,日后再行升赏。
至此,江南士人的激愤情绪总算得到了平息,夫子庙和贡院又恢复了往日的景观。
(王晓芬)
康熙五十年,南京城里举行乡试,考生程光奎、吴泌等人向主考官赵晋等行贿,并在考卷中做了暗记,结果都中了举人。消息传出,舆论大哗,众考生大闹贡院,江南人心浮动,上下议论纷纷。康熙皇帝得到江南巡抚张伯行有关此案的报告后,非常震怒,他连夜传旨,派户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为钦差大臣赶往江南,查清此案。
张、赫两人赶到扬州,马上提审有关案犯。行贿的考生和受贿的考官都供认了自己的罪行。但是在审讯过程中,案犯供出两江总督噶礼居然也是受贿者之一,到了皇上那里,也不至于会怎样,自己犯不着去碰这块烫手的馍。两人合计了一番,便微服前来找巡抚张伯行。把他们息事宁人尽快结案的想法对张伯行谈了。张伯行坚持认为总督犯法也要追究。三人谈了半晌,最后还是不欢而散。
送走两位钦差,张伯行思虑再三,决定给皇上写一封言辞恳切的奏折,禀明实情,请求重办噶礼,已正国法。
康熙收到张伯行的奏折,对张伯行严明执法的态度很感动,但他同时也收到了噶礼弹劾张伯行的奏折,虽然他在江南的亲信早已向他密报了江南科场案审理的情况,可是案子还未查清,却又出了督抚相劾的事情,弄得他有些心烦意乱。
沉思良久,他决定先将张伯行和噶礼解任,要张鹏翮和赫寿尽快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并言明要查清十五锭黄金的下落。
圣旨发下十多天,两位钦差仍无回音,倒是他安插在江南的亲信不断有新情况来报告。一会儿报说案子的重要活口泾县县令陈天兰突然在狱中自缢身亡,一会儿报说江南士人又有闹事趋势等等。扰得他心绪更加不宁。而他罪担心的就是江南民心不稳。从报上来的情况看,他已基本上能肯定噶礼有受贿之嫌,但张鹏翮他们为何迟迟没有消息呢?
与此同时,张鹏翮和赫寿在行辕里也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噶礼受贿已显而易见,但真要给他定罪,自己也要受牵连,承担坐视要犯自杀的罪名,况且若是查清噶礼的罪行,禀报上去,就等于证明江南只有张伯行一个清官,而自己不过是无能之辈。对自己更为不利,弄不好反而要丢乌纱帽。思来想后。他们决定拖一拖,等江南士人的怒气平息下去,再采取折中的办法,惩处几名小官吏,了解这桩案子。打定主意后,他们给康熙皇帝奏上一份对督抚各打五十大板的奏折。一方面向上禀明督抚间的弹劾皆无依据,为噶礼洗清了罪责,另一方面又请求皇上对张伯行无端弹劾总督,予以革职。
奏折递上不多日,消息却在江南士人中传开了。民众的愤怒又一次被激怒,因为大家知道,照规定钦差的奏本便是终身判决,皇帝的朱批不过是履行一下手续。而今眼见贪赃枉法的总督大人逍遥法外,而受人爱戴、公正廉洁的巡抚大人却要被革职,市民们纷纷来到巡抚衙门前,要求见张清官。张伯行虽然为自己的命运而悲叹,但看到这些信赖他的民众,他决定即使冒着被充军的危险,也要为江南的百姓说上几句话。他于是研墨舔笔,给康熙皇帝写了一份措辞激烈的奏折。
康熙看了张伯行的奏折,再对照两位钦差的奏折,以及其他有关科场案的密报,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张伯行甘冒充军的危险据理力争,是站得住脚的。他庆幸自己没有草率地下结论。既然案子仍未审清,只好再派大臣前去重新审理。
于是户部尚书穆和伦和工部尚书张廷枢又奉命前去扬州。比起前两位钦差,这两位似乎更老辣些,他们深知这是一份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怎么干都要得罪人。所以,到了杭州就关起门来,一头扎进了案子里,想通过弥补案卷上的漏洞来维持原判。
表面上新来的钦差每天提审有关犯人,似乎是在严明执法,可实际上,两位钦差却在和噶礼相互串通,商量着如何蒙混过关。
十几天以后,升堂审理的结果,主考官左必蕃被革职,副主考赵晋、阅卷官王日俞、方名被判斩立决,程光奎、吴泌等行贿者分别以绞或枷责,噶礼只是审案不力受切责,巡抚张伯行诬劾朝廷重臣,处以革职。
两位钦差以为自己这样做得很巧妙。既惩治了受贿和行贿的人,平了人们心中的气,又可堵住人们不满处分张伯行的嘴。却没想到皇上又收到张伯行一道据理力争的奏折后,竟然把他们的结案奏折也扣了下来。还下令把此案的全部案卷、奏章调往朝中,由他亲自御览,再作决定。
翻阅卷宗,康熙对张伯行的奏章更加深信不疑,他暗自庆幸没有盲目听从钦差的意见。也为有张伯行这样的忠臣而感到自豪,他决定让科道共同来会审此案。
六部、九卿会审在科场舞弊案被揭发一周年之际进行。参加会审的官员个个担心审得不好会冒犯了康熙,因此都十分谨慎小心。除了对康熙特别提出的几个问题逐一澄清外,其他只是依照原来钦差所作的判决。最后再加上了一条“江南督抚互相弹劾,捕风捉影,弄得民心不定,一并革职。”面对这样一份良莠不分的奏折,康熙知道,这件案子如果自己不出面,恐怕是解决不了的了,于是传旨,以御前听政的方式颁布审理结果。
折腾了一年多的江南科场舞弊案终于在康熙的主持下,有了一个比较公正的结论:科场舞弊人员一律依法处决,不得宽恕。噶礼受贿纵容舞弊,着即革职听参。张伯行忠贞秉正,一心为国,应即留任原职,日后再行升赏。
至此,江南士人的激愤情绪总算得到了平息,夫子庙和贡院又恢复了往日的景观。
(王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