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知府 李赓芸蒙冤自杀
|
简介:
漳州知府 李赓芸蒙冤自杀
李赓芸,江苏嘉定人,乾隆五十年中进士后,当了浙江孝丰县知县,后来又任过德清县,平湖县等几个地方的父母官。他处处受到百姓的敬重和同僚的称扬,人们众口同声,说他是“奉公守法,才堪称优”的“浙江第一良吏”。嘉庆皇帝听说有这样的好官,特意接见了他,此后,李赓芸屡获升迁,历任知州、知府,直至福建布政使。
李赓芸在漳州任知府时,所属的龙溪县内一直械斗不息,原因在于那里的一个县令十分怯懦,不敢惩治罪犯。这时,和平县县令朱履中却挺身而出,请求李赓芸派他到龙溪县去治理。李赓芸见他言词铿锵,很有决心,便批准了他的要求。谁知朱履中到龙溪县后,一样胆怯怕事,听任事态发展,不敢采取果断措施。李赓芸任布政使后才发现自己误信了他,觉得他缺乏实际的处事能力,又表现虚浮狂妄,难以胜任一方父母,所以撤消了他原来县令的官职,让他改任地方教官。
朱履中失了实权,郁闷不乐之外,更兼心神不定:他在任上,因为贪污挪用,亏了许多盐税。现在突然要他离任,一时仓促,根本来不及做点手脚,掩盖丑事。而漳州太守毕谠则又催又逼,限时限刻要他交清税款。他想毕太守以前收受他贿赂时,笑容何等可鞠,言谈何等亲近!可眼下却如此不给情面,不留余地。他好恨!恨不得把毕太受纳贿的事捅了开去。可这样一来,自己的丑事岂不一起败露?但要不捅吧,眼前一关又很难逃过。如果新任官员一到,真要认真查清起来,下场怕也一样可悲。他想着想着,不由打了个寒战。可转而,他又将所有仇怨全都迁怒于李赓芸身上。他想,要不是李赓芸突然免了他县令官职,他也不至于会到这般地步,他决定要报复。
不久,总督汪志伊、巡抚王绍兰收到了朱履中的书面举报,举报诬告李赓芸任汀漳龙道时,屡次向他勒索钱款,致使和平县亏空盐税达五千两巨额。汪志伊一直是李赓芸的上司,因为看中李赓芸的才能,曾经向朝廷作过推荐。李赓芸升任布政司后,照例是要去拜谒这位老上司的。那天,汪志伊很郑重其事地告戒赓芸说:“为官第一要素,须记一个‘廉’字。一介不取,鬼神也要钦服,何况黎民百姓!”李赓芸很随意地回答说:“大人所言极是。不过,世上许多官员将‘清廉’挂在嘴上,心里却是贪得无厌,有的人虽然不贪,但却坏事做尽,最终也廉不蔽恶,于百姓也有害无益。
以下官看,身为大员也不必欺名盗世,装模作样,非得像穷百姓似的过苦日子。”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汪志伊向来喜欢在“廉”字上矫伪做作。所以听了李赓芸的一番话,只道是名讥暗刺,心里不由衔恨。此后,又遇到好几起事,每当他提出一种意见,李赓芸总有自己的见解,非但不肯苟同,还常常执意抗争,汪志伊又觉得是李赓芸故意作梗,给他难堪,于是嫌隙越来越大。这次汪志伊看了朱履中的检举揭发,不知怎的,胸中涌起了一层莫名的快感,立即解了李赓芸官职,命福州知府涂以輈审理此事。
涂知府不敢违拗,他遵照总督之命,责令李赓芸和朱履中当堂对质。朱履中本来就是无中生有。一听说要对质,反而心虚起来,只得先找个机会,在涂知府那里吐了真情,承认所揭发的事实,一无根据。涂知府即刻实情实报,可汪志伊却大发雷霆,指责他们是碍于旧上司情面,故意为李赓芸开脱罪名。涂知府觉得吃罪不起,转而变本加厉地审问李赓芸。朱履中也见风使舵,又指控李赓芸离开漳州,任布政使后,还借了什么“垫用制造战船款项”的名义,让仆人到和平县索借了一笔洋银。
李赓芸承认却有此事,但说明那是因为他赴任时,原来由他负责的监造战船的工程尚未竣工,故而留了一个仆人在原地督察工作,仆人为造船需用,向朱履中借了三百圆洋银,李赓芸知道后已权数拨给仆人了。问题在于仆人私下吞没,没有把拨款偿还给朱履中。显然案情并不难以查清,可涂以輈却指责李赓芸存心诡辩。他为了讨好总督,追逼李赓芸交代贪墨罪行。李赓芸一生清白正直,怎肯被人玷污名节,蒙冤受辱;他带着一腔怨愤,自赴黄泉了。
汪志伊见出了人命,想也不能瞒得过去,只得慌慌张张写了一纸奏文报到朝廷。朝廷闻讯,大为震惊,当即派侍郎熙昌、副御史王引之两位使者,星夜兼程,前去调查审理。李赓芸在福建当官,十多年来一直负有清名,百姓们记着他的恩惠,想着他的德政,人人为他无辜蒙冤屈死心怀不平。朝廷使者一到,几百士民纷纷上书为李赓芸讼冤,衙门前更有天天哀哭泣诉的人群,请求朝廷为李赓芸建造遗爱祠。使者将所见情况一一实报。又查证朱履中确系诬告;汪志伊固执已见,一唯苛求;王绍兰不分是非,汪志伊永不起用;涂以輈和朱履中二人双双发配黑龙江边地充军。
李赓芸不白之冤虽然洗雪了,可朝廷仍以他横遭冤枉不能据实控告,却自寻绝路为理由,不予旌杨。倒是百姓不忘好官,自发地捐资立祠,永远地哀悼和纪念他。每当清明祭奠,那里总流传着一首民谣:“清明时节雨悲悲,路上行人哭布司,借问冤家何处是,人人皆指汪志伊。”
(赵素芳)
李赓芸,江苏嘉定人,乾隆五十年中进士后,当了浙江孝丰县知县,后来又任过德清县,平湖县等几个地方的父母官。他处处受到百姓的敬重和同僚的称扬,人们众口同声,说他是“奉公守法,才堪称优”的“浙江第一良吏”。嘉庆皇帝听说有这样的好官,特意接见了他,此后,李赓芸屡获升迁,历任知州、知府,直至福建布政使。
李赓芸在漳州任知府时,所属的龙溪县内一直械斗不息,原因在于那里的一个县令十分怯懦,不敢惩治罪犯。这时,和平县县令朱履中却挺身而出,请求李赓芸派他到龙溪县去治理。李赓芸见他言词铿锵,很有决心,便批准了他的要求。谁知朱履中到龙溪县后,一样胆怯怕事,听任事态发展,不敢采取果断措施。李赓芸任布政使后才发现自己误信了他,觉得他缺乏实际的处事能力,又表现虚浮狂妄,难以胜任一方父母,所以撤消了他原来县令的官职,让他改任地方教官。
朱履中失了实权,郁闷不乐之外,更兼心神不定:他在任上,因为贪污挪用,亏了许多盐税。现在突然要他离任,一时仓促,根本来不及做点手脚,掩盖丑事。而漳州太守毕谠则又催又逼,限时限刻要他交清税款。他想毕太守以前收受他贿赂时,笑容何等可鞠,言谈何等亲近!可眼下却如此不给情面,不留余地。他好恨!恨不得把毕太受纳贿的事捅了开去。可这样一来,自己的丑事岂不一起败露?但要不捅吧,眼前一关又很难逃过。如果新任官员一到,真要认真查清起来,下场怕也一样可悲。他想着想着,不由打了个寒战。可转而,他又将所有仇怨全都迁怒于李赓芸身上。他想,要不是李赓芸突然免了他县令官职,他也不至于会到这般地步,他决定要报复。
不久,总督汪志伊、巡抚王绍兰收到了朱履中的书面举报,举报诬告李赓芸任汀漳龙道时,屡次向他勒索钱款,致使和平县亏空盐税达五千两巨额。汪志伊一直是李赓芸的上司,因为看中李赓芸的才能,曾经向朝廷作过推荐。李赓芸升任布政司后,照例是要去拜谒这位老上司的。那天,汪志伊很郑重其事地告戒赓芸说:“为官第一要素,须记一个‘廉’字。一介不取,鬼神也要钦服,何况黎民百姓!”李赓芸很随意地回答说:“大人所言极是。不过,世上许多官员将‘清廉’挂在嘴上,心里却是贪得无厌,有的人虽然不贪,但却坏事做尽,最终也廉不蔽恶,于百姓也有害无益。
以下官看,身为大员也不必欺名盗世,装模作样,非得像穷百姓似的过苦日子。”谁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汪志伊向来喜欢在“廉”字上矫伪做作。所以听了李赓芸的一番话,只道是名讥暗刺,心里不由衔恨。此后,又遇到好几起事,每当他提出一种意见,李赓芸总有自己的见解,非但不肯苟同,还常常执意抗争,汪志伊又觉得是李赓芸故意作梗,给他难堪,于是嫌隙越来越大。这次汪志伊看了朱履中的检举揭发,不知怎的,胸中涌起了一层莫名的快感,立即解了李赓芸官职,命福州知府涂以輈审理此事。
涂知府不敢违拗,他遵照总督之命,责令李赓芸和朱履中当堂对质。朱履中本来就是无中生有。一听说要对质,反而心虚起来,只得先找个机会,在涂知府那里吐了真情,承认所揭发的事实,一无根据。涂知府即刻实情实报,可汪志伊却大发雷霆,指责他们是碍于旧上司情面,故意为李赓芸开脱罪名。涂知府觉得吃罪不起,转而变本加厉地审问李赓芸。朱履中也见风使舵,又指控李赓芸离开漳州,任布政使后,还借了什么“垫用制造战船款项”的名义,让仆人到和平县索借了一笔洋银。
李赓芸承认却有此事,但说明那是因为他赴任时,原来由他负责的监造战船的工程尚未竣工,故而留了一个仆人在原地督察工作,仆人为造船需用,向朱履中借了三百圆洋银,李赓芸知道后已权数拨给仆人了。问题在于仆人私下吞没,没有把拨款偿还给朱履中。显然案情并不难以查清,可涂以輈却指责李赓芸存心诡辩。他为了讨好总督,追逼李赓芸交代贪墨罪行。李赓芸一生清白正直,怎肯被人玷污名节,蒙冤受辱;他带着一腔怨愤,自赴黄泉了。
汪志伊见出了人命,想也不能瞒得过去,只得慌慌张张写了一纸奏文报到朝廷。朝廷闻讯,大为震惊,当即派侍郎熙昌、副御史王引之两位使者,星夜兼程,前去调查审理。李赓芸在福建当官,十多年来一直负有清名,百姓们记着他的恩惠,想着他的德政,人人为他无辜蒙冤屈死心怀不平。朝廷使者一到,几百士民纷纷上书为李赓芸讼冤,衙门前更有天天哀哭泣诉的人群,请求朝廷为李赓芸建造遗爱祠。使者将所见情况一一实报。又查证朱履中确系诬告;汪志伊固执已见,一唯苛求;王绍兰不分是非,汪志伊永不起用;涂以輈和朱履中二人双双发配黑龙江边地充军。
李赓芸不白之冤虽然洗雪了,可朝廷仍以他横遭冤枉不能据实控告,却自寻绝路为理由,不予旌杨。倒是百姓不忘好官,自发地捐资立祠,永远地哀悼和纪念他。每当清明祭奠,那里总流传着一首民谣:“清明时节雨悲悲,路上行人哭布司,借问冤家何处是,人人皆指汪志伊。”
(赵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