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和平书记 谁的血压在嘟嘟升高
|
简介:
熊和平书记 谁的血压在嘟嘟升高
商水县棺材市场又重新开了张,一条街上挤下了大大小小近20个棺材铺。今年3月底,周口市商水县朱集村前村支书朱伟辞去全国人大代表职务。
4年前,朱伟曾因一天平坟1043座而闻名,被称为“中原平坟第一人”。而朱伟的辞职,将河南省周口市“平坟运动”重新拉回公众视野。2012年3月,周口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坟运动”,半年内平坟350多万座。周口平坟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广泛争议,被称为一场政策与传统之间的角力。
同年11月16日,国务院颁布第628号令,删除了《殡葬管理条例》中民政部门有权对拒不改正违法土葬、建造坟墓行为强制执行的条款。这场被地方政府以土地谋发展思路下催生出的平坟运动,逐渐陷入沉寂。
四年后,当地无人再提平坟二字。但影响仍在继续,公墓的管理乱局、被运动裹挟的普通人命运,都成为这场运动的后遗症。
文|新京报记者罗婷实习生张帆
4月4日,清明节的清晨,周口一带平原上笼起一层薄雾。
近处深绿的麦苗、远处浅绿的杨树、田里高低错落的土坟,都笼罩在这雾中。日头升高,田埂上逐渐热闹了起来。扛着锄头的男人走在前,提着一篮子纸钱鞭炮的女人走在后。男人给坟添土,女人埋头烧纸。
上千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乡风民俗未被任何事改变。人们不能忍受自家的坟头长草,那是顶没面子的事——说明家中后继无人,或是子孙不孝。只有麦地里一座座残留着断壁颓垣的墓园,还会提醒人们想起当年的“平坟运动”。
“成也平坟,败也平坟”
朱集村与村支书朱伟,成为平坟运动中的典型。民间开始流传一句话:周口平坟看商水,商水平坟看练集,练集平坟看朱集,朱集平坟看朱伟。平坟运动,是村支书朱伟的人生转折点。
2012年5月28日,当朱伟扛着锄头、领着推土机走进地里时,田埂上挤满了闻风而来的上百位村民。大家都想看看,支书要怎么向家族的28座坟头动土。“他挥锄铲土,非常干脆,没有丝毫犹豫”,一位村民回忆。
平坟当天,朱伟在村民大会宣布,5月29日村民自行平坟,若平不完,铲车会强行平坟。第二天,全村1043个坟头果然全部平掉,连外形类似坟头的麦草剁也被挑去。朱集村与村支书朱伟,开始成为平坟运动中的典型。朱伟被称为“中原平坟第一人”、“平坟带头村支书”。民间开始流传一句话:周口平坟看商水,商水平坟看练集,练集平坟看朱集,朱集平坟看朱伟。
周口市殡葬改革现场会也专门挑在了朱集村召开,朱伟作为典型,上台发言。商水县大刘村村支书郭岿回忆,“我们有压力,只好跟着朱伟学。”在商水,28个村支书都带头平了自家坟地。2013年,朱伟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按相关媒体报道,也就是从那时起,朱集村20多位村民踏上了上访之路。多次进京举报朱伟贪污、滥用职权、非法套取国家补助等6项问题。“动我们祖坟去邀功请赏,是你,你能忍吗?”一位6次进京举报的村民说。村民们至今仍耿耿于怀的是,朱伟把当时配套建设的公益性村公墓定在自己父亲的坟边——全村都要迁坟,他父亲的坟却不用动。
村民们说,朱伟担任村支书25年,以铁腕手段、作风强硬著称,得罪的人不在少数。在村民第一次举报后,他用村里的大喇叭广播:“随便你们去告,看能不能告倒我!”2014年,商水县纪委介入调查,朱伟后被开除公职、党籍。在此前的一次村民大会上,朱伟痛哭着道歉:“我作风简单粗暴,时常骂人,对不起大家”。
纪委对朱伟的调查结果至今仍未公布,多位当地官员称“他清清白白”,但与朱伟搭档多年的村会计石喜成,因涉嫌贪污低保等款项一审被判刑五年,石不服上诉,现在仍在看守所羁押。朱伟在辞职申请中提及的原因是:由于犯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不能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
“当然不是因为生病”,商水县新闻科科长魏红说。另一位官员则叹了口气:“他成也平坟,败也平坟。
“我们想葬哪儿,就葬哪儿”
商水县一位人大代表认为,“样板村”朱集的变化,其实是整个周口市平坟运动失败的缩影。朱集村民说,被开除公职后,朱伟全家搬离了朱集村,住到了商水县城里,两年里几乎没有再回去。剥洋葱记者多方走访,未能直接采访到朱伟。一位2013年春天造访周口的记者记得,国务院修改《殡葬管理条例》后,周口市各村都重新拢起了坟,唯独朱伟治下的朱集村,麦地仍然一马平川。
但在朱伟被免除职务后,一夜之间,上百坟头重新冒了出来。朱集村的“平坟运动”也就此宣告失败。今年清明节,记者在曾被奉为样板的朱集村双龙湾公墓看到,公墓东、南两面墙已经被拆除,公墓里面也被村民种上了麦子。
刚建成时,朱集村对外公布的公墓面积是60亩,如今已缩减到4亩上下。当初占的农田,又恢复了它的本来用途。在公墓外的田里,十几座坟头已经重新立了起来,最大的一座坟,就紧挨着公墓的北墙。“已经没人管了,我们想葬哪儿,就葬哪儿”,一位村民说。
公墓里,有两三个墓的盖板被掀了起来,里面空无一物。其中一个是53岁的朱继明(化名)父亲的墓,当时被强行迁入公墓。2013年,他母亲过世,老人笃信传统,临终前念叨的是“把我葬在外面,我死不瞑目”。老母亲葬在了自家田地,而夫妻合葬是传统,朱继明就给父亲“搬了家”,老夫妻合葬在了一起。除了殡葬改革,当时朱集村倍受表扬的还有500亩专业化的葡萄地、农民上楼的新农村项目。
朱伟被免职之后,过半的葡萄架已被拆除,又种上了麦子;名噪一时的村民社区也一度烂尾,低层建筑破烂不堪,高层建筑筹备四年,如今还是无法入住的毛胚房。商水县一位人大代表认为,“样板村”朱集的变化,其实是整个周口市平坟运动失败的缩影。
2013年6月,被称为“平坟市长”的周口市市长岳文海辞职。此后,“平坟运动”彻底消失在官方话语中。各县殡葬改革执法大队也就此解散。
最大的烂尾工程
“有一半的公墓就此消失了”,郭岿说,另一半,则公私不分,本该不收任何费用的公墓,发起了死人财。“这就是一个失败”,谈起“平坟运动”时大操大办的乡村公墓,商水县大刘村村支书郭岿皱起眉头,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4月2日,开着车在商水县的城关乡、化河乡转了一圈,郭岿痛心不已:各村庄的公墓,保存得好的还剩下几段残墙、一排松树;保存得不好的,只有了地基,新一茬麦子长出来,远看已没了丝毫痕迹,如果不熟悉当年的情况,完全认不出这里曾是墓地。
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在周口“平坟运动”中曾是与平坟相辅相成的政绩工程。平坟后,所有遗骸要入公墓,这才构成完整的殡葬环节。2012年3月,周口市委、市政府发布了“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用3年时间完成农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火化率100%;彻底遏制偷埋乱葬和骨灰二次装棺;不再出现新坟头,逐步取消旧坟头。
根据周口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7月,整个周口市建成了3132座农村公益性公墓,商水县有250座。如今,这些公墓却成了最大的烂尾工程。
双龙湾公墓的宣传栏曾纪录:从2012年1月1日起,商水县乡财政3000万元用于公益性公墓建设。但郭岿说自己没拿到一分钱。动辄二、三十万元的公墓,都是村里自筹。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村直到现在还赊着建公墓的施工队的钱,有的施工队知道钱拿不到了,就直接把围墙给扒了。
轰轰烈烈的运动过后,政府部门沉默了,再未对公墓的处置问题出台任何政策。“有一半的公墓就此消失了”,郭岿说,另一半,则公私不分,本该不收任何费用的公墓,发起了死人财。
剥洋葱走访了周口市下辖的沈丘、商水、扶沟、西华等县,发现收费的公益性公墓不在少数。收费的主体,有的是公家人,如村集体,有的是私人,比如村里找施工队建墓园,没钱给施工费,施工队就派人接管公墓,开始收费。据调查,葬入公墓,要价五百到几千元不等。在扶沟县练寺镇,“天堂静园”墓地要价高达三千元。
在练寺镇河套村,被问及自己和家人将来是否会考虑葬在公墓时,68岁的魏爱云连忙摆了摆手,“哦哟,三千块钱一块碑,谁葬得起啊?”魏爱云说,对于庄稼人来说,这就是全家一季麦子的收入,加上火化流程,比传统土葬花得更多。郭岿做过统计,整个商水县,最多时250座公墓,目前埋葬人数超过20人的公墓,不超过十家。
这些公墓,大多是在耕地上建设,建而不用,这在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一亩的周口显得奢侈。一些乡镇的公墓占地面积到了几十亩。如淮阳县城关镇“正寝园”,墓园面积达50亩,占了7户农民的地,无墓进驻,又铺了水泥,不能复耕。“说是节约耕地,实际上是浪费”,被占地的一位村民,指着墓园向记者抱怨。
就上述问题,剥洋葱曾多次联系周口市民政局,但相关人员均拒绝回应。
“殡仪馆烟囱都不冒烟了”
现在铺子里卖得最好的是大棺材,三千一副,每天都能有生意。卖得最差的是骨灰盒,“一年能卖两三个。”4月3日,商水县殡仪馆,馆长胥建超坐着发了一天的呆。最近,有人开他的玩笑,说“哎呀怎么搞的?你们殡仪馆的烟囱都不冒烟了。”
在周口,人们把“火化”叫做“爬烟囱”,在传统意义上,这不是一个好词。殡仪馆业务量寥寥的情况,从平坟运动结束的2013年夏天开始。在那之前,“平坟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殡仪馆也曾火爆过。
按相关统计,当时,商水县殡仪馆每月的火化量达到三四百具,殡仪馆16辆车,每天进进出出。2012年商水县的汇报材料也称,截至当年的7月10日,全县火化率实现100%。运动结束后,火化率迅速回升。
商水县县长杨珺曾介绍,商水县每年的死亡人数为7000人。而现在县殡仪馆每年的火化人数在300人左右,火化率仅4%。这4%,基本也都是在县城里任职的党员干部或体制内员工。“没平坟之前,还倡导倡导火化,平坟没做成,火化这块儿,政府都不敢管了。”胥建超告诉剥洋葱(微信号:boyangcongpeople)。
现在,殡仪馆的16辆车已经停运了12辆,司机们没活干,没钱挣,都出门去找别的活计。殡仪馆的员工因为没事做,只好在附近开辟一块菜地,种上了蔬菜。
胥建超说,周口市其他县殡仪馆的情况也大体相同。即使火化全免费,老百姓也不愿意,“这是农村千百年来的传统”。火化“生意”不好做,棺材生意却重新火热了起来。商水县棺材市场又重新开了张,一条街上挤下了大大小小近20个棺材铺。两米长、一米宽的大棺材摆在门口招徕生意。做了20年棺木生意的李长青(化名)还记得2012年风风火火的政令,政府要求一月之间铺子必须关张。
政令执行的很彻底,棺木一条街一下子就冷清了。2012年9月,周口市上交给河南省财政厅的总结材料中就提到,区内原有的537个棺木市场已全部取缔。运动结束,他战战兢兢又开了门,发现已无人再来阻止。现在他铺子里卖得最好的是大棺材,三千一副,每天都能有生意。卖得最差的是骨灰盒,“一年能卖两三个。”
他的客人里,每个月都会有买大棺材来二次装棺的--有些干部生前为做表率选择了火化,其家人又割舍不下那份传统,把骨灰盒装在棺材里,偷偷在自家田地里下葬。
“不是平坟,她也不会死”
那块高2米、宽1米、厚50厘米、两吨重的石碑,还砸死了张富春的姑父何洪廷,砸伤了一个表兄。这是周口平坟运动中发生的最大一起事故。3年过去,42岁的张富春还在等待一场判决——2013年,他把政府告了。并且是三级政府:周口市政府、周口市扶沟县政府、周口市扶沟县练寺镇政府。
四年前的10月21日,在扶沟县练寺镇河套村,平坟时,他的妻子罗军丽被倒下的墓碑砸中,当场死亡。那块高2米、宽1米、厚50厘米、两吨重的石碑,还砸死了张富春的姑父何洪廷,砸伤了一个表兄。
这是周口平坟运动中发生的最大一起事故。“这么大一片天,就下一滴雨,就砸在了她头上。不是平坟,她也不会死。”这个42岁的男人摩挲着头发,眼皮耷拉着,青色的黑眼圈,脸色懊丧。事发后,他拉着装着妻子遗体的棺材到了县政府,先被拘留,后收到以“补助救济款”和“生活救济款”名义下发的22万赔偿。
收下钱时,他与镇政府签了一份协议,协议上有句话,政府对罗军丽的死亡不负任何责任。这句话,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闷头想了好多个晚上,想通了,决定起诉。2013年4月,他寄了三次起诉书到周口市中院,请求周口市中级法院确认政府强制平坟的行为违法,并赔偿各项损失。
起诉书被签收,却如石沉大海,这三年再没有进展。
知道媒体又重新关注这事,他眼神亮了一些,又迅速黯淡下去,“怕是成不了。”他最后悔的,是出事那天,夫妻俩本来约好要去周口逛街,放松放松,但接到父亲电话,只好回家拆碑。“要是早点出门去周口,是不是就没这事儿了?”
张富春的父亲张方也一直处于后悔之中。这位老党员骨子里有一股争先进的劲儿,政府要求平坟时,他是村里第二家;到了要求拆碑,他抢到了头名。他没想到那块碑的底座会那么脆弱,一碰就倒。
“要知道这样,我争那先进做啥呢?”记者采访时,也有村民对平坟的作用表示了肯定。大刘村有人家平坟后未重新圆坟,现在家里的麦地可以开进小型收割机,效率提高了不少。朱集村的朱学文(化名)常年在外工作,他觉得公墓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有水泥路,有树,还算干净,我们在外也比较放心。”
2012年任河南政协常委的赵克罗,因在微博上炮轰平坟运动而为人所知。他承认,农村规模化耕作是趋势,而密集的坟头成了阻碍,四年过去,这种对立依然存在。赵克罗认为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不要强迫、武断,要和老百姓协商,办法总是有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当年的平坟运动,“是以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来改变一种传统,对于中国人的观念来说有点过快了。”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坟墓确实占了太多耕地。如果要改革,应该先把公墓建好,再按照民风民俗,迁移祖先坟位。
“目前,一部分公墓没建好,有的匆忙建好了,还需要农民自掏腰包。平坟受阻后,又陷入政策空白的境地,这都是不合适的。”郑风田认为,公墓问题的关键,是钱。“假定村庄平坟节约了耕地,这些耕地按市场的指标,卖了多少钱,钱应该补贴给农民,免费殡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工作效果会好得多。”他对剥洋葱说。
商水县棺材市场又重新开了张,一条街上挤下了大大小小近20个棺材铺。今年3月底,周口市商水县朱集村前村支书朱伟辞去全国人大代表职务。
4年前,朱伟曾因一天平坟1043座而闻名,被称为“中原平坟第一人”。而朱伟的辞职,将河南省周口市“平坟运动”重新拉回公众视野。2012年3月,周口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坟运动”,半年内平坟350多万座。周口平坟事件在全国引起了广泛争议,被称为一场政策与传统之间的角力。
同年11月16日,国务院颁布第628号令,删除了《殡葬管理条例》中民政部门有权对拒不改正违法土葬、建造坟墓行为强制执行的条款。这场被地方政府以土地谋发展思路下催生出的平坟运动,逐渐陷入沉寂。
四年后,当地无人再提平坟二字。但影响仍在继续,公墓的管理乱局、被运动裹挟的普通人命运,都成为这场运动的后遗症。
文|新京报记者罗婷实习生张帆
4月4日,清明节的清晨,周口一带平原上笼起一层薄雾。
近处深绿的麦苗、远处浅绿的杨树、田里高低错落的土坟,都笼罩在这雾中。日头升高,田埂上逐渐热闹了起来。扛着锄头的男人走在前,提着一篮子纸钱鞭炮的女人走在后。男人给坟添土,女人埋头烧纸。
上千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乡风民俗未被任何事改变。人们不能忍受自家的坟头长草,那是顶没面子的事——说明家中后继无人,或是子孙不孝。只有麦地里一座座残留着断壁颓垣的墓园,还会提醒人们想起当年的“平坟运动”。
“成也平坟,败也平坟”
朱集村与村支书朱伟,成为平坟运动中的典型。民间开始流传一句话:周口平坟看商水,商水平坟看练集,练集平坟看朱集,朱集平坟看朱伟。平坟运动,是村支书朱伟的人生转折点。
2012年5月28日,当朱伟扛着锄头、领着推土机走进地里时,田埂上挤满了闻风而来的上百位村民。大家都想看看,支书要怎么向家族的28座坟头动土。“他挥锄铲土,非常干脆,没有丝毫犹豫”,一位村民回忆。
平坟当天,朱伟在村民大会宣布,5月29日村民自行平坟,若平不完,铲车会强行平坟。第二天,全村1043个坟头果然全部平掉,连外形类似坟头的麦草剁也被挑去。朱集村与村支书朱伟,开始成为平坟运动中的典型。朱伟被称为“中原平坟第一人”、“平坟带头村支书”。民间开始流传一句话:周口平坟看商水,商水平坟看练集,练集平坟看朱集,朱集平坟看朱伟。
周口市殡葬改革现场会也专门挑在了朱集村召开,朱伟作为典型,上台发言。商水县大刘村村支书郭岿回忆,“我们有压力,只好跟着朱伟学。”在商水,28个村支书都带头平了自家坟地。2013年,朱伟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按相关媒体报道,也就是从那时起,朱集村20多位村民踏上了上访之路。多次进京举报朱伟贪污、滥用职权、非法套取国家补助等6项问题。“动我们祖坟去邀功请赏,是你,你能忍吗?”一位6次进京举报的村民说。村民们至今仍耿耿于怀的是,朱伟把当时配套建设的公益性村公墓定在自己父亲的坟边——全村都要迁坟,他父亲的坟却不用动。
村民们说,朱伟担任村支书25年,以铁腕手段、作风强硬著称,得罪的人不在少数。在村民第一次举报后,他用村里的大喇叭广播:“随便你们去告,看能不能告倒我!”2014年,商水县纪委介入调查,朱伟后被开除公职、党籍。在此前的一次村民大会上,朱伟痛哭着道歉:“我作风简单粗暴,时常骂人,对不起大家”。
纪委对朱伟的调查结果至今仍未公布,多位当地官员称“他清清白白”,但与朱伟搭档多年的村会计石喜成,因涉嫌贪污低保等款项一审被判刑五年,石不服上诉,现在仍在看守所羁押。朱伟在辞职申请中提及的原因是:由于犯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不能履行人大代表的职责。
“当然不是因为生病”,商水县新闻科科长魏红说。另一位官员则叹了口气:“他成也平坟,败也平坟。
“我们想葬哪儿,就葬哪儿”
商水县一位人大代表认为,“样板村”朱集的变化,其实是整个周口市平坟运动失败的缩影。朱集村民说,被开除公职后,朱伟全家搬离了朱集村,住到了商水县城里,两年里几乎没有再回去。剥洋葱记者多方走访,未能直接采访到朱伟。一位2013年春天造访周口的记者记得,国务院修改《殡葬管理条例》后,周口市各村都重新拢起了坟,唯独朱伟治下的朱集村,麦地仍然一马平川。
但在朱伟被免除职务后,一夜之间,上百坟头重新冒了出来。朱集村的“平坟运动”也就此宣告失败。今年清明节,记者在曾被奉为样板的朱集村双龙湾公墓看到,公墓东、南两面墙已经被拆除,公墓里面也被村民种上了麦子。
刚建成时,朱集村对外公布的公墓面积是60亩,如今已缩减到4亩上下。当初占的农田,又恢复了它的本来用途。在公墓外的田里,十几座坟头已经重新立了起来,最大的一座坟,就紧挨着公墓的北墙。“已经没人管了,我们想葬哪儿,就葬哪儿”,一位村民说。
公墓里,有两三个墓的盖板被掀了起来,里面空无一物。其中一个是53岁的朱继明(化名)父亲的墓,当时被强行迁入公墓。2013年,他母亲过世,老人笃信传统,临终前念叨的是“把我葬在外面,我死不瞑目”。老母亲葬在了自家田地,而夫妻合葬是传统,朱继明就给父亲“搬了家”,老夫妻合葬在了一起。除了殡葬改革,当时朱集村倍受表扬的还有500亩专业化的葡萄地、农民上楼的新农村项目。
朱伟被免职之后,过半的葡萄架已被拆除,又种上了麦子;名噪一时的村民社区也一度烂尾,低层建筑破烂不堪,高层建筑筹备四年,如今还是无法入住的毛胚房。商水县一位人大代表认为,“样板村”朱集的变化,其实是整个周口市平坟运动失败的缩影。
2013年6月,被称为“平坟市长”的周口市市长岳文海辞职。此后,“平坟运动”彻底消失在官方话语中。各县殡葬改革执法大队也就此解散。
最大的烂尾工程
“有一半的公墓就此消失了”,郭岿说,另一半,则公私不分,本该不收任何费用的公墓,发起了死人财。“这就是一个失败”,谈起“平坟运动”时大操大办的乡村公墓,商水县大刘村村支书郭岿皱起眉头,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4月2日,开着车在商水县的城关乡、化河乡转了一圈,郭岿痛心不已:各村庄的公墓,保存得好的还剩下几段残墙、一排松树;保存得不好的,只有了地基,新一茬麦子长出来,远看已没了丝毫痕迹,如果不熟悉当年的情况,完全认不出这里曾是墓地。
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在周口“平坟运动”中曾是与平坟相辅相成的政绩工程。平坟后,所有遗骸要入公墓,这才构成完整的殡葬环节。2012年3月,周口市委、市政府发布了“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用3年时间完成农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火化率100%;彻底遏制偷埋乱葬和骨灰二次装棺;不再出现新坟头,逐步取消旧坟头。
根据周口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7月,整个周口市建成了3132座农村公益性公墓,商水县有250座。如今,这些公墓却成了最大的烂尾工程。
双龙湾公墓的宣传栏曾纪录:从2012年1月1日起,商水县乡财政3000万元用于公益性公墓建设。但郭岿说自己没拿到一分钱。动辄二、三十万元的公墓,都是村里自筹。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村直到现在还赊着建公墓的施工队的钱,有的施工队知道钱拿不到了,就直接把围墙给扒了。
轰轰烈烈的运动过后,政府部门沉默了,再未对公墓的处置问题出台任何政策。“有一半的公墓就此消失了”,郭岿说,另一半,则公私不分,本该不收任何费用的公墓,发起了死人财。
剥洋葱走访了周口市下辖的沈丘、商水、扶沟、西华等县,发现收费的公益性公墓不在少数。收费的主体,有的是公家人,如村集体,有的是私人,比如村里找施工队建墓园,没钱给施工费,施工队就派人接管公墓,开始收费。据调查,葬入公墓,要价五百到几千元不等。在扶沟县练寺镇,“天堂静园”墓地要价高达三千元。
在练寺镇河套村,被问及自己和家人将来是否会考虑葬在公墓时,68岁的魏爱云连忙摆了摆手,“哦哟,三千块钱一块碑,谁葬得起啊?”魏爱云说,对于庄稼人来说,这就是全家一季麦子的收入,加上火化流程,比传统土葬花得更多。郭岿做过统计,整个商水县,最多时250座公墓,目前埋葬人数超过20人的公墓,不超过十家。
这些公墓,大多是在耕地上建设,建而不用,这在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一亩的周口显得奢侈。一些乡镇的公墓占地面积到了几十亩。如淮阳县城关镇“正寝园”,墓园面积达50亩,占了7户农民的地,无墓进驻,又铺了水泥,不能复耕。“说是节约耕地,实际上是浪费”,被占地的一位村民,指着墓园向记者抱怨。
就上述问题,剥洋葱曾多次联系周口市民政局,但相关人员均拒绝回应。
“殡仪馆烟囱都不冒烟了”
现在铺子里卖得最好的是大棺材,三千一副,每天都能有生意。卖得最差的是骨灰盒,“一年能卖两三个。”4月3日,商水县殡仪馆,馆长胥建超坐着发了一天的呆。最近,有人开他的玩笑,说“哎呀怎么搞的?你们殡仪馆的烟囱都不冒烟了。”
在周口,人们把“火化”叫做“爬烟囱”,在传统意义上,这不是一个好词。殡仪馆业务量寥寥的情况,从平坟运动结束的2013年夏天开始。在那之前,“平坟运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殡仪馆也曾火爆过。
按相关统计,当时,商水县殡仪馆每月的火化量达到三四百具,殡仪馆16辆车,每天进进出出。2012年商水县的汇报材料也称,截至当年的7月10日,全县火化率实现100%。运动结束后,火化率迅速回升。
商水县县长杨珺曾介绍,商水县每年的死亡人数为7000人。而现在县殡仪馆每年的火化人数在300人左右,火化率仅4%。这4%,基本也都是在县城里任职的党员干部或体制内员工。“没平坟之前,还倡导倡导火化,平坟没做成,火化这块儿,政府都不敢管了。”胥建超告诉剥洋葱(微信号:boyangcongpeople)。
现在,殡仪馆的16辆车已经停运了12辆,司机们没活干,没钱挣,都出门去找别的活计。殡仪馆的员工因为没事做,只好在附近开辟一块菜地,种上了蔬菜。
胥建超说,周口市其他县殡仪馆的情况也大体相同。即使火化全免费,老百姓也不愿意,“这是农村千百年来的传统”。火化“生意”不好做,棺材生意却重新火热了起来。商水县棺材市场又重新开了张,一条街上挤下了大大小小近20个棺材铺。两米长、一米宽的大棺材摆在门口招徕生意。做了20年棺木生意的李长青(化名)还记得2012年风风火火的政令,政府要求一月之间铺子必须关张。
政令执行的很彻底,棺木一条街一下子就冷清了。2012年9月,周口市上交给河南省财政厅的总结材料中就提到,区内原有的537个棺木市场已全部取缔。运动结束,他战战兢兢又开了门,发现已无人再来阻止。现在他铺子里卖得最好的是大棺材,三千一副,每天都能有生意。卖得最差的是骨灰盒,“一年能卖两三个。”
他的客人里,每个月都会有买大棺材来二次装棺的--有些干部生前为做表率选择了火化,其家人又割舍不下那份传统,把骨灰盒装在棺材里,偷偷在自家田地里下葬。
“不是平坟,她也不会死”
那块高2米、宽1米、厚50厘米、两吨重的石碑,还砸死了张富春的姑父何洪廷,砸伤了一个表兄。这是周口平坟运动中发生的最大一起事故。3年过去,42岁的张富春还在等待一场判决——2013年,他把政府告了。并且是三级政府:周口市政府、周口市扶沟县政府、周口市扶沟县练寺镇政府。
四年前的10月21日,在扶沟县练寺镇河套村,平坟时,他的妻子罗军丽被倒下的墓碑砸中,当场死亡。那块高2米、宽1米、厚50厘米、两吨重的石碑,还砸死了张富春的姑父何洪廷,砸伤了一个表兄。
这是周口平坟运动中发生的最大一起事故。“这么大一片天,就下一滴雨,就砸在了她头上。不是平坟,她也不会死。”这个42岁的男人摩挲着头发,眼皮耷拉着,青色的黑眼圈,脸色懊丧。事发后,他拉着装着妻子遗体的棺材到了县政府,先被拘留,后收到以“补助救济款”和“生活救济款”名义下发的22万赔偿。
收下钱时,他与镇政府签了一份协议,协议上有句话,政府对罗军丽的死亡不负任何责任。这句话,在他脑子里挥之不去,闷头想了好多个晚上,想通了,决定起诉。2013年4月,他寄了三次起诉书到周口市中院,请求周口市中级法院确认政府强制平坟的行为违法,并赔偿各项损失。
起诉书被签收,却如石沉大海,这三年再没有进展。
知道媒体又重新关注这事,他眼神亮了一些,又迅速黯淡下去,“怕是成不了。”他最后悔的,是出事那天,夫妻俩本来约好要去周口逛街,放松放松,但接到父亲电话,只好回家拆碑。“要是早点出门去周口,是不是就没这事儿了?”
张富春的父亲张方也一直处于后悔之中。这位老党员骨子里有一股争先进的劲儿,政府要求平坟时,他是村里第二家;到了要求拆碑,他抢到了头名。他没想到那块碑的底座会那么脆弱,一碰就倒。
“要知道这样,我争那先进做啥呢?”记者采访时,也有村民对平坟的作用表示了肯定。大刘村有人家平坟后未重新圆坟,现在家里的麦地可以开进小型收割机,效率提高了不少。朱集村的朱学文(化名)常年在外工作,他觉得公墓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有水泥路,有树,还算干净,我们在外也比较放心。”
2012年任河南政协常委的赵克罗,因在微博上炮轰平坟运动而为人所知。他承认,农村规模化耕作是趋势,而密集的坟头成了阻碍,四年过去,这种对立依然存在。赵克罗认为最重要的是循序渐进,“不要强迫、武断,要和老百姓协商,办法总是有的。”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当年的平坟运动,“是以暴风骤雨式的改革来改变一种传统,对于中国人的观念来说有点过快了。”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坟墓确实占了太多耕地。如果要改革,应该先把公墓建好,再按照民风民俗,迁移祖先坟位。
“目前,一部分公墓没建好,有的匆忙建好了,还需要农民自掏腰包。平坟受阻后,又陷入政策空白的境地,这都是不合适的。”郑风田认为,公墓问题的关键,是钱。“假定村庄平坟节约了耕地,这些耕地按市场的指标,卖了多少钱,钱应该补贴给农民,免费殡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工作效果会好得多。”他对剥洋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