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国判例
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杀死三万人
案       由: 审理法院:
发布时间: 2010-06-20 09:16:51 点击次数: 0
摘            要:  
       至此,朱元璋才有所警觉和提防。他想:要稳固住大明的一统天下,保持皇帝一尊的绝对权威,就必须把胡惟庸这班肆恣纵欲、朋比为奸的勋贵势力的气焰压下去。
简介:
 胡惟庸谋反  朱元璋杀死三万人

胡惟庸“谋反”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是明初朱元璋统治时期的一个大案子。

在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革命的大风暴中,贫僧出生的朱元璋起事濠州(今安徽凤阳),展转南北,汇集了各路起义力量,于1368年夺取政权,建都南京,建立了明王朝。

为了夺取政权,朱元璋广泛收罗人才,壮大势力。从至正十二年(1352)自濠州起事,投靠郭子兴部开始,就不断拉拢、吸收了大批淮西地区的各色人物,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冯国用等。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率领诸军取集庆,下婺州,克处州,又召集了刘基、章溢、叶琛、宋濂等浙东名士,创设礼贤馆厚遇之。一大批文臣武将为朱元璋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建都南京以后,这班开国功臣居功自傲,结党朋比,互相倾轧,逐渐形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两大势力,前者为淮西勋贵集团,后者是浙东名士豪族势力。胡惟庸一案,就是统治集团内部权贵势力明争暗斗,消长变化的产物。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也算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龙凤元年(1355),朱元璋进驻和州(今属安徽),胡就投奔在他的麾下。恭谨自励,逐步取得了朱元璋的信用,官至左丞相。洪武三年(1370),胡又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权重百官,显赫一时。

胡惟庸能深得朱元璋的赏识,最初还得力于太师李善长的推举。李善长,也是安徽定远人,他比朱元璋大14岁,是明初的元老;他的长子李祺又被招为驸马。位尊恩宠,权势炽烈。如今,胡惟庸找到了这样一座稳固的靠山,为所欲为,百无禁忌。后来,胡李两家还结为亲家,胡惟庸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儿李佑。

他操纵着百官的生杀予夺、升迁陟罚大权,四面八方进京求职的人,首先必须走通胡惟庸这个门路,否则处处碰壁。因此,胡府上门庭若市,贿赂公行;家里的金银玉帛、名马古玩不可胜数。凡是上请的奏章,他都得预先看过,如果其中有对自己不利的报告,就把它抽去,隐匿起来,不再上请。被他抓到辫子的人,当然日子就不好过。

一次,监察御史韩宜可,弹劾胡与陈宁、涂节专权树党,说他们恃功怙宠,擅作威福。结果被朱元璋抑住,没有扩大。又一次,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入贡,中书省却擅自阻拦贡使入朝,胡将贡品扣押而不上奏。内官见此,禀告了朱元璋。

至此,朱元璋才有所警觉和提防。他想:要稳固住大明的一统天下,保持皇帝一尊的绝对权威,就必须把胡惟庸这班肆恣纵欲、朋比为奸的勋贵势力的气焰压下去。

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作铁榜申诫公侯九条。其中就有不得私受公侯金帛衣物,不得依仗侵夺他人田产财物等规定,向功臣勋贵们发出了警告。

洪武六年颁布《大明律》,以“重典治国”为治政方略。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又命令臣下奏请不必通过中书省。这实际上就是对奏事“不上闻”所采取的对策。对丞相的权利作了限制。

正当朱元璋苦思冥想,寻求进一步处理勋贵势力问题的办法时,中丞涂节告奏,称:刘基的死,是胡惟庸下的毒手!而且右丞相汪广洋也知道这件事。朝臣们大为震惊。

刘基病逝于洪武八年(1375)四月,屈指算来,已是三四个年头前的事了。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他博通古今、才智超人;他个性刚烈,疾恶如仇。曾在元朝任职。后投靠朱元璋。明初,刘基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公。

刘基身居高位,但个性鲠直傲岸,与朝中大臣不相睦。为此,他不得不含愤辞官。辞官后,他依然留居京城,但无职无权,抑郁寡欢,从此一蹶不振,卧床不起。

患病期间,胡惟庸带了私人医生特地去看望过他,还为他配了药,汤药下肚,刘基腹下却顿时鼓胀起来,像有块拳头大的石头在小肚里作怪。朱元璋得知他病重的消息,就吩咐手下将他护送回乡。到青田不到一月,刘基就溘然长逝。

刘基的死是胡惟庸下的毒手?局外人并不信从。料想胡还不至于有如此胆量。

当初,在福建地区有一大片空地,地名“谈洋”,离青田二百余里,常有盐盗出没。刘基主张在“谈洋”设立巡检司,以防盗贼作乱。正在这时,在“茗洋”又发生逃军造反的事,迫于形式紧急,刘基上报时没有事先通报上书省。刘基越级上请,使胡惟庸十分恼火。

胡暗中告讦刘基有野心。何以见得?按胡的说法是:“谈洋”威吓要设立巡检司?因为“谈洋”之地有王气。刘基已经画好了地形图,圈地为墓。当地百姓不答应。所以他要私设巡检司来驱逐阻挠圈地的百姓。

根据涂节的告发作了追查,结果却出人意外。追查重点不知不觉地转移到了汪广洋的头上。朱元璋认定右丞相汪广洋参与了密谋,当即下旨把他贬到海南去。船行到太平地区,朱元璋又发出赦令,立地追杀。就这样,又一个丞相死于非命。

为什么不追究胡惟庸谋害刘基的罪行,而把汪广洋作为替罪羊呢?据考察,谋害刘基是由朱元璋亲自指示的,是他利用淮西勋贵集团与浙东豪族势力的矛盾,打击浙东豪族势力的步骤之一,胡惟庸仅仅是奉命执行而已。
洪武十三年(1380),京城里传说纷纭,说丞相胡惟庸定远旧宅的井里忽然长出石笋,井水冒出原水面几尺高;传说胡家的祖坟上红光闪耀,夜夜不熄。一些阿谀奉承之辈都说这是祥瑞。

吉安侯陆仲亨征用民马,擅自乘传;平凉侯费聚日嗜酒色,荒淫无度而触犯了法律,传说是胡惟庸为他们开脱掉罪责,并暗中诱胁他们在边区收集兵马。

又听说,胡惟庸还与陈宁合谋,暗地里纠集了一批亡命之徒为心腹……

胡惟庸谋反一案终于被揭露了出来:中丞涂节是胡党谋判计划中的谋主之一,他风闻有人告发了胡惟庸营私结党的事,忧心忡忡,他担心事情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首告胡惟庸的谋反计划。怎样的谋反计划呢?恐怕就是指如何策动元老李善长出山举事等等。

洪武十三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赐惟庸、陈宁死。至于涂节,庭臣审议的结论是:“节(涂节)本预谋,见事不成,始上变告,不可不诛。”为警戒乱臣贼子,杀无赦,一并将涂节处了斩。查证结果,与胡惟庸谋反案有牵连的,约一万五千余人,也统统都被杀掉,其中大多是含冤而死者。

因为李善长、陆仲亨等是朱元璋起事时的心腹,是开国元勋(其实被杀掉的未尝不是元勋),暂且寝奏不问。以此也真可以显示一下皇上的恢宏气度了。

胡惟庸处死之后,朱元璋命令儒臣编纂了《臣戒录》,把历代叛逆谋反的二百十二人编录成册,公布于世,以昭炯鉴。

其实,胡惟庸谋反案是朱元璋打击淮西勋贵集团的整个计划的一部分。定胡惟庸谋反罪证据不足,史无左证,大多是“莫须有”的东西。例如开国元勋李善长,如今位极人权,与朱元璋是儿女亲家,何苦要冒极大的风险去支持胡惟庸?这不合情理。即使在当时就已经有人提出了异议。当然,这也并不能抵消胡惟庸一伙骄纵不法、贪贿擅权的劣迹。

事后,大概朱元璋自己也觉得其中漏洞不少。为充实胡案的罪证材料,消弭臣民的非议,又补充了两则案发后揭发的材料:一则是,胡曾派遣明州指挥林贤出海,招集日本兵为外援。另一则是,曾派丰绩往元营求援。如果说这两则材料情况属实的话,倒的确可说是找到了确凿的充分证据。

然而,这两则罪证材料,离胡案审结已有六年-八年的时间了。前者公布在《御制大诰三编》上,是洪武十九年揭露出来的;后者公开揭穿则在洪武二十一年。从司法程序而言,先定案,后取证,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正如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岂有逆首已死,同谋之人至十余年始败露者?”他还说,这不过是借题发挥,用狱词牵连其他人,为打击异己势力的伎俩而已。

其矛头是针对淮西勋贵集团总后台李善长的。

朝臣弹劾善长知情不报(指封绩使元求援事),欺罔皇上。这回朱元璋又重新提起了李善长,结果判为:“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犯“十恶”大罪,李善长伏诛,连同妻、女、弟、侄家口七十多人也都被杀掉了。

由朱元璋大兴党狱,大开杀戒,列出所谓逆党主要成员有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费聚、赵庸、杨璟、朱亮祖等二十多人,一网收尽,又蔓引连坐,共计杀掉了三万多人。至此,明初的淮西勋贵集团成员已大部铲除。一时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朝臣们日夜处于恐怖与忧惧之中。

(张伯元)